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4章 齐桓公:尊王攘夷霸业倾,晚年昏聩无人问!

第4章 齐桓公:尊王攘夷霸业倾,晚年昏聩无人问!(1 / 2)

临淄城头霸业兴,小白逆袭显威名。

管仲相佐成佳话,九合诸侯号令行。

晚年昏聩宠奸佞,霸业倾颓转瞬惊。

功过是非留史笔,春秋一霸任评说。

公元前686年,齐国都城临淄的空气里,都飘着一股血腥味。国君齐襄公是个出了名的狠角色,杀起人来眼睛都不眨——杀大臣、杀诸侯,和自己的亲妹妹文姜私通,把妹夫鲁桓公给弄死。底下的人早就吓得天天提心吊胆,就盼着这尊“瘟神”早点倒台。

终于,两个叫连称、管至父的大夫忍不住了,趁着齐襄公去贝丘(今山东博兴)打猎的机会,发动政变,把齐襄公给杀了。可杀了国君,问题来了——谁来当新国君?

当时齐国的公子里,有两个最有资格:一个是公子纠,他妈是鲁国人,这会儿正躲在鲁国;另一个是公子小白,他妈是卫国人,躲在莒国(今山东莒县)。这俩兄弟,一个在西南,一个在东南,谁先跑回临淄,谁就能抢占先机。

鲁国国君鲁庄公是公子纠的舅舅,自然帮着外甥。他不仅派军队护送公子纠回齐国,还特意安排了一个叫管仲的人,带着一队人马去半路截杀公子小白——毕竟斩草要除根,先把小白弄死,公子纠的国君之位就稳了。

管仲这人文武双全,脑子还活泛,他算准了公子小白会从莒国走小路回临淄,就带着人埋伏在必经之路的草丛里。果然,没过多久,就看到公子小白的车队过来了。管仲二话不说,拿起弓箭就射,一箭正好射在公子小白的腰上。只听“哎呀”一声,公子小白一头栽倒在车里,不动了。

管仲以为小白死了,心里美滋滋的,赶紧回去跟鲁庄公和公子纠报喜:“小白已经被我射死了,咱们慢慢走,不用急!”公子纠一听,也松了口气,队伍走得比蜗牛还慢,原本几天能到的路,硬生生拖了十几天。

可他们不知道,管仲这箭射偏了——没射在要害上,正好射在了公子小白腰上的带钩(古人系腰带的金属钩)上。小白也是个机灵人,他知道管仲没走远,赶紧假装被射死,连气都不敢大喘。等管仲的人走了,他立马爬起来,让车夫快马加鞭,抄近路往临淄赶。

就这么着,公子小白比公子纠早了好几天回到临淄。他一回来,就找到了齐国的重臣高傒、国懿仲。这俩老臣早就看不惯鲁国干涉齐国内政,又见小白行事果断,就拍板支持小白,立他为新国君。这就是后来的齐桓公。

这边公子纠带着鲁国军队慢悠悠到了临淄城外,才发现城门紧闭,城楼上挂着的旗子,写的竟是“齐君小白”四个大字。公子纠和鲁庄公都傻了眼:“小白不是死了吗?怎么还成国君了?”

齐桓公当然不能让他们进城,直接派军队打了出去。鲁国军队本来就理亏,又没准备,被齐军打得落花流水,连鲁庄公都差点被活捉。没办法,鲁庄公只能认怂,不仅杀了公子纠,还把管仲捆起来,送给了齐桓公——他以为齐桓公恨管仲入骨,肯定会把管仲千刀万剐。

可鲁庄公又错了。齐桓公一开始确实想杀管仲,毕竟这小子差点要了自己的命。但他的老师鲍叔牙却拦着他说:“大王,您要是只想当一个守成的国君,有我和高傒就够了;可您要是想称霸诸侯,就必须重用管仲!这小子的本事,比我强十倍!”

齐桓公也是个能成大事的人,他知道鲍叔牙不会骗自己,立马消了气。等管仲被押到临淄,齐桓公亲自去城门口迎接,还当场任命管仲为“上卿”,让他主持国政。这一下,满朝文武都惊呆了——国君不仅不杀仇人,还让仇人当大官,这操作也太离谱了!

可后来的事实证明,齐桓公这步棋走对了。管仲一上任,就给齐国来了一场“大改革”,把齐国从一个乱糟糟的国家,硬生生改成了春秋时期的“超级大国”。而齐桓公和管仲的组合,也成了春秋时期最有名的“君臣cp”。

管仲刚当上上卿,就给齐桓公递了一份“改革计划书”。齐桓公一看,眼睛都直了——这哪是改革,简直是把齐国从头到脚换了个遍!

首先是经济。当时齐国的老百姓,要么靠种地吃饭,要么靠打鱼晒盐过活,可赋税重得吓人,很多人都逃去别的国家了。管仲说:“要想让老百姓留下来,就得让他们有钱赚。”他干了三件事:

第一件是“相地而衰征”。简单说,就是根据土地的好坏收税——好地多收点,坏地少收点,甚至不收。这样一来,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一下子就上来了,原来荒着的土地,都被开垦出来,齐国的粮食产量翻了好几倍。

第二件是“官山海”。齐国靠海,盛产鱼和盐;境内还有矿山,盛产铁。管仲就建议齐桓公,把盐业和铁业收归国有,由国家统一管理。老百姓要打鱼晒盐、开矿炼铁,都得向国家交税,或者把产品卖给国家,再由国家统一卖给其他国家。

这招太狠了!当时其他国家要么缺盐,要么缺铁,都得从齐国买。齐国把盐价和铁价稍微提一点,就能赚得盆满钵满。据说,光是盐业的收入,就比原来全国的赋税还多。齐桓公看着国库一天天满起来,笑得合不拢嘴:“管仲啊管仲,你真是我的财神爷!”

