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烽烟起四方,投身义旅志高昂。
屡扶危局功勋着,两破清营意气扬。
无奈天京倾大厦,犹思后主保残疆。
狱中自述千秋叹,忠骨含冤泪几行。
在那风云变幻、波谲云诡的晚清时代,有一个名字熠熠生辉,他便是李秀成。李秀成,这位从广西藤县贫苦农家走出的汉子,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赤诚的忠义之心,在太平天国的舞台上,演绎了一段可歌可泣的传奇人生,也书写了近代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1823年,李秀成出生在广西藤县大黎里新旺村一个一贫如洗的农民家庭。一家老小,每日为了那一口吃食,在土地里苦苦刨食,生活的艰辛如同沉重的枷锁,紧紧束缚着他们。幼年的李秀成,虽然对读书识字充满渴望,但家境贫寒,仅仅在私塾勉强读了三年书,便不得不辍学回家,帮着父母操持农活、做些零工,以维持生计。那时候的他,或许从未想过,自己今后会踏上一条改变无数人命运的道路。
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在不经意间到来。19世纪40年代末,洪秀全、冯云山等人创立的拜上帝教如春风野火般在广西大地传播开来。拜上帝教宣扬众生平等、人人皆可通过信仰上帝摆脱苦难,这些充满希望的教义,深深触动了在苦难中挣扎的李秀成一家。1848年左右,李秀成和家人毅然加入了拜上帝教,从此,他的人生便与这个新兴的宗教组织紧密相连,也为他日后投身太平天国运动埋下了伏笔。
1851年1月11日,金田起义的号角划破长空,太平天国运动正式拉开帷幕。这一年,李秀成28岁,他怀着对新生活的憧憬和改变命运的决心,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太平军,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圣兵”。
初入太平军的李秀成,深知自己出身平凡,想要出人头地,唯有凭借不懈的努力。训练场上,他总是最刻苦的那一个,无论是刀枪剑戟,还是骑马射箭,他都用心练习;战场上,他更是奋勇当先,毫不畏惧敌人的刀枪炮火。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出色的表现,李秀成逐渐崭露头角,得到了上司们的赏识和提拔。
1853年,太平军一路势如破竹,攻占了南京,并将其改名为天京,定为太平天国的都城。这一年,李秀成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重要转折点。经东王杨秀清的保举,他被任命为后四军帅,不久后又升任后四军监军,负责把守凤仪门外高桥。这看似平凡的职位,却是李秀成走向更高军事舞台的起点。此后,他跟随翼王石达开前往安庆安抚平民,凭借着出色的组织能力和亲民的作风,成功稳定了当地局势,赢得了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秀成在战场上屡立战功,官职也不断升迁。从殿右二十指挥到殿右二十一检点,再到地官副丞相,短短几年时间,他便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一名太平军将领。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在一次次战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1856年,对于太平天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对于李秀成而言,同样如此。这一年,清军的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如两把利刃,紧紧地扼住了天京的咽喉,太平天国面临着巨大的军事压力。
为了解除天京之围,李秀成奉调东下,与燕王秦日纲共同援救镇江。然而,清军早有防备,双方在镇江城外僵持不下,战斗陷入了胶着状态。关键时刻,李秀成展现出了他卓越的军事智慧和果敢的决断力。他仔细观察战场形势,发现清军后方空虚,于是决定冒险一试,移营于汤水山边,趁着夜色,率领精锐部队突袭清军后方,成功切断了清军的后路。
秦日纲得知消息后,立刻率军出击,前后夹击之下,清军大败,连破清军营盘十六座,直抵镇江。这一战,不仅解了镇江之围,也让李秀成声名鹊起。
然而,战斗并未就此结束。为了解决大军的粮食问题,李秀成又随秦日纲渡江北攻扬州取粮。在扬州城下,李秀成再次展现出了他的勇猛和智谋。他亲自率领部队冲锋陷阵,大败清军江北大营钦差大臣托明阿军,踏破清军大营一百二十余座,顺利占领扬州,为太平军获取了大量的粮食和物资。
紧接着,李秀成又马不停蹄地返回天京,参与了翼王石达开领导的大破孝陵卫清军江南大营之战。在这场战役中,李秀成身先士卒,带领太平军将士奋勇杀敌,一举摧毁了清军苦心经营多年的江南大营。向荣率领残军一路逃窜,李秀成则率军穷追不舍,最终逼得向荣自杀于丹阳城中。
这一系列的胜利,让李秀成成为了太平天国的英雄,他的名字传遍了大江南北,令清军闻风丧胆。
就在太平天国形势一片大好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内乱,几乎将这个新兴的政权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1856年9月,天京事变爆发,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也因受到洪秀全的猜忌,率领数万精锐部队出走,太平天国元气大伤,人心惶惶。
在这危急存亡之秋,李秀成临危受命,被洪秀全任命为地官正丞相,晋封合天侯,负责镇守桐城,阻挡清军东下。李秀成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他一面安抚军心,一面积极组织防御,与清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1857年1月,李秀成联合陈玉成,率领太平军主动出击,先后攻占无为、巢县,直逼桐城。2月,太平军在桐城大败清军提督秦定三,连克桐城、舒城、六安州。随后,在捻军的协助下,李秀成继续北进,占领霍邱县,成功稳住了太平军在淮南的根据地。
然而,洪秀全却在此时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他对石达开的出走心有余悸,开始大肆任用自己的亲信,排挤异己。安王洪仁发、福王洪仁达在朝中飞扬跋扈,独揽大权,李秀成等将领受到了严重的打压。
李秀成冒着被罢官的风险,向洪秀全直言进谏,要求他撤换洪仁发、洪仁达,整顿朝纲。然而,洪秀全却被权力蒙蔽了双眼,不仅没有采纳李秀成的建议,反而将他罢官。一时间,太平天国上下人心惶惶,局势更加危急。
好在,朝中还有许多有识之士,他们纷纷为李秀成求情。在众人的努力下,洪秀全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将洪仁发、洪仁达降级削权,并重新起用李秀成,让他留守天京,负责长江以南的防务。
李秀成不计前嫌,再次挑起了挽救太平天国的重担。他与陈玉成紧密合作,共同抵御清军的进攻,成为了太平天国后期的中流砥柱。
1858年,清军再次集结兵力,对天京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的清军先后攻陷了溧水、句容、瓜州、镇江、浦口等地,直逼天京。
面对清军的步步紧逼,李秀成深知,想要解天京之围,必须先破江北大营。于是,他在8月邀约陈玉成等各路将领至安徽枞阳共商救援天京之计。
在枞阳会议上,李秀成与陈玉成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会后,陈玉成、李世贤、吴如孝等按照计划攻占庐州,而后吴如孝一部留在庐州东北一带活动牵制清军。
9月17日,陈玉成率主力到达乌衣镇,与李秀成会师。此时,德兴阿统帅的江北大营清军有一万五千余人。26日,太平军与清军在乌衣镇遭遇,李秀成和陈玉成指挥若定,带领太平军将士奋勇杀敌,一举歼敌四千余人。次日,又击败由江南来援的清军总兵冯子材部五千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