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齐宫娇贵女,错嫁卫室风波。
公翁谋娶乱纲常。
子亡夫逝后,何处觅安康?
半生浮沉如戏梦,史书功过难量。
红颜未必是祸殃。
可怜身不由己,徒留千古伤。
约公元前720年,齐国临淄的宫殿里,有个姑娘正对着铜镜发愁——不是愁妆容不好看,是愁自己的婚事。这姑娘就是齐僖公的大女儿,宣姜。
按当时的配置,宣姜妥妥是春秋版“顶级白富美”:爹是齐国国君,手握重兵还富得流油;自己长得那叫一个倾国倾城,《左传·桓公十六年》里虽没直接写她的容貌,但后来卫国人写诗骂她时,都得先夸一句“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可见颜值是真能打。放在现在,她就是热搜常客,随便发个动态都能引爆全网的那种。
不过宣姜可没心思当“流量明星”,她跟当时所有贵族姑娘一样,人生目标就一个:嫁个好老公,安稳过一辈子。而她的“未婚夫”,是卫国的太子急子(也叫汲子)。
说起急子,那也是春秋时期的“优质男青年”代表:卫宣公的嫡长子,人品端正,还会写诗(据说《诗经》里好几首诗都跟他有关),长得也帅。齐僖公一开始也觉得这门亲事靠谱,毕竟卫国跟齐国都是大国,联姻能强强联合,女儿嫁过去还是太子妃,将来就是卫国夫人,简直是“双赢”的完美剧本。
宣姜自己也挺期待的,毕竟听身边人说,急子是个温柔体贴的人。她甚至偷偷幻想过,嫁过去之后,跟急子一起在卫国的田埂上散步,看夕阳西下,再生几个可爱的孩子,日子过得比蜜还甜。
为了让女儿风风光光出嫁,齐僖公准备了超级丰厚的嫁妆:金银珠宝装了五十车,绫罗绸缎堆得像小山,还有一百多个陪嫁的宫女和侍卫。送亲队伍从齐国出发时,那阵仗比过节还热闹,路上的老百姓都挤着看,有人说:“这哪是嫁姑娘啊,简直是搬了半个齐国国库过去!”
宣姜坐在华丽的马车里,撩开帘子看着外面的景象,心里又紧张又期待。她问身边的侍女:“你说,太子急子会不会喜欢我啊?”
侍女笑着说:“小姐您这么漂亮,又这么贤惠,太子殿下肯定会喜欢您的!”
宣姜听了,脸上泛起红晕,又把帘子放了下来,开始默默盘算着到了卫国之后该怎么跟急子相处,怎么打理太子府的事务。她不知道的是,这场看似完美的婚事,从一开始就埋了一颗“炸弹”——而引爆这颗炸弹的,正是她未来的公公,卫宣公。
卫宣公这个人,在春秋史上也算个“奇葩”。他年轻的时候就不务正业,跟自己父亲的小妾私通,还生了个儿子叫急子(也就是宣姜的未婚夫),后来当了国君,还是改不了荒淫无道的毛病。
早在宣姜还没到卫国的时候,卫宣公就听说了这位齐国公主长得特别漂亮,心里就开始犯嘀咕:“我这儿子运气也太好了,能娶到这么美的媳妇?不行,我得先看看。”
于是,卫宣公特意在黄河边上建了一座华丽的宫殿,美其名曰“新台”,说是要在这里迎接未来的儿媳妇,其实是想趁机一睹宣姜的芳容。
等宣姜的送亲队伍到了黄河边,卫宣公迫不及待地去了新台。当他看到宣姜从马车里走出来的那一刻,眼睛都直了——那时候的宣姜才十五六岁,正是青春貌美的年纪,皮肤雪白,眼睛像秋水一样,笑起来还有两个浅浅的酒窝,比卫宣公见过的所有女人都好看。
卫宣公心里瞬间就不平衡了:“这么好的姑娘,怎么能嫁给我那个木头儿子?不行,我得把她抢过来!”
这个念头一冒出来,就像野草一样疯长。卫宣公也不管什么伦理道德,立马召集了几个心腹大臣,跟他们说了自己的想法。大臣们一开始都吓傻了,纷纷劝他:“国君,这可不行啊!太子是您的儿子,宣姜是太子的未婚妻,您要是这么做,不仅会被天下人笑话,还会得罪齐国啊!”
卫宣公却满不在乎:“我是卫国国君,我说了算!齐国那边,我派人去解释一下,大不了多给他们点好处。至于天下人怎么说,我才不管呢!”
紧接着,卫宣公就开始实施他的“抢婚计划”。他先把太子急子派去了宋国,说有重要的外交任务,其实是想支开他,免得碍事。然后,他又派人去跟宣姜说:“太子殿下临时有急事,国君特意来迎接您,先请您在新台住下,等太子回来再举行婚礼。”
宣姜那时候年纪小,又刚到卫国,对这里的情况不了解,就信了这话,跟着卫宣公去了新台。她还以为卫宣公是个和蔼可亲的公公,心里还挺感激他这么周到。
可到了晚上,宣姜才发现不对劲——卫宣公竟然要跟她同房!宣姜吓得脸色惨白,赶紧说:“国君,您是太子的父亲,我是太子的未婚妻,您不能这样做!”
