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这时候才十八岁,第一次走出紫禁城,看着外面的汽车、电车,还有穿着中山装的行人,整个人都懵了。他在天津租界住了下来,身边还是围着一群想复辟的遗老,还有不少外国洋人跟他套近乎。
在天津的日子,溥仪过得挺滋润,住着洋房,开着汽车,还娶了婉容和文绣两位老婆。但他心里那点皇帝梦一直没断,总想着有朝一日能回到北京,重新坐上龙椅。这时候,日本人盯上了他。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占领了东北,想找个傀儡当幌子,溥仪成了他们的理想人选。日本人忽悠他说:我们帮你建立满洲国,让你当皇帝,恢复大清荣光。
溥仪一听能当皇帝,啥都顾不上了,偷偷摸摸跟着日本人去了东北,成了满洲国康德皇帝。可他很快就发现,这皇帝当得比在紫禁城还憋屈。
日本人表面上对他毕恭毕敬,实际上啥都管。他想穿龙袍,日本人说不行,得穿满洲国的礼服;他想任命官员,日本人说不行,得听的;甚至连他吃饭、睡觉,都有日本人盯着。
婉容皇后因为受不了这种日子,抽上了大烟,最后精神都出了问题。文绣更是直接跟他离婚,成了历史上第一个跟皇帝离婚的女人。溥仪这时候才明白,自己就是个摆设,一个给日本人干活的工具人。
1945年,日本投降了,溥仪的皇帝梦也彻底碎了。他想跟着日本人跑回日本,结果在沈阳机场被苏联红军逮了个正着,成了战犯。
在苏联的五年,溥仪过得还算,毕竟曾经是皇帝,苏联人对他还挺客气。可他心里慌得一批,生怕被送回中国受审。后来,他还是被遣送回了中国,关进了抚顺战犯管理所。
刚进管理所的时候,溥仪啥也不会干。穿衣服要人教,叠被子叠成一团糟,连自己洗衣服都不会。战犯们都笑话他:这哪是皇帝,就是个大少爷。
但他慢慢变了,开始学着自己动手,还参加劳动改造。他在回忆录里写:我第一次知道,原来饭是要自己盛的,衣服是要自己洗的。这时候的溥仪,才算有点像个普通人了。
1959年,溥仪接到了特赦令。当他念到爱新觉罗·溥仪这几个字时,眼泪都下来了。他没想到,自己还能有重获自由的一天。
走出战犯管理所,溥仪成了一个普通公民。他在北京找了份工作,在植物园里当园丁,每天浇花、除草,日子过得挺踏实。后来他还娶了护士李淑贤,组建了新的家庭。
有人问他:当皇帝和当平民,哪个好?溥仪笑着说:当平民好,不用天天提心吊胆,想吃碗面条就能自己煮,多自在。
1967年,溥仪在北京去世,享年六十一岁。他的一生,就像一场跌宕起伏的大戏,当过皇帝,做过傀儡,成过战犯,最后成了平民。《清史稿》没来得及记载他的晚年,但历史记住了这个特殊的人物。
溥仪这辈子,没干过啥惊天动地的大事,却成了中国历史上绕不开的一个符号。他就像一个被时代推着走的人,一会儿被捧上云端,一会儿被摔进泥潭。但说到底,他也只是个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的欲望和无奈。
或许,对溥仪来说,最后能安安稳稳当个平民,就是最好的结局了。毕竟,不是谁都能在经历了那么多风雨后,还能找回自己。
参考《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