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33章 杨贵妃:荔枝飞骑红尘笑,马嵬坡前玉碎悲

第33章 杨贵妃:荔枝飞骑红尘笑,马嵬坡前玉碎悲(2 / 2)

很多人觉得杨贵妃只是个“靠颜值上位的花瓶”,但实际上,她的智商和才艺完全配得上唐玄宗的宠爱。除了跳舞,杨贵妃还精通琵琶、笛子等多种乐器,《唐国史补》记载“杨贵妃善弹琵琶,每弹奏,诸王、郡主、驸马皆围而听之,为之击节”,连专业的乐师都对她的技艺赞不绝口。

更绝的是,杨贵妃还很懂“文人社交”。大诗人李白当年在长安任职,唐玄宗特意让他为杨贵妃写诗,李白一挥而就,写下了“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千古名句,把杨贵妃的美貌形容得“超凡脱俗”。杨贵妃看到诗后,当场为李白斟酒,还亲自弹琵琶助兴——这波“跨界互动”,放在现在就是“顶流明星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同框”,直接引爆全网!

而且杨贵妃情商极高,从不干涉朝政,只在唐玄宗面前“撒娇卖萌”,偶尔还会“劝谏”几句。有一次唐玄宗因为小事生气,把杨贵妃送回了杨家,结果才过了一天,唐玄宗就“茶饭不思”,赶紧派人把她接回来。杨贵妃回来后,没有哭闹,反而主动认错,还说“臣妾罪该万死,陛下能原谅臣妾,是臣妾的福气”,把唐玄宗哄得“龙颜大悦”——这情商,放在现在就是“顶级情绪价值提供者”!

杨贵妃和唐玄宗的“神仙爱情”,在天宝十四载戛然而止——这一年,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发动了“安史之乱”。叛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逼近长安,唐玄宗没办法,只能带着杨贵妃、杨国忠等一行人,偷偷逃出长安,往蜀地逃亡。

这场兵变,就像“盛世里的一场大地震”,直接把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幸福生活”震得粉碎。《资治通鉴》记载“禄山发范阳兵及奚、契丹之众号十五万,号称二十万,反于范阳”,叛军的凶猛,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而杨家因为之前的嚣张跋扈,成了众矢之的——大家都觉得,这场战乱是杨国忠和杨贵妃“祸国殃民”导致的。

逃到马嵬坡(今陕西兴平西)时,随行的士兵突然哗变,他们把矛头指向杨国忠,大喊“杨国忠谋反,诛杀奸臣!”,然后一拥而上,杀了杨国忠。杀了杨国忠还不够,士兵们又把矛头指向杨贵妃,说“贼本尚在,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旧唐书·杨贵妃传》)——意思是,杨国忠是杨贵妃的亲戚,不杀杨贵妃,后患无穷!

士兵们的逼迫,让唐玄宗陷入了两难——一边是自己宠爱了十几年的贵妃,一边是哗变的士兵和自己的性命。唐玄宗哭着说“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想为杨贵妃辩解,可士兵们态度坚决,说“国忠谋反,贵妃乃其亲族,岂能无罪?若不诛杀,我辈难以安心!”(《新唐书·杨贵妃传》)

没办法,唐玄宗只能“赐杨贵妃死”。最终,杨贵妃在马嵬坡的佛堂里,自缢而亡,年仅38岁。《资治通鉴》里记载“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舆尸置驿庭,召玄礼等入视之”,一代美人,就这样香消玉殒。

很多人把“安史之乱”的责任推到杨贵妃身上,骂她是“祸国妖妃”,但实际上,这对她太不公平了。杨贵妃从来没有干涉过朝政,她只是一个“被宠爱的妃子”,而“安史之乱”的根源,是唐玄宗晚年的昏庸无道、朝政腐败,以及安禄山的野心勃勃。杨贵妃之所以成为“背锅侠”,只是因为她是杨国忠的亲戚,又是唐玄宗最宠爱的人——在士兵们看来,杀了她,才能“平息众怒”。

就像白居易在《长恨歌》里写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杨贵妃的死,从来不是因为她自己有罪,而是时代的悲剧,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很多人说,杨玉环是“祸国殃民的妖妃”,但实际上,她只是一个被时代裹挟的女人。唐玄宗晚年的昏庸,杨国忠的嚣张跋扈,安禄山的野心勃勃,这些才是“安史之乱”的真正原因,而杨玉环,只是一个无辜的“背锅侠”。就像苏轼说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杨玉环的一生,是盛世的缩影,也是悲剧的注脚。

马嵬坡的风,吹了千年,吹散了盛世的繁华,却吹不散人们对杨玉环的记忆。她的美貌、她的才艺、她的爱情、她的悲剧,都成了千古流传的话题。

参考《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