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6章 吴王阖闾:“鱼肠”一剑登大位,文胥武孙震九州!

第6章 吴王阖闾:“鱼肠”一剑登大位,文胥武孙震九州!(2 / 2)

囊瓦一看情况不妙,吓得魂都没了,也不管士兵们,自己带着几个亲信偷偷跑了。楚军没了主帅,更是群龙无首,纷纷扔下武器逃跑。

孙武和伍子胥趁机率领主力部队冲上去,跟夫概的先锋汇合,对着楚军穷追猛打。楚军一路逃跑,吴军一路追杀,从柏举一直追到清发水(今湖北安陆)。楚军跑到河边,想渡河逃跑,孙武又出了个主意:“咱们别一下子把他们都杀了,先放他们一半人过河,等他们过到一半的时候再打,这样楚军更乱!”

吴军按孙武说的做,等楚军一半人过了河,另一半还在河里的时候,突然发起进攻。河里的楚军想上岸,岸上的楚军想下河,挤在一起,被吴军杀得尸横遍野,河水都被染红了。

就这样,吴军一路追着楚军打,打了五场仗,赢了五场,最后竟然打到了楚国的都城郢都(今湖北荆州)。楚昭王吓得连夜带着妃子和大臣们逃出郢都,跑到了随国(今湖北随州)。

公元前506年11月,阖闾率领吴军开进郢都,这是吴国历史上第一次攻占楚国的都城。阖闾站在楚国的宫殿里,看着眼前的金银财宝和华丽的宫殿,心里别提多得意了:“我阖闾,终于打败楚国了!从今往后,吴国就是南方的霸主!”

伍子胥回到郢都,第一件事就是找楚平王的坟墓。他找了好几天,终于在一个池塘底下找到了楚平王的尸体。伍子胥恨透了楚平王,拿着鞭子对着尸体抽了三百下,还不解气,又把尸体的头砍下来,扔到了池塘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伍子胥鞭尸”。

吴军在郢都待了三个月,因为楚国人反抗得厉害,再加上越国趁机攻打吴国的后方,阖闾才带着军队回了吴国。虽然没彻底灭掉楚国,可柏举之战已经让吴国名声大震——一个只有三万军队的国家,竟然打败了有二十万军队的楚国,还攻占了楚国的都城,这在春秋时期是从来没有过的事。

其他诸侯听说后,都吓傻了——以前大家都觉得吴国是个“蛮夷小国”,现在才知道,吴国已经成了能跟齐、晋、楚抗衡的大国。鲁国、陈国、蔡国这些小国,纷纷派人来吴国进贡,认阖闾当“大哥”。阖闾的霸主地位,一下子就稳固了。

可阖闾并没有满足——他知道,越国还没被打败,越国国君勾践是个野心勃勃的人,要是不趁早把越国灭了,迟早会成为吴国的后患。公元前496年,越国国君允常去世,勾践继位。阖闾觉得这是攻打越国的好机会,就不顾伍子胥的反对,亲自率领吴军攻打越国。

伍子胥劝他:“大王,越国虽然新君继位,可勾践很有本事,咱们还是先准备准备,等时机成熟了再打吧!”

可阖闾这时候已经有点骄傲了,他觉得自己连楚国都能打败,越国根本不算什么:“勾践就是个毛头小子,我要是连他都打不过,还怎么当霸主?”说完,就带着吴军出发了。

两国军队在槜李(今浙江嘉兴)相遇,一场决定吴国和越国命运的大战,即将爆发。

槜李的战场上,吴军和越军对面列阵。吴军是久经沙场的“虎狼之师”,阵形严整,士兵们个个一脸杀气;越军虽然人数比吴军少,可也士气高昂,手里拿着长戈,眼睛里透着一股狠劲。

阖闾骑着马,在阵前打量着越军,心里有点纳闷——勾践这小子,怎么敢跟我硬碰硬?他不知道,勾践早就想好了对付吴军的“狠招”。

开战前,勾践突然让人押上来三百个囚犯,这些囚犯都穿着粗布衣服,手里拿着刀,齐刷刷地跪在吴军阵前。阖闾和吴军士兵都看懵了,不知道勾践要干什么。

就在这时,为首的囚犯大喊一声:“我们越国士兵,没能守住国家,还让吴王亲自来讨伐,我们有罪!今天,我们就以死谢罪!”说完,三百个囚犯竟然当场拔剑自刎,鲜血洒了一地,场面惨烈得让人不敢直视。

