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邓绥没有犹豫,她经过深思熟虑,决定立汉和帝的侄子刘祜为皇帝,也就是汉安帝。当时刘祜只有十三岁,还是个孩子,邓绥继续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听政。
汉安帝即位后,邓绥的权力更大了,但她面临的挑战也更多了。一方面,朝中有些大臣开始不满邓绥临朝听政,觉得她“牝鸡司晨”(古代指女人干政),甚至有人密谋发动政变,想把邓绥赶下台;另一方面,边疆又发生了叛乱,羌人入侵凉州,匈奴也趁机骚扰边境,东汉的边疆局势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
面对这些挑战,邓绥展现出了“铁腕”的一面:
1. 平定内乱:对“叛乱者”绝不手软
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司空周章因为不满邓绥临朝听政,密谋发动政变,想废黜汉安帝,改立刘胜为皇帝,还想把邓绥软禁起来。邓绥得知消息后,没有丝毫犹豫,当即下令逮捕周章及其党羽。周章知道事情败露,自杀身亡,他的党羽也被全部处死。这件事之后,再也没有人敢公开反对邓绥临朝听政了。
2. 抵御外敌:用“智慧”化解边疆危机
面对羌人和匈奴的入侵,邓绥采取了“剿抚并用”的策略。她一方面派邓骘率军抵御羌人,另一方面又派人去安抚匈奴,答应给匈奴丰厚的赏赐,让他们不要跟着羌人一起作乱。
邓骘率军出征后,一开始打了几场败仗,朝中有些大臣就建议把凉州放弃,专心防守内地。邓绥坚决反对,她说:“凉州是汉朝的门户,如果放弃凉州,内地就会受到威胁,到时候麻烦就更大了。”她还亲自制定了作战计划,让邓骘改变战术,同时又派有经验的将领去支援邓骘。
在邓绥的指挥下,东汉军队很快就扭转了战局,不仅击退了羌人,还平定了匈奴的叛乱。边疆局势稳定后,邓绥又下令在边疆设立屯田,让士兵们一边种地一边防守,既解决了军粮问题,又加强了边疆的防御。
3. 发展经济: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在稳定朝局和边疆的同时,邓绥还不忘发展经济。她下令减轻百姓的赋税,把人头税从每年一百二十钱减到每年四十钱;她还鼓励农民开垦荒地,规定只要农民开垦荒地,就可以免除三年的赋税;她还重视水利建设,下令修复了很多被毁坏的水利工程,让更多的土地能够灌溉。
在邓绥的治理下,东汉的经济逐渐恢复,百姓的生活也慢慢好起来了。据史书记载,到了永初七年(公元113年),东汉的粮食产量比汉和帝时期增加了一倍,国库也逐渐充实起来。
邓绥临朝听政十五年,为东汉王朝付出了很多,但她也因此受到了很多争议。
有人说她“贪恋权力”,因为汉安帝成年后,她没有及时归政,依然牢牢掌握着朝政大权。其实,邓绥不是不想归政,而是不敢归政。汉安帝即位的时候年纪还小,而且性格懦弱,没有治国的能力。如果邓绥过早归政,很可能会导致外戚和宦官专权,让东汉王朝再次陷入混乱。邓绥曾经对大臣们说:“我之所以不归政,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汉朝的江山社稷。等陛下有能力治理国家了,我自然会归政。”
也有人说她“过于严苛”,因为她对自己的家人要求太严格了。邓绥的弟弟邓悝、邓弘、邓阊,虽然都身居高位,但都不敢滥用职权,反而处处小心谨慎。邓绥的侄子邓凤因为接受了别人的贿赂,被邓绥知道后,不仅把邓凤革职查办,还把邓骘骂了一顿,让他回家反省。其实,邓绥对家人严格,正是为了避免外戚专权,保护邓氏家族。后来邓绥去世后,邓氏家族虽然受到了汉安帝的打压,但并没有像窦氏家族那样被灭族,这跟邓绥平时的严格要求有很大关系。
当然,邓绥也有自己的缺点。她过于相信宦官,让宦官蔡伦、郑众等人掌握了一定的权力,为后来宦官专权埋下了隐患。她还过于重视儒学,压制了其他学派的发展,对东汉的文化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但总的来说,邓绥的功大于过。她在东汉王朝最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用智慧和铁腕稳定了朝局,发展了经济,救济了灾民,抵御了外敌,为东汉王朝延续了近百年的寿命。《后汉书》对她的评价很高,说她“持权引谤,以一身系天下之安危者二十年”,意思是她手握大权,虽然受到了很多诽谤,但却用自己的一身,守护了天下二十年的安危。
