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44章 张士诚:十八好汉义高举,错将佛系当安闲!

第44章 张士诚:十八好汉义高举,错将佛系当安闲!(2 / 2)

他还特别重视农业和商业。当时江南因为战乱,很多田地都荒了,张士诚就下令“减免赋税,鼓励种田”,还给农民发种子、农具;苏州的商铺因为战乱关门不少,他就出台政策“降低商税,保护商人”,没几年,苏州就恢复了往日的繁华,街上人来人往,商铺林立,老百姓都夸他“是个好皇帝”。

张士诚还特别爱才。他听说有读书人因为战乱躲在乡下,就派人去请,给他们官做,还建了“弘文馆”,让读书人编书、讲学。当时很多有名的文人,比如施耐庵、罗贯中,都曾在他手下做事——有人说,《水浒传》里的“及时雨宋江”,原型就是张士诚,因为他跟宋江一样,都讲义气、爱交朋友。

可就是这份“佛系”,让张士诚慢慢失去了“野心”。他觉得“有姑苏这块宝地就够了,没必要跟朱元璋、陈友谅争天下”。手下的大将劝他“趁朱元璋还没强大,先打应天”,他却摇摇头说:“打打杀杀多累啊,咱们守着自己的地盘,过好日子不好吗?”

更要命的是,张士诚手下的一些大臣,开始变得骄奢淫逸。他的弟弟张士信,仗着自己是王爷,到处搜刮钱财,还抢老百姓的土地;一些文官也开始贪污受贿,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有人向张士诚告状,他却不忍心处罚,只是说“都是自家兄弟,算了算了”——这就像公司里的老板,对员工太宽容,最后把公司的风气都带坏了。

就在张士诚在姑苏“岁月静好”的时候,朱元璋和陈友谅已经打得不可开交了。公元1363年,鄱阳湖之战爆发,朱元璋和陈友谅都想拉张士诚结盟。陈友谅给张士诚写信,说“咱们一起打朱元璋,打下应天后,江南归你,江北归我”;朱元璋也派人给张士诚送信,说“只要你不帮陈友谅,等我打赢了,给你好处”。

这时候的张士诚,要是能果断一点,无论是帮陈友谅还是帮朱元璋,都能改变局势。可他却犯了“选择困难症”,既不帮陈友谅,也不帮朱元璋,就坐在姑苏城里“看戏”。他觉得“让他们俩打,两败俱伤后,我再出手,就能坐收渔翁之利”。

可他没想到,朱元璋打赢了鄱阳湖之战后,实力大增,转头就把矛头对准了他。公元1365年,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率领大军,攻打张士诚的地盘。张士诚的地盘,从苏北到浙江,一个个被朱元璋攻破,很快就只剩下苏州一座孤城了。

这时候的张士诚,才慌了神。他赶紧调兵遣将,死守苏州。苏州城的老百姓也念着张士诚的好,纷纷帮着守城——有的送粮食,有的帮着修城墙,有的甚至拿起武器跟士兵一起打仗。徐达打了八个月,都没能把苏州城攻下来。

朱元璋见苏州久攻不下,就派人劝张士诚投降,说“只要你投降,我保你全家平安,还能给你官做”。张士诚却摇摇头说:“我当年起兵,是为了让老百姓过好日子,现在我打不过你,但我不能投降,我要对得起跟着我的兄弟和老百姓。”

可苏州城的粮食越来越少,士兵也越来越疲惫。公元1367年,徐达终于找到了苏州城的一个缺口,率军攻破了城门。张士诚带着残兵,在城里跟朱元璋的军队展开了巷战。他的弟弟张士信,在战斗中被射死;他的妻子刘氏,为了不被俘虏,带着家里的女眷自焚而死。

张士诚见大势已去,想拔剑自刎,结果被手下拦住,最后被朱元璋的士兵俘虏了。

张士诚被押到应天后,朱元璋亲自见了他。朱元璋想劝他投降,说“你要是肯归顺我,我可以封你为侯,让你安享晚年”。可张士诚却梗着脖子说:“我张士诚一生,要么当皇帝,要么当死鬼,绝不会当你的臣子!”

朱元璋见他不肯投降,就把他关在了牢房里。在牢房里,张士诚不吃不喝,每天只是坐着发呆。他想起了小时候在盐滩上晒盐的日子,想起了跟十八个兄弟起义的时光,想起了在姑苏城里跟老百姓一起过年的场景——他觉得自己这辈子,虽然没赢到最后,但也没白活。

几天后,张士诚在牢房里自缢身亡,年仅四十七岁。朱元璋听说后,叹了口气说:“张士诚是个汉子,就是太固执了。”后来,朱元璋下令,把张士诚的尸体葬在了苏州城外——或许,这也是对这位“东吴王”最后的尊重。

张士诚死了,他的“大周”政权也灭亡了。后人说起张士诚,总是又可惜又遗憾。有人说他是“元末的一股清流”——他不像陈友谅那样心狠手辣,也不像朱元璋那样猜忌多疑,他统治江南的时候,老百姓过了几年好日子,这在乱世里是很难得的。《明史》里也说他“为政宽简,吴人爱之”。

可也有人说他“太佛系,没野心”——要是他在鄱阳湖之战时帮陈友谅一把,朱元璋未必能赢;要是他早点扩张地盘,也不会最后被朱元璋围在苏州城里。其实,张士诚的问题,就出在“性格”上。他太讲义气,太宽容,把“江山”当成了“家业”来管,却忘了在乱世里,“守成”是守不住的,只有主动出击,才能活下去。

现在去苏州,还有很多关于张士诚的传说。有人说,苏州的“五香豆”,就是当年张士诚带兵打仗时发明的;还有人说,苏州人过年吃“年糕”,是为了纪念张士诚——因为“年糕”的“糕”,跟“高”谐音,寓意着“怀念张士诚”。这些传说真假难辨,但都能看出,苏州老百姓一直没忘记这位“东吴王”。

参考《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