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20章 秦孝公:求贤不问出身贱,终使西秦起卧龙!

第20章 秦孝公:求贤不问出身贱,终使西秦起卧龙!(2 / 2)

公子卬觉得卫鞅够意思,就答应了,没带多少人就去了卫鞅的军营。结果刚喝了两杯酒,卫鞅使了个眼色,埋伏好的士兵就冲了出来,把公子卬抓了起来。魏军没了将领,一下子乱了套,秦军趁机发起进攻,把魏军打得大败,收复了河西之地——这就是《史记》里说的“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虽然这招有点“不地道”,但在战国时期,兵不厌诈,能打赢才是硬道理。河西之战的胜利,让秦国终于收回了被魏国占领几十年的土地,更重要的是,秦国终于有了东出函谷关的跳板,再也不是那个被六国看不起的“蛮夷之国”了。

公元前343年,周天子周显王派人给孝公送了祭肉,封孝公为“伯”(诸侯之长),这可是当年秦穆公才有的荣誉。公元前342年,诸侯们都来秦国朝贺,连以前看不起秦国的韩国、赵国,都派人来送礼——秦国终于扬眉吐气了,孝公站在雍城的城楼上,看着前来朝贺的诸侯使者,心里感慨万千:“当年爹临终前攥着我的手,说‘一定要让秦国变强’,今天总算对得起爹,对得起列祖列宗了!”

这时候的秦国,已经不是那个连诸侯会盟都挤不进去的“破落户”,而是能让周天子亲自颁奖、诸侯主动巴结的“强国新贵”。各国的使者看着栎阳城里整齐的街道、装备精良的士兵,还有粮仓里堆得冒尖的粮食,都在心里嘀咕:“这秦国咋跟开了挂似的?再这么下去,以后中原的事儿,恐怕得听秦国的了!”

孝公可没飘,他知道秦国现在只是“初步小康”,离真正的“称霸诸侯”还有距离。他跟卫鞅商量:“现在河西之地收回来了,但魏国的底子还在,咱们得趁胜追击,再扩大点地盘。另外,栎阳城太小了,而且位置偏东,不利于掌控西边的戎狄,不如咱们迁都吧?”

卫鞅觉得这主意好,两人选来选去,最后选定了咸阳(现在的陕西咸阳)。咸阳地处关中平原腹地,左边是函谷关,右边是散关,前面是武关,后面是萧关,四面都有天险,易守难攻,而且土地肥沃,适合发展农业。公元前350年,孝公下令迁都咸阳,还在咸阳修了新的宫殿、城墙,制定了新的都城规划,把全国的百姓和贵族都迁到咸阳附近,方便管理。

迁都之后,孝公又让卫鞅搞了“第二次变法”,进一步巩固变法成果:一是“废井田”更彻底,把以前贵族手里的土地全部分给百姓,彻底打破了贵族对土地的垄断;二是“推行小家庭制”,规定家里有两个成年男子的,必须分家,否则就要多交赋税,这招不仅增加了国家的税收,还提高了百姓的生产积极性;三是“统一度量衡”更细化,连马车的车轮间距都统一了,方便全国的交通和贸易。

第二次变法之后,秦国的国力又上了一个台阶。公元前341年,魏国跟齐国打了“马陵之战”,庞涓战死,魏军主力被消灭,魏国从此一蹶不振。孝公抓住这个机会,再次派卫鞅率军攻打魏国,这次秦军势如破竹,不仅把魏国在河西的最后一块地盘抢了过来,还打到了魏国的都城安邑附近。魏惠王吓得赶紧派人求和,把河西之地全部还给秦国,还把都城从安邑迁到了大梁(现在的河南开封)——这一下,魏国彻底失去了“霸主”的地位,而秦国则成了西部最强大的国家。

熟悉历史的都知道,“变法者”大多没好下场,比如后来的吴起、王安石,要么被杀,要么被罢官。但卫鞅在秦国变法二十年,不仅没被收拾,还被孝公封了“商君”,给了他商於之地(现在的陕西商洛一带)十五座城,成了秦国最有权势的大臣之一,这背后全靠孝公的“无条件信任”。

有一次,有个叫赵良的隐士找到卫鞅,劝他:“你现在权力太大了,得罪的贵族也太多了,不如早点交出权力,回老家养老,不然等孝公不在了,你肯定会倒霉。”卫鞅没听,不是他狂妄,是他知道,孝公会一直护着他。

孝公对卫鞅的信任,可不是嘴上说说。有一回,朝堂上有个贵族诬告卫鞅“谋反”,还拿出了伪造的证据。孝公连查都没查,直接把那个贵族拉出去砍了,还对大臣们说:“商君是我秦国的功臣,谁要是再敢诬告他,就是跟我作对!”

还有一次,卫鞅的女儿嫁给了太子驷(后来的秦惠文王),有大臣说:“商君是臣子,他的女儿怎么能嫁给太子?这不合规矩。”孝公却说:“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商君为秦国立了大功,他的女儿配得上太子。”就这么一句话,堵住了所有人的嘴。

其实孝公心里清楚,卫鞅的变法虽然让秦国变强了,但也把贵族得罪遍了,卫鞅的命运,跟他这个国君牢牢绑在一起。他不止一次跟卫鞅说:“我活着一天,就保你一天;等我百年之后,我会让太子继续信任你,你放心大胆地干。”

卫鞅也没辜负孝公的信任,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秦国的变法和建设上,连家都很少回。有一年,卫鞅的母亲在魏国去世,他因为忙着制定新的税法,都没能回去奔丧。孝公知道后,亲自去卫鞅家里安慰他,还把自己的一块封地赏给了卫鞅的母亲,算是替卫鞅尽孝。

《史记》里虽然没直接写两人的“友谊”,但从“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孝公行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这句话就能看出来,要是没有孝公的全力支持,卫鞅的变法早就被贵族们推翻了。这对君臣,一个敢放权,一个敢做事,堪称战国时期的“君臣典范”,比后来刘备和诸葛亮的“鱼水之情”,还要早一百多年。

公元前338年,孝公病倒了。这一年,他才四十四岁,本来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却因为常年操劳国事,积劳成疾,躺在床上起不来了。

弥留之际,孝公把卫鞅叫到床边,拉着他的手说:“我不行了……秦国就交给你和太子了。你一定要帮太子把秦国继续变强,完成我没完成的心愿……”说着说着,眼泪就流了下来。

卫鞅也红了眼眶,跪在床边说:“君上放心,我一定不负您的重托,就算粉身碎骨,也要让秦国称霸诸侯!”

