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姜小声对成王说:“你先问问他,那个地方有多少老百姓受灾,需要多少粮食和钱财,然后再跟其他大臣商量,看看怎么解决最合适。”
成王按照母亲说的做,果然把事情处理得很好。大臣们都称赞成王聪明,邑姜却笑着说:“不是成王聪明,是他愿意听大家的意见。做天子的,不能刚愎自用,要多听老百姓的声音,多听大臣的建议,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等成王再大一点,邑姜就开始让他亲自处理一些简单的事情,比如任免官员、审理小案子。有一回,两个老百姓因为一块田地吵了起来,告到了成王面前。成王听了两个人的陈述,觉得都有道理,不知道该怎么判,就又去找邑姜。
邑姜没有直接告诉成王答案,而是带他去了田地里,让他看看那块田的土质,问问周围的老百姓,了解一下两个人的情况。然后,邑姜对成王说:“做判断不能只听两个人的话,要了解事情的真相,还要考虑到老百姓的难处。你想想,这两个人为什么会为了一块田吵架?是不是因为家里穷,没有别的收入?要是能帮他们解决根本问题,比判谁赢谁输更重要。”
成王听了,恍然大悟。他不仅公平地判了田地的归属,还下令给两个老百姓发放了种子和粮食,让他们能好好种地。两个老百姓都很感动,跪在地上给成王磕头。
看着儿子越来越成熟,邑姜心里很欣慰,但她也没有放松对成王的教育。
她常跟成王说:“当年你爷爷文王,不管再忙,每天都要去田里跟老百姓聊天,问他们收成怎么样,有没有难处;你爹武王,打胜仗之后从来不大摆庆功宴,反而先去慰问战死将士的家属。做天子的,要是忘了老百姓,就像树没了根,早晚要倒。”
为了让成王更了解民间疾苦,邑姜还特意安排他去乡下“微服私访”——当然,那时候没有“微服”的说法,就是让成王换上普通布衣服,跟着大臣去田间地头看看。有一回,成王看到一个老农在地里拼命干活,却只吃野菜和粗粮,就问老农:“今年收成不好吗?怎么不吃粮食?”
老农叹了口气说:“粮食都要交赋税,家里还有生病的老伴要养,哪敢吃粮食啊?”
成王听了,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回来就跟邑姜说:“娘,咱们能不能减少赋税啊?老百姓太苦了。”
邑姜点点头:“你能有这个想法,娘很开心。但减税不是小事,要跟大臣们商量,看看怎么既不影响国家开支,又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后来,在邑姜的支持下,成王召集大臣们开会,讨论了三天三夜,最终制定了“轻徭薄赋”的政策,还规定遇到灾年就免除赋税,给老百姓发放救济粮。政策实施后,老百姓的日子慢慢好了起来,都称赞成王是“贤明的天子”。
除了关注民生,邑姜还很重视“人才培养”。她知道,周朝要想长久发展,离不开有能力的大臣。当时有个叫召公奭的大臣,很有才华,但因为出身不高,一直没得到重用。邑姜知道后,就跟成王说:“召公奭为人正直,又懂治理地方,你可以让他去管理洛邑(今洛阳),看看他的能力。”
成王听了母亲的建议,任命召公奭为洛邑的长官。召公奭果然没让人失望,他在洛邑兴修水利、发展农业,还制定了严格的法律,让洛邑很快就成了周朝的繁华之地。后来,召公奭成了成王最信任的大臣之一,还和周公旦一起辅佐成王,史称“周召共和”的雏形。
《史记·周本纪》里记载,成王在位期间,“天下安定,百姓和睦,颂声四起”,这背后离不开邑姜的默默付出。有人说,邑姜是“周朝的定海神针”,只要有她在,不管遇到什么事,大臣们心里都有底,老百姓也能安心过日子。
但邑姜从不居功自傲。有一回,大臣们想给她加封号,称她为“圣后”,邑姜却拒绝了:“我只是做了一个母亲和王后该做的事,这些功劳,是成王的,是大臣们的,更是老百姓的。要是没有大家的支持,我一个人什么也做不了。”
这时候的邑姜,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跟着父亲学兵法的小姑娘,也不是那个在后方组织巡逻的王后,她成了一个真正的“女政治家”——她有远见,能看到国家发展的方向;她有智慧,能化解朝堂上的矛盾;她有爱心,能体谅老百姓的难处。在她的辅佐下,周成王成了周朝最贤明的君主之一,周朝也迎来了第一个“盛世”。
周成王十岁那年,发生了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这件事后来还被写进了《史记·晋世家》,成了千古流传的典故——“桐叶封弟”。
那天天气特别好,成王上完课,就跟弟弟姬虞在宫里的院子里玩。成王拿着一片刚摘下来的桐树叶,剪成了玉圭的形状(玉圭是古代诸侯朝见天子时用的礼器),然后递给姬虞,一本正经地说:“弟弟,我把这片‘玉圭’赐给你,以后就封你为唐地的诸侯!”