吴军士兵哪里见过这种阵仗,都看呆了,手里的武器都忘了握紧,阵形一下子就乱了。勾践要的就是这个机会,他大喊一声:“冲啊!”率领越军像潮水一样冲向吴军。

阖闾这才反应过来,赶紧下令抵抗,可吴军已经乱了方寸,根本组织不起有效的防守。越军拿着长戈,见人就砍,吴军士兵死伤惨重。

混战中,阖闾骑着马想指挥军队,突然从旁边冲过来一个越军士兵,手里拿着一把短刀,朝着阖闾的腿就砍了一刀。阖闾疼得大叫一声,从马上摔了下来。幸好身边的侍卫拼死保护,才把他从战场上救了下来。

吴军一看国君受伤了,更是无心恋战,纷纷往后退。勾践率领越军乘胜追击,把吴军打得落花流水,一直追到吴国边境才停下来。

阖闾被救回吴国后,腿上的伤口越来越严重——那把短刀上涂了毒药,伤口已经开始发黑、流脓,疼得他日夜睡不着觉。他知道自己快不行了,就把儿子夫差叫到床边,还有伍子胥和孙武也守在旁边。

阖闾抓着夫差的手,声音虚弱却很坚定:“夫差,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灭了越国,还被勾践这小子伤成这样。你记住,等我死了,你一定要替我报仇,把越国灭了,把勾践抓来给我当奴隶!”

夫差跪在床边,眼泪直流:“父王,您放心,我一定记住您的话,要是不灭越国,不杀勾践,我就不是您的儿子!”

阖闾又看向伍子胥和孙武:“两位先生,我这辈子能有今天的成就,全靠你们。以后吴国的事,还有夫差,就拜托你们多照顾了。一定要帮夫差把越国灭了,让吴国的霸业能延续下去。”

伍子胥和孙武都点头答应:“大王,您放心,我们一定会辅佐太子,完成您的遗愿。”

公元前496年,阖闾在痛苦中去世,享年五十四岁。他死后,夫差继位,就是吴王夫差。

阖闾的死,对吴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转折。他在位十九年,从一个靠刺客夺位的公子,变成了称霸东南的霸主,把吴国从一个中等诸侯,打造成了能跟楚、晋抗衡的大国。要是没有他,吴国可能永远只是个偏安东南的小国,不会在春秋史上留下这么浓墨重彩的一笔。

可他的死,也给吴国埋下了隐患——夫差虽然答应了要报仇,可他后来沉迷于享乐,还听了奸臣的话,杀了伍子胥,最后不仅没灭了越国,反而被勾践反杀,导致吴国灭亡。要是阖闾泉下有知,不知道会有多后悔。

不过,咱们不能因为夫差的失败,就否定阖闾的功绩。他在位期间,做的那些事,每一件都对吴国影响深远。

先说内政。他重用伍子胥,扩建姑苏城,修水利,让吴国的都城变得坚固又繁华,老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以前吴国的老百姓,大多靠打鱼、种地过活,经常因为水患颗粒无收;伍子胥修了胥江、胥浦之后,不仅解决了水患,还能灌溉农田,粮食产量翻了好几倍,吴国的国库也越来越充实。

再说军事。他重用孙武,训练出了一支天下无敌的吴军。柏举之战,三万吴军打败二十万楚军,攻占郢都,这在春秋时期是绝无仅有的战绩。要是没有孙武训练的军队,没有伍子胥的谋略,阖闾就算有再大的野心,也不可能打败楚国。而且,他还完善了吴国的军事制度,把军队分成了陆军和水军,水军更是当时天下最强的——吴国的战船又大又快,还装备了弓箭和投石机,其他国家的水军见了都害怕。

还有外交。他打败楚国后,并没有骄傲自满,而是跟周边的小国搞好关系,比如鲁国、陈国、蔡国,这些小国都成了吴国的盟友。后来他又跟晋国搞好关系,在黄池会盟的时候,跟晋国争夺霸主之位,虽然最后因为越国偷袭没能成功,可也让天下诸侯知道,吴国已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大国。

阖闾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他靠刺客夺位,却能励精图治,把吴国带上巅峰;他虽然有些骄傲,可也算是个有作为的国君。要是他能多活几年,说不定真能灭了越国,让吴国的霸业延续下去。

可历史没有如果,阖闾最终还是死在了勾践的手里,带着没能灭越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他的故事,也成了春秋时期的一段佳话,让后人既敬佩他的雄才大略,又惋惜他的悲惨结局。

