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黑水起旌旗,继父雄心拓帝基。
妙计除袁摧劲旅,巧招降洪固邦畿。
改元大清开新局,轻赋安民聚国力。
若问清史谁最智,太宗文皇帝称奇。
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皇太极他爹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扯起“后金”大旗,自称“覆育列国英明汗”,算是正式开启了“反明创业”之路。这时候的皇太极,还是个跟着老爹打天下的“少东家”——他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从小就跟着兄长们骑马射箭,脑子还比一般人灵光,打抚顺、萨尔浒的时候,都立下过不小的功劳,老爹看他的眼神,总带着点“这孩子能成事儿”的意思。
可创业之路刚有点起色,意外就来了。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率军攻打明朝的宁远城,被袁崇焕的红衣大炮轰得大败,自己也受了伤,没几个月就咽了气。《清史稿·太宗本纪一》里写“天命十一年八月丙午,太祖崩”,就这么简单一句,把后金的“ leadership 危机”直接摆到了台面上。
努尔哈赤没立明确的继承人,几个儿子都盯着“汗位”这块肥肉。大贝勒代善年纪最大,手里有兵权;二贝勒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子,也不是善茬;三贝勒莽古尔泰脾气火爆,手里的兵也不少。这仨人要是闹起来,刚有点起色的后金,说不定就得散架。
这时候,24岁的皇太极站了出来。他没像莽古尔泰那样咋咋呼呼抢位置,而是先找代善的儿子岳托、萨哈廉唠嗑,说:“现在咱们家正是关键时候,我爹刚走,明朝还盯着咱们,要是内部先乱了,咱们都得玩完。我觉得大贝勒(代善)您得挑个头,咱们选个能稳住局面的人当汗。”
代善心里门儿清——自己虽然年纪大,但皇太极军功多、脑子活,还得人心,真要争起来,自己未必能赢,反而会让后金内耗。于是他主动站出来说:“四贝勒(皇太极)才德双全,跟着我爹打天下的时候就最能干,这汗位就得是他的!”阿敏和莽古尔泰一看代善都表态了,自己再反对也没意义,只能跟着附和。
就这样,皇太极没费一兵一卒,靠着“以退为进”的手腕,顺利接了老爹的班,成了后金的第二任大汗。登基那天,他穿着老爹留下的貂皮大氅,站在赫图阿拉的汗宫里,看着底下跪拜的贝勒大臣,心里很清楚:这“cEo”的位置不好坐,外面有明朝这个“大对手”,家里还有三个“元老级股东”盯着,不拿出真本事,迟早得被拉下马。
皇太极刚继位的时候,后金还是个“家族式管理”的路子——国家大事,得由他和代善、阿敏、莽古尔泰这“四大贝勒”一起商量,有时候他这个大汗说了都不算,还得看另外三个的脸色。比如每次上朝,四个贝勒都得并排坐着,底下人根本分不清谁是老大,这哪像个正经国家?
皇太极心里憋着股劲,想把这“不伦不类”的制度改了。但他没急着动手,而是先从“小事”开始。比如他规定:以后贝勒大臣们上朝,得按规矩排队,他这个大汗坐着,其他贝勒得站在底下;还把家里的“八旗”重新捋了捋,把自己手里的正白旗、镶白旗换成了正黄旗、镶黄旗——要知道,黄旗在当时是“皇家专用色”,这一步,就是在悄悄树立自己的权威。
接下来,就是收拾那三个“元老股东”。第一个倒霉的是二贝勒阿敏。天聪四年(公元1630年),阿敏率军攻打明朝的永平、遵化等地,打了胜仗后却纵兵抢劫,还杀了投降的明朝官员。后来明朝军队反扑,阿敏打不过,竟然偷偷把城池丢了,自己跑回了后金。
皇太极抓住这个机会,召集贝勒大臣开会,列举了阿敏的“十六条罪状”,说:“阿敏身为贝勒,不仅丢了城池,还滥杀无辜,这要是不处理,以后谁还听大汗的话?”大臣们早就看不惯阿敏的骄横,纷纷附和。最后,皇太极没杀阿敏,而是把他圈禁了起来,直到去世。《清史稿》里记“天聪四年五月,论阿敏罪,幽之”,就这么一句话,皇太极去掉了一个心头大患。
第二个被收拾的倒霉蛋是三贝勒莽古尔泰。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皇太极率军攻打明朝的大凌河城,莽古尔泰负责攻打南城。因为明军防守太严,莽古尔泰的军队死伤惨重,他就跑去找皇太极要援兵。皇太极没给好脸色,说:“你是不是指挥不力,才打不下来?”