姬虞才六岁,还不懂什么是“诸侯”,只是觉得好玩,就接过桐树叶,笑着说:“谢谢哥哥!”
本来就是两个小孩的玩笑话,没想到被旁边的史官听到了。史官赶紧走过来,对着成王行了个礼:“天子无戏言,既然您已经答应封姬虞为诸侯,就应该尽快举行册封仪式,不能反悔。”
成王愣住了,他没想到一句玩笑话还要当真,赶紧说:“我跟弟弟闹着玩呢,不算数的。”
史官却很坚持:“天子说的每一句话,都会被记录在史书里,要是您说话不算数,老百姓就不会相信您,大臣们也不会忠心于您,以后您怎么治理国家啊?”
成王没了主意,只好去找母亲邑姜。他把事情的经过跟邑姜说了一遍,委屈地说:“娘,我就是跟弟弟玩,没想到史官这么较真。”
邑姜听完,没有批评成王,反而笑着说:“史官说得对,天子确实不能随便说话。但你也不用着急,这事儿咱们可以好好处理,既不违背‘天子无戏言’的规矩,又能对国家有好处。”
成王好奇地问:“娘,怎么处理啊?”
邑姜说:“唐地(今山西翼城一带)是个很重要的地方,那里原来是商朝的残余势力聚集地,虽然‘三监之乱’后平定了,但还是不太稳定。要是让你弟弟去那里当诸侯,一方面能安抚当地的老百姓,另一方面也能让你弟弟得到锻炼,将来为周朝出力。这不是一件好事吗?”
成王恍然大悟:“娘,您真聪明!那我现在就下令,册封弟弟为唐侯!”
邑姜摇摇头:“别急,册封诸侯是大事,要跟周公旦和召公奭商量一下,还要准备册封仪式,不能太草率。”
后来,在邑姜的安排下,成王召集了周公旦、召公奭等大臣,跟他们说了“桐叶封弟”的事。大臣们一开始还担心姬虞年纪太小,不能胜任诸侯之职,但邑姜说:“姬虞虽然年纪小,但他聪明懂事,而且咱们可以派有能力的大臣去辅佐他,教他怎么治理地方。再说,唐地需要一个皇室成员去镇守,姬虞是成王的弟弟,最合适不过了。”
大臣们觉得邑姜说得有道理,就都同意了。没过多久,周朝举行了隆重的册封仪式,成王正式封姬虞为唐侯,还派了三个有经验的大臣跟着姬虞去唐地。
姬虞到了唐地后,在大臣的辅佐下,果然做得很好。他效仿成王的政策,轻徭薄赋、发展农业,还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很快就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后来,姬虞的后代把唐地改名为“晋”,也就是后来春秋时期的晋国。晋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中原的强国,为周朝的稳定做出了很大贡献。
有人说,“桐叶封弟”是邑姜“化玩笑为机遇”的政治智慧——她没有让成王陷入“言而无信”的困境,反而利用这件事,为周朝巩固了边疆,培养了人才。这也从侧面说明,邑姜不仅懂治国,更懂怎么教育和培养皇室后代,她考虑的从来不是一时的得失,而是周朝长远的发展。
周成王十六岁那年,按照周朝的规矩,已经到了“亲政”的年纪。也就是说,成王可以自己处理国家大事,不用再靠母亲和周公旦辅佐了。
消息传出来后,大臣们都很兴奋,纷纷上书,请求成王举行亲政大典。但成王却有点犹豫,他找到邑姜,说:“娘,这些年都是您和周公叔叔帮我处理国事,我怕自己做不好,要不您再辅佐我几年吧?”
