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白起把40多万赵军俘虏全部坑杀(活埋),只留下240个年纪小的士兵回赵国报信。《史记·白起王翦列传》里记载: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这一战,赵国的精锐部队几乎被全歼,从此再也没能恢复元气。消息传到六国,各国国君都吓得睡不着觉——谁都没想到秦国这么狠,连40多万俘虏都敢杀。从此以后,六国再也不敢跟秦国正面对抗,只能眼睁睁看着秦国扩张。
长平之战后,嬴稷的野心彻底爆发,他开始加快东出函谷的步伐,派秦军四处征战,把六国打得落花流水,秦国的版图也在这一时期扩大了一倍。
先说说打赵国。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嬴稷想趁机把赵国灭了。公元前259年,他派王陵率军攻打赵国都城邯郸,邯郸之战爆发。一开始,秦军打得很顺利,很快就包围了邯郸。可赵国老百姓不甘心投降,在平原君赵胜的带领下,拿着锄头、菜刀跟秦军拼命。赵国还派使者去楚国和魏国求救,楚国派春申君黄歇率军救赵,魏国派信陵君魏无忌率军救赵(信陵君还上演了窃符救赵的戏码,偷了魏王的兵符调兵)。
公元前257年,楚魏联军赶到邯郸,和赵军一起反击秦军。秦军腹背受敌,被打得大败,王陵只能率军撤退。虽然没灭了赵国,但也把赵国打得更弱了,再也没能力跟秦国抗衡。
再说说打魏国。魏国在伊阙之战后就已经衰落,嬴稷觉得魏国好欺负,就派蒙骜率军攻打魏国。公元前247年,蒙骜率军攻占了魏国的高都、汲等地,还包围了魏国都城大梁。魏安厘王吓得赶紧派信陵君去各国求救,信陵君联合燕、赵、韩、楚四国,组成五国联军反击秦军。蒙骜没想到六国还能联手,被打得大败,只能撤退。不过,这也是六国最后一次联合打败秦军,从此以后,六国再也没能力组成联军对抗秦国了。
然后是打楚国。楚国是南方大国,地盘大、人口多,一直是秦国的心腹大患。公元前278年,嬴稷派白起率军攻打楚国,白起一路势如破竹,攻占了楚国的都城郢都(今湖北荆州),还烧毁了楚国的宗庙和陵墓。楚顷襄王吓得赶紧把都城迁到陈(今河南淮阳),楚国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能力跟秦国争夺天下。
除了韩、赵、魏、楚,嬴稷还没放过齐国和燕国。公元前284年,他联合燕、赵、韩、魏四国攻打齐国,把齐国打得只剩下两座城池,齐湣王也死在了莒城。虽然齐国后来复国了,但实力大不如前,再也不敢跟秦国叫板。燕国则更惨,秦军时不时就去边境抢一把,燕国只能向秦国称臣。
嬴稷在位期间,秦国一共攻占了六国的100多座城池,把版图扩大到了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上游地区。《史记·秦本纪》里密密麻麻记载着他的战绩:十四年,左更白起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为南郡四十七年,秦攻韩上党...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这些冰冷的文字背后,是秦国一步步走向霸主的脚印。
嬴稷能打遍六国无敌手,不光靠能打的军队,更靠他把秦国打造成了一台高效运转的战争机器。他在位期间的治国操作,每一步都为秦国的扩张提供了强力支撑。
首先是粮食管够。打仗就是打后勤,嬴稷深知这个道理。他延续了商鞅的奖励耕织政策,还搞了个水利大工程——派水工郑国在关中修了郑国渠。这郑国渠本来是韩国的疲秦计,想让秦国把人力物力浪费在修渠上,结果反而帮了秦国大忙。渠修成后,把关中的盐碱地变成了良田,每年能多产粮食几百万石。《史记·河渠书》里说: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有了充足的粮食,秦军才能长期在外打仗,不用担心断粮。
其次是军功激励。嬴稷把商鞅的奖励军功玩到了极致,不仅杀敌人能得爵位,缴获武器、占领城池都能得奖励。爵位从最低的公士
到最高的,一共二十级,每升一级都对应实实在在的好处——升一级能分几亩地、几间房,升五级能当小官,升十级能上朝议事。
有个叫王二麻子的普通士兵,在伊阙之战中杀了三个韩军士兵,还缴获了一把青铜剑。战后论功行赏,他直接升了三级爵位,分到了十亩地和一间瓦房,从穷光蛋变成了小地主。这事在军营里传开后,秦军士兵打仗跟打了鸡血似的,个个都想多杀敌人赚军功,秦军也成了六国闻风丧胆的虎狼之师。
然后是人才管理。嬴稷用人有个特点:不管你是哪国人,只要有本事,就给你舞台。他重用的白起是楚国人,范雎是魏国人,司马错是秦国人,蒙骜是齐国人——真正做到了不拘一格降人才。