莽古尔泰本来脾气就爆,一听这话就炸了,伸手就摸腰间的佩刀,还大喊:“我杀了你这个昏君!”旁边的人赶紧拉住他,可皇太极要的就是这个效果。第二天,他就以“大不敬”为由,革了莽古尔泰的贝勒爵位,还把他的兵权收了回来。没过多久,莽古尔泰就又气又怕,病死了。
收拾完阿敏和莽古尔泰,就剩下大贝勒代善了。代善是个聪明人,知道皇太极的手段,主动提出:“以后上朝,我再也不跟大汗并排坐了,我就站在底下听令,咱们得有君臣之分!”皇太极假意推辞了几句,最后还是答应了。从此,后金的“四大贝勒共治”制度彻底没了,皇太极成了说一不二的大汗。
除了收拾贝勒,皇太极还搞了个更重要的改革——重用汉人。以前后金只信任满族人,汉人要么当奴隶,要么只能干粗活。皇太极觉得:“明朝比咱们人多、文化高,要是不用汉人,咱们永远打不过明朝。”他不仅把投降的明朝官员提拔起来当官,还开了“科举”,从汉人里选有文化的人做官。比如范文程,本来是明朝的秀才,投降后金后,被皇太极重用,后来成了清朝的“开国文臣之首”。
就这么着,皇太极用了几年时间,把后金从一个“家族企业”改成了“正规公司”,权力集中到了自己手里,还吸纳了不少汉人人才,后金的实力一下子就上来了。
皇太极刚继位的时候,明朝有个让他头疼的人物——袁崇焕。这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的进士,本来是个文官,却偏偏会打仗。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攻打宁远,就是被袁崇焕用红衣大炮轰退的,还受了重伤,没多久就死了。可以说,袁崇焕不仅是明朝的“辽东屏障”,还是皇太极的“杀父仇人”(虽然不是直接杀的,但间接有关系)。
天聪元年(公元1627年),皇太极刚继位,就想替老爹报仇,也想试试自己的本事,于是率军攻打袁崇焕驻守的宁远、锦州。可袁崇焕早有准备,在城墙上架满了红衣大炮,后金军队一靠近,就被轰得人仰马翻。皇太极打了半个多月,不仅没打下城池,还死伤了不少士兵,最后只能灰溜溜地撤兵。这就是历史上的“宁锦大捷”。
吃了大亏的皇太极,终于明白:袁崇焕不好惹,硬拼肯定不行,得玩点计谋。他开始研究袁崇焕的弱点——袁崇焕虽然会打仗,但脾气倔,跟明朝的朝廷关系不太好,尤其是跟魏忠贤那帮阉党,更是水火不容。
当时明朝的皇帝是天启帝,整天就知道做木工,朝政全被魏忠贤把持着。魏忠贤看袁崇焕立了大功,心里嫉妒,就到处说袁崇焕的坏话,说他“拥兵自重,想谋反”。袁崇焕气得不行,主动辞职回了家。
可没过多久,天启帝死了,崇祯帝继位。崇祯帝想挽救明朝,一上台就把魏忠贤给杀了,还把袁崇焕召回北京,任命他为兵部尚书,让他负责辽东军务。崇祯帝拉着袁崇焕的手说:“朕把辽东交给你了,你一定要帮朕守住!”袁崇焕一时热血上头,说:“陛下放心,臣五年之内,一定能平定辽东!”