邑姜看着儿子,眼里满是欣慰:“傻孩子,你已经长大了,这些年你跟着我和周公旦学了很多东西,也处理过不少事,早就有能力自己治理国家了。娘不可能一直陪着你,你总要自己独当一面。”
然后,邑姜又跟成王说:“亲政之后,你要记住三件事:第一,要继续重视民生,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不能让他们受苦;第二,要信任大臣,但也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能偏听偏信;第三,要以身作则,天子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国家的风气,不能放纵自己。”
成王点点头:“娘,我记住了。”
亲政大典那天,镐京城里张灯结彩,老百姓都挤在路边看热闹。邑姜站在宫殿的台阶上,看着成王穿着天子的礼服,一步步走上朝堂,接受大臣们的朝拜。她的眼里含着泪,却笑得特别开心——她知道,自己的儿子已经成了一个合格的天子,周朝的未来有了保障。
亲政之后,成王果然没让邑姜失望。他按照母亲教的,继续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还派人去各地修建水利工程,让老百姓的收成越来越好;他信任周公旦、召公奭等大臣,遇到大事都会跟他们商量,但也有自己的主见,不会被大臣们左右;他生活节俭,从不浪费粮食和钱财,还下令减少宫殿的修建,把钱用在老百姓身上。
而邑姜,则开始“功成身退”。她不再干预朝政,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教育孙子(成王的儿子姬钊,也就是后来的周康王)和打理后宫上。后宫里有宫女或者太监犯错,邑姜也不会严惩他们,而是耐心地跟他们讲道理,让他们明白自己错在哪里。后宫在她的打理下,一直很和睦,从来没有出现过争风吃醋或者勾心斗角的事。
有一回,成王遇到了一个难题——某个诸侯因为不满朝廷的政策,拒绝朝贡,还暗中联合其他几个诸侯,想给朝廷施压。成王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就去找邑姜商量。
邑姜没有直接告诉他该怎么做,而是说:“你先想想,那个诸侯为什么不满?是政策真的有问题,还是他自己有私心?要是政策有问题,就赶紧改;要是他有私心,就派个能说会道的大臣去跟他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打仗不是最好的办法,能和平解决就和平解决,毕竟打仗受苦的还是老百姓。”
成王听了母亲的话,派人去调查那个诸侯不满的原因,发现果然是政策有不合理的地方。他赶紧修改了政策,还亲自写信给那个诸侯,解释情况。那个诸侯收到信后,很感动,不仅恢复了朝贡,还主动向成王道歉。这件事就这样和平解决了,没有引起任何动荡。
周成王在位三十七年,去世后,他的儿子姬钊继位,也就是周康王。周康王继位的时候,年纪也不大,邑姜又担起了辅佐孙子的责任。她像教成王一样,教康王怎么治理国家,怎么爱护老百姓。在邑姜的辅佐下,周康王也成了一个贤明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周朝的国力越来越强,老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富裕,历史上把成王和康王在位的时期称为“成康之治”。
《史记·周本纪》里说:“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意思是说,在成王和康王的时候,天下特别安定,法律都四十多年没用过了——这是对一个朝代最高的评价,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邑姜的付出。
邑姜活到了八十多岁,在那个年代,已经是难得的长寿了。她去世的时候,周康王正在外地视察,听到消息后,连夜赶回镐京,一路上哭红了眼睛。
大臣们都劝周康王:“天子,您要保重身体,太王后(邑姜)要是知道您这么伤心,也会不安的。”
周康王摇摇头,哽咽着说:“太王后不仅是我的奶奶,更是周朝的恩人。要是没有她,就没有‘成康之治’,也没有现在的周朝。我一定要好好安葬她,让她的功绩流传下去。”
周康王按照最高规格,给邑姜举行了葬礼,还亲自为她撰写了墓志铭,上面写着:“太王后邑姜,辅武王定天下,佐成王治国家,育康王成贤君。一生勤俭,爱民如子,功绩卓着,千古流芳。”
老百姓也都很怀念邑姜,很多地方都为她立了祠堂,逢年过节都会去祭拜她。有人说,邑姜是“天上的仙女下凡,来帮助周朝建立八百年基业的”;也有人说,邑姜是“女中尧舜”,比古代很多贤明的君主都厉害。
其实,邑姜不是仙女,也不是神,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她是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的母亲,周康王的奶奶。但她又不普通,她用自己的智慧、勇气和爱心,在男权至上的古代社会,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为周朝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她这一生,经历了很多风雨:跟着父亲学兵法,嫁给周武王打天下,老公去世后撑起半个周朝,教出两个贤明的儿子,辅佐孙子开创盛世。她从来没有想过要争权夺利,也没有想过要留名青史,她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作为女儿,她孝顺父亲;作为妻子,她支持丈夫;作为母亲,她教育儿子;作为王后,她辅佐君主;作为太王后,她守护国家。
参考《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