不过,他在用人上也犯过糊涂账,最可惜的就是赐死白起。长平之战后,嬴稷想派白起攻打赵国都城邯郸,白起觉得邯郸城防坚固,而且各国可能会出兵救赵,时机不成熟,就拒绝了。嬴稷觉得白起不听命令,再加上范雎在旁边说坏话(范雎担心白起功劳太大,威胁自己的地位),就下令让白起自杀。
白起临死前,拿着剑仰天长叹:我到底犯了什么罪,要落得这样的下场?想了一会儿,又自言自语:我在长平之战中坑杀了四十多万赵军俘虏,这就够我死的了。说完就自刎了。白起一死,秦国少了一位能征善战的大将,嬴稷后来也后悔了,但人死不能复生——这也成了他执政生涯中的一大遗憾。
最后是外交套路。嬴稷虽然靠武力征服了很多地盘,但也没放弃外交忽悠。他经常跟六国国君开会,要么用让六国割地求和,要么用让六国跟秦国结盟。比如,他曾经跟齐湣王一起称和,虽然最后都取消了帝号,但也试探出了齐国的野心,为后来联合五国攻齐埋下了伏笔。
他还特别擅长挑拨离间,让六国互相攻打,自己坐收渔翁之利。比如,他挑唆齐国攻打宋国,让齐国跟其他五国结仇,然后又联合五国攻打齐国,把齐国打得只剩下两座城池——这波操作,既削弱了齐国,又让秦国少了一个强大的对手,堪称外交教科书。
嬴稷最牛的,不是打仗,也不是治国,而是活得久——他一共在位56年,是战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在这56年里,他熬死了六国的15位君主,熬到六国再也没有能力跟秦国抗衡,熬出了秦国的霸业。
咱们来盘点一下他熬死的对手名单:
- 赵国:赵武灵王、赵惠文王、赵孝成王(3位)
- 魏国:魏襄王、魏昭王、魏安厘王(3位)
- 韩国:韩襄王、韩厘王、韩桓惠王(3位)
- 楚国:楚怀王、楚顷襄王、楚考烈王(3位)
- 齐国:齐宣王、齐湣王、齐襄王(3位)
这么说吧,六国的很多君主,继位时嬴稷已经在王位上坐了十几年,等他们去世时,嬴稷还在王位上坐着——这种的功夫,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很少见。比如,赵国的赵武灵王,搞胡服骑射把赵国变强,本来想跟秦国掰手腕,结果嬴稷刚继位没几年,赵武灵王就因为沙丘之乱被饿死了;齐国的齐湣王,曾经跟嬴稷一起称,想跟秦国平分天下,结果被嬴稷联合五国打得大败,最后死在了莒城。
嬴稷的超长待机,不仅熬死了对手,还熬出了秦国的代际优势。他在位期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将领和官员,比如白起、范雎、司马错、蒙骜等人,这些人后来都成了辅佐他儿子孝文王、孙子庄襄王(秦始皇的父亲)的重要力量。而且,他通过长期的扩张,让秦国的实力远远超过其他六国,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个段子是这么说的:六国君主开会,讨论怎么对付秦国,结果聊到一半,有人说不好,秦昭襄王还没死,大家一下子就没信心了——毕竟跟一个在位几十年的老对手斗,谁都没把握。虽然是段子,但也能看出嬴稷的超长待机对六国造成的心理压力。
公元前251年,75岁的秦昭襄王嬴稷在咸阳宫去世。这位熬死了15位诸侯、打服了六国的超长待机卷王,终于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回顾他的一生,你会发现,他不是秦国最有开创性的君主(开创性不如秦孝公),也不是最有名的君主(有名不如秦始皇),但他绝对是秦国统一之路上最关键的君主之一——要是没有他56年的经营,秦国可能还要花很多年才能统一六国。
嬴稷去世后,他的儿子秦孝文王继位,可惜孝文王在位只有三天就去世了;然后是他的孙子秦庄襄王继位,庄襄王在位也只有三年就去世了;最后,他的曾孙嬴政继位,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
秦始皇继位后,继承了嬴稷留下的霸业遗产——强大的军队、充足的粮食、广阔的地盘、优秀的人才。他用了十年时间,先后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朝。
要是嬴稷泉下有知,看到自己的曾孙完成了自己未竟的事业,肯定会感到欣慰。毕竟,秦朝的统一,不是秦始皇一个人的功劳,而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等几代君主共同努力的结果——而秦昭襄王,无疑是其中最关键的接力者。
参考《史记》《战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