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僵持不下”的时候,有个叫触龙的老臣站了出来。这触龙是赵国的老臣,年纪大了,走路都颤巍巍的,平时不怎么说话,但关键时候特别会来事。他知道赵威后正在气头上,要是直接提“人质”的事,肯定会被骂回来,所以他换了个“套路”。
触龙进宫的时候,赵威后正坐在那里生气,脸拉得老长。触龙慢慢走过去,先道歉:“老臣脚有毛病,走不动路,好久没来看您了,您别见怪。我就是担心您的身体,特意来问问,您最近吃饭还行不?睡眠好不好?”
赵威后没想到触龙会问这些“家常话”,气消了一点,说:“还行吧,就喝点粥,睡眠也一般。”
触龙又说:“我也是,年纪大了,吃不下多少东西,只能每天走几步,锻炼锻炼,才能多吃点饭,睡个好觉。”
就这么着,两人聊了半天“养生话题”,赵威后的气彻底消了。这时候,触龙才慢慢把话题引到“孩子”身上,说:“老臣有个小儿子,叫舒祺,特别不成器,但我老了,就疼他,想让他去宫里当侍卫,您看行不行?”
赵威后一听,乐了:“行啊,你这小儿子多大了?”
触龙说:“十五岁了,虽然小,但我想趁我还活着,给他安排个出路,免得以后没人照顾。”
赵威后点点头:“还是你们男人疼小儿子啊!”
触龙赶紧接过话茬:“不对啊,我觉得您比我们男人更疼小儿子。您看,您把女儿嫁到燕国当王后,送她走的时候,哭得那么伤心,担心她受委屈,可每次祭祀的时候,您都祈祷‘千万别让她回来’,这不就是希望她在燕国好好的,帮赵国和燕国搞好关系吗?这是为她的长远打算啊!”
赵威后说:“是啊,我确实是为她好。”
触龙这才切入正题:“那您为啥不为长安君的长远打算呢?您现在给了长安君很多土地和财宝,可他没有为赵国立过一点功劳。等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在赵国怎么立足?现在齐国要他去当人质,这正是他为赵国立功的好机会啊!您要是不让他去,以后他在赵国就没地位了,这不是害了他吗?”
这番话,一下子说到了赵威后的心坎里。她这才明白,自己之前是“护犊子”,只想着眼前不让长安君受苦,却没想着长安君的未来。于是她当场就说:“你说得对!是我糊涂了,就按你说的办,让长安君去齐国当人质!”
就这样,触龙用“唠家常”的方式,说服了赵威后。齐国收到人质后,立马派兵救赵,秦国一看齐国出兵了,只好撤兵了。
这事记载在《战国策·赵策四》里,原文是“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从这件事就能看出,赵威后虽然“护犊子”,但不是“不明事理”——只要是为了赵国好,为了儿子的长远打算,她愿意放下自己的“私心”,这才是真正的“大格局”。
赵威后临朝听政的那几年,赵国虽然面临着秦国的威胁,但整体上还算稳定,这跟她的“治国三板斧”分不开。
第一板斧:重民生,抓农业。赵威后深知“民以食为天”,所以她当政后,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农业。她派大臣去各地考察农田,看看哪里缺水,哪里的土地不好,然后组织老百姓修水渠、改良土壤。遇到灾年,她就下令打开粮仓赈灾,还免除受灾地区的赋税。有一回,赵国东部发生水灾,老百姓没饭吃,赵威后不仅派人送粮食,还亲自去灾区视察,跟老百姓一起吃粗粮,鼓励大家重建家园。老百姓都感动得说:“有这样的太后,咱们再苦再累也值了!”
第二板斧:任贤才,远小人。赵威后用人有个原则——不管你出身多低,只要有本事,就给你机会;不管你官职多大,要是没本事还搞小动作,立马撸下来。比如前面提到的触龙,还有廉颇、蔺相如这些老臣,她都特别信任,遇到大事都会跟他们商量。有个叫赵葱的大臣,是赵国的贵族,没什么本事,还总想着贪赃枉法,赵威后直接把他贬为平民,还抄了他的家,把财产分给老百姓。这一下,朝堂上的风气好了很多,再也没人敢“混日子”了。
第三板斧:搞外交,联诸侯。赵威后知道,赵国单独跟秦国打,肯定打不过,所以她特别重视“合纵抗秦”。她不仅跟齐国搞好关系,还主动跟燕国、韩国、魏国联系,商量一起对抗秦国。有一回,韩国遇到秦国的攻打,向赵国求救,大臣们都觉得“韩国跟咱们关系一般,没必要救”,可赵威后说:“韩国要是被秦国灭了,下一个就是咱们赵国,救韩国就是救咱们自己!”于是她派兵救韩,不仅帮韩国解了围,还巩固了“合纵”联盟。
在她的治理下,赵国的国力稳中有升,老百姓的日子也过得不错。《史记·赵世家》里虽然没直接写她的功绩,但提到“孝成王元年,秦伐我,拔三城。赵王新立,太后用事,秦急攻之。齐人使章子将而救赵”,从“齐人救赵”就能看出,赵国当时的外交和国内局势,都是比较稳定的,不然齐国也不会愿意出兵。
不过,赵威后也不是“完美的统治者”。她当政后期,有点过于信任自己的亲信,比如有个叫李兑的大臣,后来慢慢掌握了赵国的兵权,为后来赵国的“沙丘之乱”埋下了隐患。但总的来说,她在赵国最危难的时候,撑起了大局,让赵国没有被秦国轻易吞并,这已经很不容易了。
赵威后具体是哪一年去世的,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只知道她临朝听政了大约五六年,在赵孝成王能够独立处理国事之后,就慢慢退出了政治舞台。
她去世后,赵国的老百姓都很怀念她,不少地方都为她立了“生祠”(为活着或刚去世的有德者立的祠堂),逢年过节都会去祭拜。大臣们也都称赞她“仁政爱民,智略过人”,说她是“赵国的定海神针”。
在整个战国时期,女性掌权的情况很少见,像赵威后这样“有能力、有格局、有口碑”的女性统治者,更是凤毛麟角。她不像骊姬那样靠阴谋诡计掌权,也不像宣姜那样被命运推着走,而是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主动承担起治理国家的责任,用“民为根本”的理念,让赵国在乱世中站稳了脚跟。
参考《史记》《战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