卫宣公却嬉皮笑脸地说:“姑娘,我知道你是急子的未婚妻,但我看你这么漂亮,实在是喜欢得紧。你要是跟了我,以后就是卫国的夫人,比当太子妃还风光。急子那边,我会给他另外找个媳妇,你就别推辞了。”
宣姜这才明白,自己被坑了!她又气又怕,哭着说:“我是齐国的公主,是来嫁给太子的,不是来嫁给您的!您要是这样做,我爹肯定不会放过您的!”
“你爹那边我已经派人去说了,他不会反对的。”卫宣公说着,就强行把宣姜留在了新台。
就这样,本该嫁给太子的宣姜,稀里糊涂地成了公公的妻子。这件事后来被卫国人编成了诗,写在《诗经·邶风·新台》里,诗里骂卫宣公“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燕婉之求,蘧篨不鲜”,意思是新台建得真漂亮,河水浩浩荡荡,姑娘本来想嫁个美少年,结果嫁了个丑老头。
而太子急子从宋国回来后,才知道自己的未婚妻变成了后妈,心里别提多难受了。他虽然生气,但卫宣公是国君,他也没办法,只能默默忍受。有一回,急子去新台见卫宣公,正好遇到宣姜,两人四目相对,都尴尬得说不出话来——一个是本该成为自己丈夫的人,一个是本该成为自己妻子的人,现在却成了“母子”,这种狗血剧情,连现在的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拍!
宣姜呢?她心里充满了委屈和无奈。她想回齐国,可齐僖公为了两国的关系,竟然同意了这门荒唐的婚事,还派人告诉她:“既然已经嫁给了卫宣公,就好好跟他过日子,别再想别的了。”
宣姜彻底绝望了。她知道,自己的人生,从踏入新台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偏离了原本的轨道,走向了一个未知的、充满风波的未来。
嫁给卫宣公后,宣姜的日子过得并不开心。虽然她成了卫国夫人,吃穿用度都是最好的,但她心里始终有个坎——她忘不了自己本该是太子急子的妻子,更忘不了卫宣公是怎么欺骗她、强迫她的。
不过,没过多久,宣姜就生下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寿,一个叫朔。有了孩子之后,宣姜的心态慢慢变了——她不再纠结于过去的事,而是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两个儿子身上。她想,不管自己的婚姻多不幸,一定要让两个儿子过得好,将来能有个好前程。
在两个儿子中,大儿子寿跟太子急子很像,人品端正,心地善良,还特别尊敬急子,经常跟急子一起读书、打猎,两人的关系就像亲兄弟一样。而小儿子朔,却跟他爹卫宣公一样,心胸狭窄,嫉妒心强。他见哥哥寿跟急子关系那么好,心里很不舒服,更担心将来急子继承了国君之位,自己和母亲会没有好日子过。
于是,朔就开始在宣姜面前说急子的坏话。有一回,朔故意在宣姜面前哭着说:“娘,我今天跟哥哥去打猎,太子急子故意把箭射向我,还好我躲得快,不然就出事了!他肯定是因为您嫁给了爹,心里恨咱们,想害死我和哥哥!”
宣姜一开始还不信,说:“急子不是那样的人,你是不是误会了?”
可朔天天在宣姜耳边说急子的坏话,添油加醋地编造急子怎么欺负他、怎么想害他们母子。时间长了,宣姜也开始动摇了。她想起自己当年被卫宣公欺骗,想起急子虽然没说什么,但他看自己的眼神里总有一种复杂的情绪,心里慢慢也对急子产生了敌意。
更重要的是,宣姜也担心急子将来继位后,会对自己的两个儿子不利。在那个年代,国君的位置争夺向来残酷,一旦急子当了国君,朔和寿很可能会被排挤,甚至被杀。作为母亲,宣姜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儿子陷入危险之中。
于是,宣姜开始跟朔一起,在卫宣公面前诋毁急子。《左传·桓公十六年》记载:“初,卫宣公烝于夷姜,生急子,属诸右公子。为之娶于齐,而美,公取之,生寿及朔,属诸左公子。夷姜缢。宣姜与公子朔构急子。”意思是卫宣公跟父亲的小妾夷姜生了急子,后来娶了宣姜,生了寿和朔,夷姜上吊自杀,宣姜和朔就开始陷害急子。
卫宣公本来就因为抢了儿子的未婚妻,心里对急子有点愧疚,可听宣姜和朔天天说急子的坏话,慢慢也对急子产生了不满。再加上卫宣公年纪大了,脑子越来越糊涂,竟然真的相信了宣姜和朔的话,觉得急子真的想害自己和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