孝公还想再说点什么,却一口气没上来,永远地闭上了眼睛。这位把秦国从“破落户”带成“强国新贵”的君主,就这样走完了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孝公去世后,太子驷继位,也就是秦惠文王。惠文王刚继位,以前被变法打压的贵族们就跳了出来,为首的就是当年被割掉鼻子的公子虔。他们联名诬告卫鞅“谋反”,说:“卫鞅权力太大,现在君上刚继位,他肯定会趁机夺权,不如早点把他杀了,以绝后患。”

惠文王虽然知道卫鞅是功臣,但刚继位根基不稳,需要贵族们的支持,而且他当年因为犯法,老师被处罚,心里对卫鞅也有点记恨。于是,他下令逮捕卫鞅。

卫鞅知道自己难逃一死,就从咸阳逃了出来,想逃到魏国去。可魏国因为当年被卫鞅骗了公子卬,还丢了河西之地,对他恨之入骨,不肯收留他。卫鞅没办法,只能回到自己的封地商於,组织家丁和百姓反抗,但寡不敌众,最后还是被秦军抓住了。

公元前338年,卫鞅被处以“车裂”之刑(也就是五马分尸),他的家族也被满门抄斩。一代变法功臣,就这样落了个惨死的下场,让人唏嘘不已。

但有意思的是,惠文王虽然杀了卫鞅,却没废除卫鞅的变法。他心里清楚,秦国能有今天的强大,全靠卫鞅的变法,要是废除了变法,秦国就会回到以前的“破落户”状态。所以,他一边杀了卫鞅,平息贵族们的怨气,一边继续推行变法,还重用卫鞅培养的人才,比如公孙衍、张仪等人,让秦国的国力继续增强。

孝公要是泉下有知,应该会感到欣慰。他虽然没能亲眼看到秦国称霸诸侯,但他打下的基础,却为后来的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始皇铺平了道路。一百多年后,他的六世孙秦始皇嬴政,就是靠着孝公和卫鞅留下的“变法遗产”,横扫六国,统一了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朝。

《史记》里说:“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这段话,不仅是对孝公和卫鞅的评价,更是对秦国崛起的最好总结。

现在回头看孝公的一生,你会发现,他其实是个被严重低估的君主。提起战国时期的明君,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齐桓公、晋文公,或者后来的秦始皇,但很少有人会想到秦孝公。可要是没有孝公,就没有卫鞅的变法,没有变法后的强大秦国,也就没有后来的秦始皇统一中国。从这个角度来说,孝公才是“秦朝统一”的“第一奠基人”。

他的一生,就像一场“逆风翻盘”的游戏:

开局:接手一个“经济破产、军事落后、国际地位低下”的烂摊子,相当于游戏里选了最难的“地狱模式”;

中期:靠一篇《求贤令》招到“顶级玩家”卫鞅,然后“无条件信任”,让卫鞅放手改革,相当于给游戏开了“正确的外挂”;

后期:迁都咸阳,东出函谷,收复河西,让秦国从“蛮夷之国”变成“强国新贵”,相当于成功“通关”,还解锁了“称霸诸侯”的隐藏剧情。

他身上最难得的品质,不是雄才大略,而是“敢认错、敢放权、敢坚持”。

敢认错:他不像其他诸侯那样,觉得自己永远是对的,而是敢于承认秦国的落后,还在《求贤令》里公开揭祖宗的“黑历史”,这种勇气,在当时的诸侯里,没几个能做到;

敢放权:他把秦国的军政大权都交给卫鞅,甚至允许卫鞅处罚自己的儿子和老师,这种“用人不疑”的魄力,比后来的刘邦、朱元璋,还要大气;

敢坚持:变法遇到阻力时,他没有退缩,而是坚定地站在卫鞅这边,哪怕得罪所有贵族,也要把变法推行下去,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正是秦国能变强的关键。

有人说,孝公的运气好,遇到了卫鞅;可反过来想,要是卫鞅没遇到孝公,他可能一辈子都只是魏国相府里的一个小秘书,永远没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就像现在的职场,一个有能力的员工,要是遇到一个不信任、不放权的老板,也很难做出成绩。所以,孝公和卫鞅的相遇,是“明君遇贤臣”的幸运,更是秦国的幸运。

孝公去世后,秦国百姓为了纪念他,在咸阳城外修了一座“孝公祠”,每年都有人去祭拜。直到秦朝灭亡后,这座祠堂还存在了很长时间。后来,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专门去咸阳考察,还去了孝公祠,听当地百姓讲述孝公的故事,最后在《秦本纪》里,给了孝公极高的评价。

如果用现在的话来总结孝公的一生,大概就是:“一个二十一岁的‘创一代’,接手了一家濒临破产的‘家族企业’,靠真诚招聘到‘顶级cEo’,用二十年时间把企业打造成行业龙头,为后来企业成为‘行业垄断巨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战国策》《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