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228章 清世宗胤禛:九子夺嫡逆袭出,勤政终朝开盛世!

第228章 清世宗胤禛:九子夺嫡逆袭出,勤政终朝开盛世!(2 / 2)

最猛的还是收拾“八爷党”。八阿哥胤禩被封为廉亲王,看着是升官,其实被架空了权力;九阿哥胤禟被派去青海,名义上是办事,实际上是流放;十阿哥胤?更惨,直接被圈禁起来。后来胤禩和胤禟还被改了名,一个叫“阿其那”(满语“狗”),一个叫“塞思黑”(满语“猪”),算是把面子里子都撕干净了。有人说他太狠,但胤禛心里清楚,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这些人要是不除,他的改革根本推不动。

不过,胤禛也不是只搞“大清洗”。他知道,光靠杀杀杀不行,还得有能干活的人。于是,他提拔了一批“实干派”:田文镜刻薄寡恩,但能把河南的税收搞上去;李卫大字不识几个,却能把江南的盐务查得明明白白;鄂尔泰更厉害,在西南搞“改土归流”,把那些世袭的土司换成朝廷派的流官,彻底解决了边疆的乱子。这些人有个共同点——都不是科举出身,却个个能办实事。胤禛用人就一条:不管你是谁,能干活就重用,耍嘴皮子的一边去。

胤禛最牛的地方,不是收拾人,而是搞经济改革。他在位十三年,推出的政策比谁都多,每一条都像手术刀,精准地切中大清的“病灶”。

先说“摊丁入亩”。以前老百姓交税,既要交人头税(丁银),又要交土地税(地税)。有钱人家里土地多,却能花钱买“功名”逃税;穷人家没地,还得交人头税,逼得好多人逃荒。胤禛一拍桌子:改!以后不管家里有多少人,只按土地多少交税。这一下,地主们傻眼了,穷人却松了口气。据记载,政策推行后,全国的耕地面积从六亿多亩涨到了九亿多亩,国库的银子也跟着往上涨——到他儿子乾隆登基时,户部存银已经有六千多万两,是他刚上台时的七倍多。

“耗羡归公”也是个神操作。以前官员收税,会借口“银子熔铸有损耗”,多收一笔“耗羡”,其实大部分都进了自己腰包。胤禛规定,耗羡必须上交国库,然后由朝廷统一发给官员“养廉银”——相当于现在的“绩效工资”。这招既堵了贪污的漏洞,又让官员有了正经收入,一举两得。比如两江总督的养廉银一年有三万两,是基本工资的一百多倍,谁还愿意冒风险去贪污?

还有“改土归流”。西南那些土司,简直就是土皇帝,杀人放火全凭心情,朝廷根本管不了。胤禛派鄂尔泰去硬刚,不服就打,打完就把土司换成朝廷派的流官。有个叫莎罗奔的土司,仗着山高皇帝远,杀了朝廷派的官员,结果被年羹尧一顿胖揍,乖乖投降。这政策推行后,西南地区才算真正纳入清朝版图,再也没出过大乱子。

胤禛搞改革,简直是“拼命三郎”。他每天早上四点起床,晚上十二点才睡,一年就给自己放三天假(冬至、元旦、生日)。现存的雍正朱批奏折有三万多件,加起来有一百多万字,平均每天要写三千多字。有个奏折上,他批了句“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透着股可爱的霸气。难怪他儿子乾隆说:“皇考(雍正)在位十三年,日夜忧勤,毫无土木、声色之娱。”(《清史稿》)

胤禛这辈子,就没离开过“争议”这两个字。除了“改遗诏”的谣言,还有人说他“弑父逼母”——其实康熙是正常病逝,他妈乌雅氏是因为小儿子胤禵被圈禁,气不过才去世的,跟胤禛没直接关系。

最邪乎的是“血滴子”的传说。说他搞了个秘密特务组织,用一种能割人头颅的暗器“血滴子”暗杀对手。其实这都是八爷党编的谣言,胤禛虽然用密探监视官员,但真没搞过这么玄幻的东西。他自己都吐槽:“朕之所谓密探,不过是令其查访吏治民生,非令其陷害忠良也。”

还有人说他信佛信道,甚至炼丹药中毒而死。他确实信佛,还写过一本《御选语录》,但要说炼丹致死,就有点夸张了。据《清史稿》记载,他是“丁亥,上不豫。戊子,上大渐,宣旨传位皇四子宝亲王弘历。己丑,上崩,年五十八。” 说白了,就是积劳成疾——每天工作二十小时,换谁也扛不住啊。

不过,胤禛也不是完美的。他搞“文字狱”确实有点过头,比如吕留良案,就因为人家写了几句怀念明朝的诗,不仅本人被开棺戮尸,连学生、亲戚都被牵连,有点太狠了。但话说回来,在那个年代,皇帝对“谋反”的敏感程度,比现在人对手机电量的敏感程度还高,也算是时代的局限吧。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胤禛在圆明园驾崩。他这一生,就像一场紧绷的战斗——从潜邸的隐忍,到夺嫡的惊险,再到治国的狠辣,他几乎没松过一口气。

有人骂他刻薄寡恩,杀兄弟、屠功臣;也有人赞他勤政爱民,给大清续了命。其实,他就像个给病人做手术的医生,下手必须狠,不然病好不了。康熙留下的“盛世”,其实是个外强中干的空架子,是他用十三年的时间,硬生生把这架子填满了血肉。没有他的“摊丁入亩”,乾隆哪有钱下江南?没有他的“改土归流”,西南哪能安稳?没有他攒下的六千万两银子,乾隆哪有资本打那么多仗?

乾隆登基后,一边推翻他爹的一些政策(比如释放了被圈禁的叔叔们),一边却偷偷学他爹的治国套路。这就好比儿子吐槽老爸太严厉,转头却按老爸的方法过日子——嘴上不承认,身体却很诚实。

说到底,胤禛就是个复杂的矛盾体:他冷酷,却让百姓税负减轻;他多疑,却能重用贤才;他狠辣,却让国家蒸蒸日上。正如那句评价:“康乾盛世,雍正承前启后,实乃关键。” 他或许不是个让人喜欢的皇帝,但绝对是个能办事的皇帝。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他的一生,大概就是:不爱玩乐爱加班,不搞权谋搞改革,不怕骂名怕亡国。这样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真没几个。

参考《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