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232章 清文宗咸丰:"亡国之兆"太平起,留有江山半沉沦!

第232章 清文宗咸丰:"亡国之兆"太平起,留有江山半沉沦!(2 / 2)

这边内乱还没搞定,那边洋人又来添乱。咸丰六年,英法联军借口不成,直接炮轰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咸丰帝心里憋屈:这群洋鬼子,给点阳光就灿烂,真当朕好欺负?他下令痛击夷寇,可清军的弓箭长矛对上洋枪洋炮,就像鸡蛋碰石头。

咸丰八年,英法联军打到天津,逼着清政府签了《天津条约》。咸丰帝看着条约上外国公使驻京的条款,气得差点晕过去——让洋鬼子在京城安营扎寨,这不是骑在朕头上拉屎吗?他偷偷跟大臣说:这条约不算数,等朕缓过劲来,非得把他们赶出去不可!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真的打到北京了。咸丰帝召集大臣开会,有人说皇上应该死守京城,有人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肃顺在旁边撺掇:京城守不住,不如去热河打猎,暂避风头。

其实就是逃跑,但得找个好听的说法。咸丰帝抹不开面子,犹豫了好几天,直到英法联军快攻到圆明园了,他才带着皇后、懿贵妃(也就是后来的慈禧)和一堆大臣,撒丫子往热河跑,美其名曰。

跑的时候慌里慌张,连御膳房都没顾上带全,一路上吃不好睡不好,咸丰帝本来就体弱,这么一折腾,更蔫了。到了热河避暑山庄,他发现这地方跟想象的不一样——宫殿年久失修,连炭火都不够用,哪有什么的样子?

而留在京城的恭亲王奕欣,没办法只能跟英法联军谈判。联军为了报复清军虐待俘虏,一把火烧了圆明园。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把这座万园之园烧成了废墟。消息传到热河,咸丰帝一口老血差点喷出来,哭着说:朕对不起祖宗啊!

《清史稿》里记载这段:十年秋,英、法兵逼京师,上幸热河。圆明园毁于火,恭亲王奕欣留京议和,与英、法、俄分别订约。字里行间全是无奈,就像写了个皇帝跑路记。

在热河的日子,咸丰帝彻底没了心气。国事管不动,就天天喝酒看戏,还迷上了鸦片(美其名曰益寿如意膏),身体一天比一天差。懿贵妃那时候才二十五岁,脑子灵光,经常帮他批奏折,渐渐有了自己的势力。

咸丰帝看在眼里,心里犯嘀咕:这女人太能干,将来会不会变成武则天第二?可他就一个儿子载淳,才六岁,不靠着他妈又不行。思来想去,他搞了个权力制衡的方案:让肃顺等八个人当顾命大臣,负责处理朝政;给皇后和载淳各一个图章,叫和同道堂,所有奏折都得盖这两个章才能生效,相当于给懿贵妃(载淳的章由她代管)一个否决权。

他觉得这样一来,八大臣和懿贵妃就能互相牵制,谁也别想独大。可他忘了,权力这东西就像拔河,要么你赢要么我赢,哪有什么中间地带?

咸丰十一年七月,咸丰帝在热河烟波致爽殿驾崩,年仅三十一岁。临终前,他拉着肃顺的手说:好好辅佐皇上,别让朕失望。说完就咽了气。《清史稿》评价他:文宗遭阳九之运,躬垂帘之痛,虽有志拨乱而治,然才略不逮,加以时事多艰,终于无成。

简单说就是:这皇帝命不好,赶上了倒霉时候,有心想干好,可本事不够,最后啥也没做成。

他大概到死都没想到,自己精心设计的制衡术,刚过了两个月就被打破了。懿贵妃联合恭亲王奕欣,发动辛酉政变,把肃顺等八大臣一锅端,肃顺还被砍了头。从此,懿贵妃变成了慈禧太后,开始了她近半个世纪的掌权生涯。

咸丰帝的一生,就像一场仓促收场的闹剧。他年轻时长袖善舞,靠赢了储位;登基后想干一番大事,却被现实按在地上摩擦;内忧外患让他焦头烂额,最后只能逃跑避难;临终前的布局,更是为他人做了嫁衣。

他就像个被推上舞台的新手演员,手里拿着一堆烂剧本,既想演好中兴之主,又逃不过亡国之兆的阴影。最终,他在历史的聚光灯下匆匆谢幕,留下一个千疮百孔的王朝,和一个即将改写晚清命运的女人。

参考《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