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郡有多重要?它就像秦国的南大门,进可攻楚国,退可守巴蜀,还能为秦国提供大量的粮食和士兵。拿下汉中后,惠文王高兴得不行,亲自到前线犒劳士兵,还把汉中郡分成了两个郡,派得力大臣去治理。楚国丢了汉中,元气大伤,从此再也没能恢复到以前的实力,只能眼睁睁看着秦国越来越强。
除了东边和南边,惠文王还没忘了西边的。义渠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经常在秦国西边捣乱,抢秦国的粮食和牲畜,有时候还会跟六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惠文王继位后,对义渠采取了打拉结合的策略:先是派兵打败义渠,抢了义渠的二十五座城,让义渠不敢再随便捣乱;后来又趁着义渠内乱,派使者去义渠,说服义渠王跟秦国结盟,还把秦国的公主嫁给了义渠王——这一招,让义渠老实了几十年,为秦国解除了西边的后顾之忧。
北边的赵国也没逃过秦军的。公元前325年,秦军攻打赵国的中都、西阳等地,赵国虽然派兵抵抗,但根本不是秦军的对手,最后只能割地求和。公元前317年,赵国跟韩国、魏国联合起来,想重新搞对付秦国,惠文王派庶长樗里疾率军迎战,在修鱼(现在的河南原阳)大败三国联军,斩杀了八万多士兵——这一战,彻底打怕了赵国,让赵国再也不敢轻易跟秦国作对。
惠文王在位的二十多年里,秦国的版图就像开了滤镜一样,越变越大:从原来的关中平原,扩展到了河西、上郡、汉中,还控制了巴蜀之地(巴蜀是在惠文王时期被秦国攻占的,为秦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粮食),成为战国七雄中地盘最大、实力最强的国家。当时的人都说:秦国现在就像一头猛虎,谁要是惹了它,肯定没好果子吃!
惠文王不仅会搞外交、打硬仗,治理内政也是一把好手。他知道,要想让秦国长期变强,光靠打仗抢地盘不行,还得把国内的基础建设搞上去——比如发展农业、兴修水利、整顿吏治,这些都是让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
首先是搞定巴蜀。公元前316年,巴蜀两国互相攻打,都派人来秦国求救。惠文王本来想派兵去打韩国,张仪却劝他:巴蜀之地肥沃,号称天府之国,要是能攻占巴蜀,秦国就能得到源源不断的粮食和士兵,比打韩国划算多了。惠文王觉得有道理,就派张仪、司马错率军攻打巴蜀。秦军没费多大劲就攻占了巴蜀,把巴蜀变成了秦国的两个郡。
可巴蜀之地离关中平原太远,而且经常发生水灾,老百姓的日子不好过。惠文王派李冰去巴蜀当蜀郡太守,让他治理水患。李冰到了巴蜀后,修了着名的都江堰,这都江堰可不是简单的水利工程,放到现在就是堪比“雅鲁藏布江工程”。它把岷江的水一分为二,一部分用来灌溉农田,一部分用来排洪,不仅解决了巴蜀的水患,还让成都平原变成了“沃野千里”的粮仓。《史记·河渠书》里说“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意思是有了都江堰,巴蜀地区不管旱涝都能丰收,再也不用担心饥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天府之国”。
有了巴蜀这个“粮食基地”,秦国再也不用愁打仗没粮食了。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很大程度上就是靠巴蜀提供的粮食支撑的——从这个角度说,惠文王当年决定攻占巴蜀,简直是“投资回报率拉满”的神操作。
除了搞水利,惠文王还特别重视“农业生产”。他延续了商鞅的“奖励耕织”政策,而且比商鞅更“卷”:不仅给种粮多的百姓免徭役,还专门派官员去田间地头教老百姓种庄稼,推广新的农具和耕种技术。有个叫赵过的农官,发明了一种“三脚耧”(一种播种工具),能一次播三行种子,比以前的人工播种快了三倍。惠文王听说后,立刻下令在全国推广,还赏了赵过十斤黄金——这要是放在现在,就是给技术创新者发“国家科技奖”。
在“整顿吏治”方面,惠文王也有自己的一套。他知道,官员要是贪赃枉法,再好的政策也推行不下去。所以他制定了严格的“官员考核制度”,每年都派人去各地考察官员的政绩,要是发现有官员贪污受贿或者不作为,轻则罢官,重则砍头。
有一回,咸阳令(相当于首都的市长)因为收了商人的贿赂,把本该分给老百姓的土地偷偷给了商人。惠文王知道后,不仅把咸阳令砍了头,还把他的家产全部没收,分给了受损失的老百姓,并且昭告全国:“以后谁要是敢贪赃枉法,就跟这个咸阳令一个下场!”这一下,全国的官员都吓得不敢乱来,吏治清明了不少,老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好过。
