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52章 郑经:挥师跨海抗满清,一代雄才留青史!

第52章 郑经:挥师跨海抗满清,一代雄才留青史!(2 / 2)

公元1673年,清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耿仲明的孙子)因为不满康熙帝削藩,纷纷起兵反清,史称“三藩之乱”。这消息传到台湾,郑经高兴得差点跳起来——他等这个机会等了十几年了!

当时清军的主力都被三藩叛军牵制在云南、广东、福建等地,东南沿海的防守非常薄弱。郑经觉得,这是收复大陆的最好机会,就对部下说:“我爹当年北伐没成功,现在三藩反清,咱们要是能跟他们联手,一定能打败清军,恢复明朝!”

公元1674年,郑经率领大军从台湾出发,横渡海峡,进攻福建。当时福建的清军守将是耿精忠(靖南王),他本来就反清,见郑经来了,就跟郑经结盟,约定“一起打清军,打下的地盘一人一半”。郑经的军队士气大振,一路上势如破竹,很快就攻克了漳州、泉州、厦门等重镇,把清军打得落花流水。

这是郑经抗清生涯中最高光的时刻——他不仅收复了父亲当年失去的厦门、漳州等地,还把势力范围扩展到了广东的潮州、惠州一带。当时南明的残余势力都把郑经当成“希望”,纷纷派人来跟他联络,有的还表示愿意归顺他。郑经也意气风发,在厦门设立了“中书省”,任命官员,处理政务,大有“恢复明朝故土”的架势。

可好景不长,郑经很快就跟盟友耿精忠闹掰了。原因很简单——分地盘的时候,两人都想多占一点。耿精忠觉得,福建本来是他的地盘,郑经只是“帮忙”,不该占那么多;郑经觉得,自己的军队打了很多硬仗,占点地盘是应该的。两人从盟友变成了敌人,开始互相攻打。清军趁机派大军进攻福建,郑经和耿精忠都被清军打败,郑经只能率领残兵败将退回台湾。

这次北伐失败,对郑经的打击特别大。他回到台湾后,整天闷闷不乐,有时候还会对着父亲郑成功的画像叹气:“爹,儿子没用,没能完成您的大业。”(《台湾外记》)更糟糕的是,这次北伐不仅损失了大量的兵力和物资,还让台湾的老百姓对他产生了不满——很多士兵是老百姓的亲人,战死在了大陆,老百姓觉得“郑经为了自己的野心,让我们家破人亡”。

北伐失败后,郑经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首先是“外患”——清军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开始把精力放在台湾上。康熙帝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让他训练水师,准备进攻台湾。施琅原本是郑成功的部将,后来因为跟郑成功有矛盾,投降了清朝,对台湾的情况非常了解,是郑经最害怕的对手。

然后是“内忧”——台湾的官员分成了两派,一派是“大陆派”,大多是跟着郑成功从大陆来的老臣,主张继续抗清;另一派是“台湾派”,大多是台湾本地的官员和士绅,觉得抗清没希望,主张跟清朝议和。两派经常吵架,有时候还会互相陷害,把台湾的朝政搞得一团糟。

更让郑经头疼的是“继承人问题”。他的长子郑克臧是跟乳母陈氏生的,虽然聪明能干,却因为母亲的身份,一直不被“大陆派”的老臣认可;他的次子郑克塽是跟正妻唐氏生的,出身名门,却性格懦弱,没什么本事。“大陆派”的老臣支持郑克塽,“台湾派”的官员支持郑克臧,两派为了继承人的问题,闹得不可开交。

郑经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他其实更喜欢长子郑克臧,觉得郑克臧有自己年轻时的样子,能守住台湾;可他又不敢得罪“大陆派”的老臣,这些人都是父亲的旧部,要是得罪了他们,自己的地位就不稳了。这种焦虑让郑经的身体越来越差,他开始沉迷于酒色,想通过这种方式逃避现实。

公元1680年,清军进攻厦门,郑经的军队再次战败,厦门、漳州等地又被清军占领。郑经彻底放弃了抗清的念头,回到台湾后,就把朝政交给了长子郑克臧和大臣陈永华(郑成功的谋士陈近南的原型),自己则躲在府里,天天喝酒、看戏,身体越来越差。

公元1681年正月,郑经在台湾的安平古堡病逝,年仅39岁,跟他父亲郑成功去世时的年龄一模一样。他临死前,拉着郑克臧的手说:“台湾就交给你了,你一定要守住,别让我和你爷爷的心血白费。”可他没想到,自己死后,台湾很快就陷入了更大的混乱——“大陆派”的老臣冯锡范、刘国轩等人,不满郑克臧继位,就伪造遗诏,杀死了郑克臧,立郑克塽为“延平郡王”。台湾的实力因为这次内乱,大大削弱,为后来清军收复台湾埋下了伏笔。

郑经的一生,充满了争议和遗憾。他继承了父亲郑成功的遗志,在台湾坚守了19年,把台湾从一个荒凉的岛屿,建设成了“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乐土,这是他的功绩;可他在抗清过程中,因为战略失误和内部分裂,多次错失良机,最终没能完成父亲的大业,这是他的遗憾。

历史学家对郑经的评价,一直不高,很多人觉得他“不如父亲郑成功有远见,也不如儿子郑克臧有能力”,只是一个“过渡性的人物”。可实际上,郑经的贡献被严重低估了——要是没有他在台湾的19年治理,台湾可能早就因为粮食短缺、物资匮乏而崩溃了;要是没有他多次抗清,南明的火种可能早就熄灭了。

郑经在台湾的治理,对后世影响深远。他推行的“屯垦政策”,让台湾的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后来台湾成为“东方粮仓”奠定了基础;他推动的对外贸易,让台湾跟东南亚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经济发展;他重视教育,让中华文化在台湾得到了传播,增强了台湾老百姓的民族认同感。这些贡献,都值得被铭记。

当然,郑经也有很多缺点。他在私生活上不检点,差点断送了自己的继承之路;他在抗清过程中,跟盟友耿精忠闹掰,导致北伐失败;他晚年沉迷酒色,荒废朝政,让台湾陷入了内乱。这些缺点,也让他成为了一个“不完美的英雄”。

参考《台湾外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