建光元年(公元121年),邓绥因为长期操劳,病倒了。她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就开始安排后事。她首先下令把自己平时节省下来的钱财全部拿出来,用来救济灾民;然后又嘱咐大臣们,在她去世后,一定要辅佐汉安帝好好治理国家,不要让外戚和宦官专权;最后,她还特意召见了哥哥邓骘,对他说:“我这辈子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你一定要记住,我们邓家能有今天,全靠朝廷的恩宠,千万不要因为我去世了就骄纵跋扈,否则不仅会害了自己,还会连累整个家族。”
邓绥的病情越来越重,到了三月份,她已经不能下床了。汉安帝虽然平时对邓绥临朝听政有些不满,但看到养母病成这样,心里也很不是滋味,经常去看望她。邓绥拉着汉安帝的手,断断续续地说:“陛下,我快要不行了,以后汉朝的江山就交给你了。你一定要好好对待百姓,重用贤臣,不要学那些昏君,沉迷酒色,荒废朝政……”话还没说完,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享年四十一岁。
邓绥去世后,汉安帝按照她的遗愿,将她与汉和帝合葬在慎陵。在葬礼上,满朝文武和百姓都哭了——大家都知道,这位“硬核太后”为东汉付出了太多,如果没有她,东汉可能早就亡了。
但邓绥没想到的是,她去世后不久,东汉的朝局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汉安帝亲政后,在乳母王圣和宦官李闰、江京的挑拨下,开始猜忌邓氏家族,认为邓氏家族权力太大,威胁到了自己的皇权。
建光元年(公元121年)五月,汉安帝下令削夺邓氏家族的爵位和官职,将邓骘、邓悝、邓弘、邓阊等人贬为庶民,还派人去逼迫他们自杀。邓骘不愿意自杀,就带着家人逃到了流放地,结果在路上被当地官员逼迫,最终还是自杀身亡。邓氏家族的其他成员,也大多被流放或处死,曾经显赫一时的邓氏家族,就这样瞬间衰落了。
直到延光四年(公元125年),汉安帝去世,顺帝即位后,才为邓氏家族平反,恢复了邓骘等人的爵位,还派人将邓骘的灵柩迁回洛阳,与邓绥合葬在一起。顺帝在诏书中说:“邓太后临朝听政,忧国忧民,为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邓骘等人忠诚不二,却被冤枉致死,朕深感痛心。现在朕为他们平反,就是为了告慰邓太后的在天之灵。”
邓绥的一生,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十一年,却充满了传奇色彩。她从一个名门才女,到后宫贵人,再到皇后,最后成为临朝听政的太后,每一步都走得稳扎稳打,每一步都充满了智慧和勇气。
她临朝听政十五年,用自己的“硬核”实力,解决了东汉王朝面临的一个又一个难题:她稳定了朝局,让东汉没有陷入“主少国疑”的混乱;她救济了灾民,让无数百姓免于饿死;她抵御了外敌,让东汉的边疆得以安宁;她发展了经济,让东汉的国力逐渐恢复。如果没有她,东汉很可能在汉和帝去世后就走向灭亡,更不会有后来的“永建之治”。
邓绥的“硬核”,不是靠权力压迫别人,而是靠智慧和品德赢得别人的尊重。她虽然手握大权,却从不滥用权力,反而处处为百姓着想,为国家着想;她虽然是女性,却有着比男性更长远的眼光和更坚定的决心,在关键时刻总能挺身而出,力挽狂澜。
《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在评价邓绥时说:“邓后称制终身,号令自出,术谢前政之良,身阙明辟之义,至使嗣主侧目,敛衽于虚器,直生怀懑,悬书于象魏。借之仪者,殆其惑哉!然而建光之后,王柄有归,遂乃名贤戮辱,便孽党进,衰斁之来,兹焉有征。故知持权引谤,所幸者非己;焦心恤患,自强者唯国。是以班母一说,阖门辞事;爱侄微愆,髡剔谢罪。将杜根逢诛,未值其诚乎!但蹊田之牛,夺之已甚。”这段话虽然指出了邓绥临朝听政带来的一些问题,但也肯定了她“焦心恤患,自强者唯国”的精神,认为她是为了国家才手握大权,并不是为了自己。
参考《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