惠文王还特别重视“人才”。他不像有些国君那样,只重用本国人,而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不管你是魏国人、楚国人,还是赵国人,只要有本事,就能在秦国得到重用。除了张仪,他还重用了公孙衍(魏国人)、司马错(秦国人)、樗里疾(秦国王族)等一大批人才,形成了“人才济济”的局面。
其中樗里疾是惠文王的弟弟,这人不仅会打仗,还特别有谋略,被老百姓称为“智囊”。公元前313年,楚国派大军攻打秦国,樗里疾率军迎战,在丹阳大败楚军,还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后来他又率军攻打魏国,攻占了魏国的曲沃等地,为秦国立下了赫赫战功。惠文王对樗里疾特别信任,不仅封他为“严君”,还让他参与朝政,和张仪一起辅佐自己——这种“重用亲人却不任人唯亲”的做法,在当时的诸侯里可不多见。
惠文王在位期间,秦国虽然强势,但也遇到过不少“危机”。不过他厉害的地方在于,总能把“烂摊子”变成“加分项”,不仅化解了危机,还能趁机扩大秦国的势力。
最典型的就是“五国伐秦”。公元前318年,公孙衍(这会儿已经从秦国跳槽到了魏国)牵头,联合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五国,组成“五国联军”攻打秦国。这是秦国第一次面对六国中的五国联合进攻,朝野上下都慌了,有大臣劝惠文王:“要不咱们跟五国议和吧,把之前抢的地盘还给他们,免得他们打进来。”
惠文王却一点不慌,他跟大臣们说:“五国联军看着人多,其实是‘乌合之众’——楚国想抢汉中,赵国想抢河西,魏国想抢上郡,他们各怀鬼胎,根本不可能一条心。咱们只要对症下药,就能把他们拆散开。”
他的应对策略堪称“教科书级”:
1. 拉拢燕国和楚国:燕国离秦国最远,本来就不想打仗,惠文王派使者给燕王送了不少金银珠宝,说“只要燕国不派兵,秦国以后就跟燕国友好往来,还能帮燕国对付齐国”。燕王一看有好处,立刻就撤兵了。楚国虽然想抢汉中,但楚怀王怕秦国报复,也不想真的跟秦国拼命,惠文王又派张仪去楚国,说“只要楚国撤兵,秦国就把之前占领的楚国两座城池还给楚国”,楚怀王一听,也撤兵了。
2. 集中兵力打韩赵魏:燕国和楚国撤兵后,五国联军就剩下韩、赵、魏三国。惠文王派樗里疾率军迎战,在修鱼(现在的河南原阳)跟三国联军展开大战。秦军本来就能打,再加上三国联军没了楚国和燕国的支援,士气低落,很快就被秦军打得大败。这一战,秦军斩杀了八万多联军士兵,还俘虏了韩国的大将申差。
3. 趁胜追击:打败三国联军后,惠文王没见好就收,而是派秦军趁胜追击,先后攻占了韩国的浊泽、赵国的观泽等地,把韩国和赵国打得服服帖帖。魏国更是吓得赶紧派使者去咸阳求和,还把魏国的河阳、姑密等地献给了秦国。
就这样,一场看似凶险的“五国伐秦”,不仅没伤到秦国分毫,反而让秦国趁机扩大了地盘,还让六国再也不敢轻易联合起来对付秦国——惠文王这波操作,要是放在现在,绝对能上“危机公关”的热搜,标题就是#看秦惠文王如何把五国伐秦变成秦国秀肌肉现场#。
还有一次危机是“义渠叛乱”。公元前314年,义渠王趁着秦国跟韩国打仗,偷偷派兵攻打秦国的西部边境,抢了秦国不少粮食和牲畜。有大臣劝惠文王:“要不咱们先撤兵回来打义渠吧,免得西边的地盘丢了。”
惠文王却摇了摇头:“义渠只是小打小闹,要是咱们撤兵回来打义渠,韩国肯定会趁机反扑,到时候咱们就腹背受敌了。不如先派少量兵力守住西边的边境,等咱们打败了韩国,再回头收拾义渠。”
他派庶长嬴疾率军继续攻打韩国,同时派使者去义渠,说“只要义渠王撤兵,秦国就给义渠送去一千匹好马和一百个美女”。义渠王本来就没打算跟秦国拼命,只是想抢点东西,一看秦国给了这么多好处,立刻就撤兵了。等秦军打败韩国,攻占了韩国的宜阳后,惠文王立刻派樗里疾率军攻打义渠,不仅抢回了之前被义渠抢走的东西,还攻占了义渠的二十多座城池,让义渠彻底臣服于秦国。
惠文王虽然在朝堂上是个“铁腕君主”,但在家庭生活中,也有“柔情”的一面。他一共有两个儿子,长子嬴荡(也就是后来的秦武王),次子嬴稷(也就是后来的秦昭襄王)。两个儿子性格迥异:嬴荡力大无穷,喜欢跟人比力气,性格比较鲁莽;嬴稷则比较沉稳,喜欢读书,有谋略。
惠文王对两个儿子都很疼爱,但也没少“教育”他们。有一回,嬴荡跟宫里的侍卫比举鼎,把侍卫的胳膊给弄折了。惠文王知道后,把嬴荡叫到面前,严厉地说:“你是未来的国君,应该好好学习治国之道,怎么能天天跟人比力气?要是传出去,别人会说秦国的太子是个‘莽夫’,丢的是秦国的脸!”说完,还罚嬴荡在书房里抄了一百遍《商君书》。
