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开始,孙膑让田忌用下等马对大王的上等马(第一局输),再用上等马对大王的中等马(第二局赢),最后用中等马对大王的下等马(第三局赢)。三局两胜,田忌果然赢了。
齐威王懵了——自己的马明明更好,怎么会输?田忌赶紧把孙膑推出来:不是臣厉害,是这位孙膑先生的计谋高。
齐威王这才注意到孙膑。一聊之下,发现这瘸腿(孙膑被庞涓陷害受了膑刑)的先生竟是个军事天才,当场任命他为军师。后来孙膑辅佐田忌,打了两场改变战国格局的大胜仗。
当时魏国是霸主,国君魏惠王(就是那个问孟子何以利吾国的主)派庞涓带兵打赵国,把邯郸围得水泄不通。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召集大臣开会,邹忌说别管,田忌说必须管。齐威王拍板:救!但不能硬拼,得玩阴的。
他派田忌、孙膑率军救赵,孙膑却不直奔邯郸,反而带大军去打魏国都城大梁。庞涓一听老家要被端,赶紧从邯郸撤军回救。结果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被齐军埋伏,打得大败。这就是围魏救赵的典故。
过了十几年,魏国又派庞涓打韩国,韩国也向齐国求救。齐威王故技重施,还是派田忌、孙膑出兵,还是直奔大梁。
庞涓上回吃了亏,这次学精了,带着大军回来堵截。孙膑就用了减灶计——第一天挖十万个灶,第二天五万,第三天三万。庞涓一看乐了:齐军果然胆小,才三天就跑了一大半!于是带着精锐轻装追击。
追到马陵(今山东莘县)时,天已经黑了。前面的士兵报告:路被一棵大树挡住了,树上好像有字。庞涓让人点火把一看,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他刚想骂娘,两边山上突然箭如雨下,魏军死伤惨重。庞涓知道自己跑不掉了,拔剑自刎前吼了句:遂成竖子之名!(成就了这小子的名声!)
经此两战,魏国元气大伤,齐国一跃成为新的霸主。诸侯们再也不敢小看齐国,纷纷派使者来朝拜。齐威王召集诸侯会盟徐州,大家公认他为,这就是徐州相王——战国时期第一次诸侯互相承认王号,意义重大。
齐威王最让人佩服的,是他听得进批评。邹忌就用一件挺逗的事劝过他。
邹忌身高八尺多,长得挺帅。有天他问老婆:我和城北徐公(当时着名帅哥)谁帅?老婆说:你帅,徐公哪能跟你比!
他又问小妾,小妾也说他帅。客人来做客,他又问,客人也说他帅。结果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一看,自己比徐公差远了。
他就把这事儿告诉齐威王:我知道自己不如徐公帅,但老婆偏爱我,小妾怕我,客人有求于我,都骗我。大王你坐拥齐国,宫女偏爱你,大臣怕你,诸侯有求于你,骗你的人肯定更多啊!
齐威王一听,觉得太有道理了,立马下了道令:谁能当面骂我,受上赏;上书劝我的,受中赏;在街头巷尾议论我,被我听到的,受下赏。
命令刚下,大臣们天天往宫里跑,批评建议堆成山,宫门口跟菜市场似的热闹。过了几个月,偶尔才有几个人来提意见。一年之后,就算有人想提意见,都找不着茬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这事儿,都派使者来齐国学习。《战国策》里说: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所谓的在朝堂上战胜别国)
齐威王晚年没再犯年轻时的糊涂,把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他还建了稷下学宫,招揽天下学者,像孟子、淳于髡这些名人都在这儿待过。那时候的稷下学宫,相当于战国版的顶级智库+名牌大学,学术氛围浓厚得很。
有回淳于髡用隐语问他: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国中有只大鸟,在您院子里待了三年,不飞也不叫,大王知道这是啥鸟不?)
齐威王笑了: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句话后来成了千古名句,精准概括了他的一生。
公元前320年,齐威王去世,儿子田辟疆继位,就是齐宣王(就是那个喜欢听竽合奏,闹出滥竽充数典故的主)。齐威王留下的,是一个强盛的齐国,和一套赏罚分明、纳谏如流的治国模板。
纵观齐威王的一生,开局确实有点,沉迷享乐差点把国家玩废。但他牛就牛在能及时醒悟,而且一旦认真起来,就把劲儿用在正道上——对奸臣狠,对敌人狠,对自己的错误更狠。
他不像秦孝公那样靠变法彻底革新,也不像楚庄王那样天生自带霸主气场,但他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听劝、赏罚、抓重点),把一个濒临下滑的国家硬生生拉回巅峰。这种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特质,放在今天看,依然够硬核,够传奇。
正如史书评价:齐威王之时,诸侯朝齐。一个曾经的夜店咖,最终活成了让诸侯都得点头哈腰的霸主,这逆袭之路,比任何爽文都精彩。
参考《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