第五章 功过留痕:阖闾的遗产与春秋争霸的余晖

阖闾死了,可他留给吴国的遗产,却影响了后来的春秋格局。要客观评价阖闾,就得从他的功绩和过错两方面说起,既看他给吴国带来的辉煌,也看他埋下的隐患。

先说说他的“功”。阖闾最大的功绩,就是把吴国从一个“蛮夷小国”,打造成了春秋时期的霸主之国。在他之前,吴国虽然已经存在了几百年,可一直没什么存在感,中原诸侯都把吴国当成“南方蛮夷”,不愿意跟吴国来往。可阖闾继位后,用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就改变了这一切——他打败楚国,攻占郢都,让吴国一下子成了天下瞩目的大国;他跟周边小国结盟,跟晋国建交,让吴国彻底融入了中原诸侯的体系,不再是被孤立的“蛮夷”。

在经济上,他支持伍子胥修水利、扩都城,让吴国的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姑苏城在他的治理下,成了当时东南地区最大的城市,街上到处都是商人、工匠,还有来自各国的使者,热闹程度不亚于齐国的临淄、晋国的绛城。吴国的粮食产量也大幅增加,不仅能满足老百姓的需求,还能支撑大规模的战争,这为后来夫差争霸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在军事上,他创建的吴军,成了春秋时期的“王牌部队”。孙武训练的陆军,能以少胜多,打败强大的楚军;他组建的水军,更是天下无敌,后来夫差能打败越国,能跟齐国在海上作战,靠的都是阖闾时期打下的军事基础。而且,他还完善了吴国的军事制度,比如“兵民合一”,平时老百姓种地,战时当兵,既保证了军队的兵源,又不耽误农业生产,这种制度后来被很多国家借鉴。

在人才任用方面,阖闾也做得非常好。他不管人才的出身和国籍,只要有本事,就重用。伍子胥是楚国人,因为家仇逃到吴国,阖闾不仅不嫌弃,还让他当“行人”,负责内政和外交;孙武是齐国人,本来是个隐居的学者,阖闾听了伍子胥的推荐,就亲自去请,还让他当大将军,负责训练军队。要是没有这两个人,阖闾就算有再大的野心,也不可能实现霸业。这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态度,在当时的诸侯中,是非常难得的。

再说说他的“过”。阖闾最大的过错,就是晚年骄傲自满,不听劝阻,贸然攻打越国,最后导致自己身亡,还让吴国失去了灭越的最佳时机。当时伍子胥已经劝过他,勾践不是等闲之辈,越国虽然新君继位,可实力还在,不能贸然进攻。可阖闾因为打败了楚国,就觉得自己天下无敌,根本听不进去伍子胥的话,非要亲自带兵攻打越国,结果中了勾践的“苦肉计”,被越军士兵砍伤,最后中毒身亡。

要是他能听伍子胥的话,等准备充分了再攻打越国,或者派孙武、夫概去带兵,说不定就能灭了越国,也就不会有后来夫差被勾践反杀的悲剧。而且,他在攻占楚国郢都后,没有及时安抚楚国百姓,反而纵容吴军在郢都烧杀抢掠,导致楚国人反抗激烈,最后只能被迫撤军。要是他能采取“仁政”,安抚楚国百姓,说不定就能把楚国的一部分土地纳入吴国的版图,进一步壮大吴国的实力。

另外,他在继承人问题上,虽然选择了夫差,可没有好好培养夫差的性格。夫差从小就生活在阖闾的光环下,既骄傲又自负,还听不进不同的意见。阖闾要是能在生前多教导夫差,让他学会谦虚谨慎,学会信任伍子胥、孙武这样的忠臣,说不定夫差后来就不会犯那么多错误,吴国也不会灭亡。

不过,咱们也不能因为这些过错,就否定阖闾的一生。毕竟,在他那个时代,诸侯争霸,弱肉强食,每个国君都想扩大自己的地盘,都想成为霸主。阖闾能在众多诸侯中脱颖而出,把吴国带上巅峰,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他的过错,更多的是时代的局限性和个人性格的缺陷,不能完全怪他。

后世对齐王阖闾的评价,也大多是褒大于贬。《史记》里说他“阖闾弑僚,遂霸吴”,肯定了他夺位后称霸吴国的功绩;《左传》里虽然批评了他贸然攻越的行为,可也承认他“治吴有功,使吴强于东南”。到了唐朝,诗人陆龟蒙还写了一首诗赞美他:“吴之辟疆,始于泰伯。延及于今,代有英哲。阖闾崛起,以霸东南。”可见阖闾在历史上的地位还是很高的。

现在,当我们再来到苏州,看到那座古老的姑苏城,看到胥江、胥浦这些水利工程,就会想起两千多年前的吴王阖闾。他虽然已经去世了两千多年,可他的故事,他的功绩,却一直留在了苏州的土地上,留在了春秋史的书页里。

参考《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