对嬴稷,惠文王则比较“放养”,经常让他跟着张仪、樗里疾等人学习外交和谋略。公元前307年,惠文王派嬴稷去燕国当“人质”——这在当时是很常见的做法,主要是为了跟燕国结盟。有人劝惠文王:“嬴稷是您的儿子,让他去燕国当人质,太危险了。”惠文王却笑着说:“让他去燕国历练历练,看看外面的世界,对他以后治国大有好处。”
事实证明,惠文王的这个决定是对的。嬴稷在燕国待了几年,不仅学会了如何跟不同的人打交道,还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后来回到秦国继位后,成了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君主,为秦国统一六国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
除了教育儿子,惠文王还特别重视“传承”。他知道,自己打下的基业,需要有靠谱的人来继承,才能让秦国继续变强。所以他在位期间,不仅培养了两个儿子,还为他们留下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比如张仪、樗里疾、司马错等人,这些人后来都成了辅佐秦武王和秦昭襄王的重要大臣。
公元前311年,惠文王病倒了。这一年,他才四十六岁,本来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却因为常年操劳国事,积劳成疾,躺在床上起不来了。弥留之际,他把张仪、樗里疾等人叫到床边,拉着他们的手说:“我不行了……秦国就交给你们和太子了。你们一定要辅佐太子,把秦国的变法坚持下去,把秦国的地盘继续扩大,千万别让咱们老秦家的基业毁在你们手里……”
张仪、樗里疾等人跪在床边,流着泪说:“君上放心,我们一定不负您的重托,就算粉身碎骨,也要让秦国称霸诸侯!”
惠文王又把长子嬴荡叫到面前,嘱咐他:“你继位后,一定要听张仪、樗里疾等人的话,不要轻易跟六国打仗,要先把国内的事情搞好,再慢慢图谋天下……”嬴荡虽然性格鲁莽,但也知道父亲的良苦用心,点了点头说:“儿臣记住了。”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嬴驷在咸阳宫去世,结束了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这位杀了商鞅却守住了商鞅变法的君主,用二十多年的时间,把秦国从一个“强国”变成了一个“超级强国”,为后来的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始皇铺平了道路。
惠文王去世后,秦国百姓为了纪念他,在咸阳城外修了一座“惠文王祠”,每年都有人去祭拜。直到秦朝灭亡后,这座祠堂还存在了很长时间。后来,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专门去咸阳考察,还去了惠文王祠,听当地百姓讲述惠文王的故事,最后在《秦本纪》里,给了惠文王极高的评价:“秦惠文王元年,楚、韩、赵、蜀人来朝。二年,天子贺。三年,王冠。四年,天子致文武胙。七年,乐池相秦。八年,魏纳河西地。十年,张仪相秦。魏纳上郡十五县。十一年,县义渠。归魏焦、曲沃。义渠君为臣。更名少梁曰夏阳。十二年,初腊。十三年四月戊午,魏君为王,韩亦为王。使张仪伐取陕,出其人与魏。十四年,更为元年。二年,张仪与齐、楚大臣会啮桑。三年,韩、魏太子来朝。张仪相魏。五年,王游至北河。七年,乐池死。韩、赵、魏、燕、齐帅匈奴共攻秦。秦使庶长疾与战修鱼,虏其将申差,败赵公子渴、韩太子奂,斩首八万二千。八年,张仪复相秦。九年,司马错伐蜀,灭之。伐取赵中都、西阳。十年,韩太子苍来质。伐取韩石章。伐败赵将泥。伐取义渠二十五城。十一年,醿里疾攻魏焦,降之。败韩岸门,斩首万,其将犀首走。公子通封于蜀。燕君让其臣子之。十二年,王与梁王会临晋。庶长疾攻赵,虏赵将庄。张仪相楚。十三年,庶长章击楚于丹阳,虏其将屈匄,斩首八万;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楚围雍氏,秦使庶长疾助韩而东攻齐,到满助魏攻燕。十四年,伐楚,取召陵。丹、犁臣,蜀相壮杀蜀侯来降。惠王卒,子武王立。”
这段话,不仅是对惠文王一生功绩的总结,更是对他“战国操盘手”身份的最好证明。
参考《史记》《战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