第三件是“发展商业”。管仲在齐国的主要城市设立了“市”,也就是菜市场和商业街,还规定商人做生意不用交苛捐杂税,甚至还能享受国家的补贴。周边国家的商人听说齐国好赚钱,都带着货物跑到齐国来,临淄一下子成了春秋时期的“国际大都市”,街上到处都是穿奇装异服的外国人,热闹得不行。

经济搞上去了,接下来是军事。管仲说:“光有钱不行,还得有能打仗的军队。”他搞了个“寓兵于农”的制度——把农民按五家为一伍、三十家为一邑的方式组织起来,平时种地,农闲的时候就训练打仗。每家都要出一个人当兵,武器和盔甲由国家统一发放。

这样一来,齐国的军队既不耽误种地,又能保持战斗力。而且士兵都是邻里乡亲,打仗的时候互相照应,凝聚力特别强。管仲还把军队分成三军,每军一万人,分别由齐桓公和齐国的两大贵族高氏、国氏率领。这三万军队,在当时绝对是“王牌部队”,其他国家的军队见了都发怵。

除了经济和军事,管仲还改革了行政制度。他把齐国分成二十一个乡,其中十五个是农乡,六个是工乡和商乡。每个乡都设乡长,乡长直接对国君负责。这样一来,齐桓公就能直接管理到每一个乡,再也不用担心大臣们搞小动作。

管仲还特别重视人才。他建议齐桓公设立“庭燎”制度——在宫殿门口点上大火,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只要有本事,都可以来见齐桓公,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能当官。这招吸引了不少有才华的人,齐国的朝堂上,一下子人才济济。

就这么改革了几年,齐国彻底变了样:仓库里的粮食堆得像小山,国库里的钱财多得花不完,军队的战斗力也直线上升。周边的小国,比如遂国、谭国,因为不服齐国,被齐桓公派军队三下五除二就灭了。其他小国一看,赶紧跑来投靠齐国,认齐桓公当“大哥”。

鲁庄公这时候肠子都悔青了——当初要是知道管仲这么厉害,说什么也不能把他送给齐桓公啊!可后悔也没用,齐国已经成了气候,鲁国只能乖乖地跟齐国搞好关系,再也不敢跟齐国叫板了。

齐桓公看着自己的地盘越来越大,小弟越来越多,心里开始琢磨:“光当齐国的国君还不够,我要当所有诸侯的霸主!”而管仲,早就为他规划好了称霸的路线——尊王攘夷。

“尊王攘夷”,简单说就是两个意思:一是尊重周天子,打着周天子的旗号做事;二是攻打那些欺负中原诸侯的少数民族(比如戎、狄),保护中原文化。这招在当时简直是“王炸”——周天子虽然没实权,但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打着他的旗号,就等于师出有名;而中原诸侯都怕少数民族,齐国出来保护他们,他们自然会拥护齐桓公。

第一个机会很快就来了。公元前663年,北方的山戎部落攻打燕国(今北京、河北一带)。燕国打不过山戎,都快被灭国了,赶紧派人向齐国求救。

齐桓公一开始有点犹豫:“燕国离齐国那么远,咱们出兵救他们,得花不少钱和粮食,划算吗?”管仲说:“大王,这可是称霸的好机会!咱们救了燕国,燕国肯定会感激您;其他诸侯也会觉得您是个讲义气的人,都会来投靠您。至于钱和粮食,咱们现在有的是!”

齐桓公一听,觉得有道理,立马亲自带兵,去救燕国。山戎本来就是一群乌合之众,看到齐国的大军来了,吓得掉头就跑。齐军一路追,不仅把山戎赶出了燕国,还顺便灭了山戎的两个小弟——令支和孤竹。

燕国国君燕庄公感激涕零,亲自送齐桓公回国,一直送到了齐国境内。齐桓公笑着说:“按照规矩,诸侯之间相送,不能送出自己的国境。我不能让你破了规矩,这样吧,你送我到这儿,我就把这片土地送给燕国!”燕庄公更感动了,对着齐桓公磕了好几个头,从此成了齐国最忠实的小弟。

这件事传开后,诸侯们都夸齐桓公“仁义”,很多小国都主动来齐国结盟。齐桓公的威望,一下子就上来了。

可没过几年,又出事了。公元前660年,北方的狄人部落攻打卫国(今河南淇县)。卫国国君卫懿公是个昏君,天天就知道养鹤,把鹤当成“大夫”,给鹤封官、发俸禄,对老百姓却不管不顾。狄人一来,卫国的士兵都不愿意打仗,说:“国君让鹤去打仗吧,鹤有俸禄,我们没有!”

结果,卫国一下子就被狄人灭了,卫懿公也被狄人杀了,卫国的老百姓死的死、逃的逃,最后只剩下七百多人。逃出来的卫国人,在曹邑(今河南滑县)拥立公子申为新国君,就是卫戴公。可卫戴公刚继位没几天就病死了,他的弟弟公子毁继位,就是卫文公。

卫文公没办法,只能派人向齐国求救。齐桓公又一次亲自带兵,打败了狄人,还帮卫国重建了都城(今河南濮阳),给了卫国不少粮食和车马。卫文公感动得不行,也成了齐国的小弟。

紧接着,南方的楚国又开始闹事。楚国当时是南方的大国,一直被中原诸侯当成“蛮夷”。楚国国君楚成王觉得自己实力强了,就开始攻打中原的小国,比如蔡国、郑国。郑国打不过楚国,也派人向齐国求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