皇太极听说袁崇焕又回来了,心里咯噔一下,但很快就有了新主意。天聪三年(公元1629年),皇太极避开袁崇焕驻守的宁远、锦州,率领大军从蒙古草原绕了个大圈,直接打到了北京城下。这就是历史上的“己巳之变”。
北京城里一下子乱了套,崇祯帝吓得不行,赶紧下令让袁崇焕率军回援。袁崇焕接到命令后,连夜率军赶回北京,在广渠门跟后金军队打了一场硬仗,把皇太极击退了。可就在这时候,皇太极的“反间计”开始了。
他故意抓了两个明朝的太监,然后让自己的手下在太监能听到的地方“聊天”,一个说:“咱们跟袁大人(袁崇焕)早就约好了,等咱们打进北京,他就开城门投降,到时候咱们一起平分明朝的天下!”另一个说:“对啊,袁大人这次故意让咱们绕到北京城下,就是为了逼崇祯帝投降!”
然后,皇太极又故意把这两个太监放了回去。太监一回到北京,就赶紧把“听到的话”告诉了崇祯帝。崇祯帝本来就多疑,加上之前袁崇焕“五年平辽”的承诺没兑现,还让后金军队打到了北京城下,心里早就对袁崇焕有了怀疑。这下听了太监的话,更是深信不疑,当场就下令把袁崇焕抓了起来。
天聪四年(公元1630年)八月,袁崇焕被崇祯帝以“通敌叛国”的罪名,凌迟处死。《明史·袁崇焕传》里记载:“遂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袁崇焕死的时候,北京的老百姓还以为他真的是汉奸,纷纷冲上去抢他的肉吃,场面惨不忍睹。
皇太极听说袁崇焕死了,高兴得差点跳起来——他不用一兵一卒,就除掉了自己最大的对手。从此,明朝的辽东防线,再也没有能跟皇太极抗衡的将领了。
除掉袁崇焕后,皇太极又开始对付明朝的另一个厉害人物——洪承畴。洪承畴是福建南安人,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的进士,跟袁崇焕一样,也是“文官带兵”的典范。他早年在陕西、河南等地镇压农民起义,打仗很有一套,被崇祯帝视为“救火队长”。
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皇太极率军攻打辽东的锦州,锦州守将祖大寿向崇祯帝求救。崇祯帝赶紧任命洪承畴为蓟辽总督,让他率领十三万大军去救援锦州。洪承畴到了辽东后,采取“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策略,加固城池,囤积粮草,一开始还打退了几次后金军队的进攻。
可崇祯帝没耐心等,一再下旨让洪承畴率军主动进攻,还派了太监去督战,说:“要是锦州丢了,你洪承畴也别回来了!”洪承畴没办法,只能率军从宁远出发,去救援锦州。
皇太极得知洪承畴出兵,亲自率领大军赶到锦州附近的松山,设下埋伏。洪承畴率军到了松山后,想跟后金军队决战,可皇太极却不跟他打,而是派军队切断了明军的粮道。明军没了粮食,士兵们开始恐慌,有的甚至偷偷逃跑。
皇太极趁机率军进攻,明军一下子就乱了阵脚,纷纷溃败。洪承畴想率军突围,可几次都没成功,最后被后金军队围困在松山城里。松山城里的粮食很快就吃完了,士兵们开始吃战马,战马吃完了就吃树皮,有的士兵甚至饿死在了城墙上。
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二月,松山守将夏承德叛变,打开城门,后金军队趁机攻入松山,洪承畴被俘。《清史稿·太宗本纪二》里记载:“崇德七年二月,松山破,擒洪承畴。”
洪承畴被俘后,一开始还挺有骨气,不吃不喝,还对着南方(明朝的方向)哭,说:“我洪承畴深受皇恩,不能为国尽忠,还有何面目活在世上!”皇太极知道洪承畴是个难得的人才,不想杀他,就派了很多人去劝降,可洪承畴都拒绝了。
这时候,皇太极的妃子孝庄皇后(当时还是庄妃)主动提出去劝降洪承畴。她带着一碗参汤,来到洪承畴的牢房里,说:“洪大人,您要是再不吃东西,就真的活不下去了。您想想,您死了,谁来帮明朝的百姓?谁来平定这乱世?不如归顺我们大汗,以后还能有机会为百姓做事。”
洪承畴本来就有点动摇,再加上孝庄皇后的话说到了他的心坎里,又看到皇太极对自己这么重视(连妃子都来劝降),终于松了口。第二天,洪承畴就向皇太极投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