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208章 明太祖朱元璋:功过是非任凭说,千古一帝朱洪武。

第208章 明太祖朱元璋:功过是非任凭说,千古一帝朱洪武。(2 / 2)

登基那天,朱元璋穿着崭新的龙袍,站在天坛上祭天。当礼官喊出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时,他心里百感交集。他想起了死去的父母,想起了讨饭的日子,想起了那些战死的兄弟。他对着天空默念:爹娘,儿子做到了,再也没人敢欺负我们朱家了。

当了皇帝的朱元璋,并没有像其他皇帝那样贪图享乐,反而比以前更忙了。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处理政务,直到深夜才休息,几十年如一日。他说:吾每旦临朝,日晏忘餐,夜分乃寐,思天下事,未尝一日敢怠。

他最关心的是老百姓的生活。毕竟,他自己就是从苦日子过来的。登基后,他颁布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减免赋税,鼓励垦荒,兴修水利,推广棉花种植...他还规定,地方官要是敢欺压百姓,老百姓可以直接绑了送京城治罪,沿途官员不许阻拦——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上访绿色通道。

在朱元璋的努力下,明朝初年的经济很快就恢复了过来。田野里长满了庄稼,仓库里堆满了粮食,老百姓终于能吃上饱饭了。有大臣拍马屁说:陛下功盖三皇五帝。朱元璋却摇摇头:我不要什么功盖谁,只要百姓能安居乐业,我就心满意足了。

但朱元璋也有个让大臣们胆战心惊的特点——对贪官污吏下手极狠。他规定,官员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就剥皮实草(把人皮剥下来,填上稻草,挂在衙门里警示后人)。这可不是说着玩的,他真这么干了。

最着名的就是空印案郭桓案。空印案是说,地方官到京城对账,为了方便,都带着盖好公章的空白文书,要是数字对不上,就现场修改。

要知道,这是在古代,好一点的官员还可以有个“劳斯莱斯”——马车,差一点的官员只好骑着快马一路狂奔,如果你是个倒霉蛋,封到西北任职,不好意思,你在年初就可以准备去往京城对账,等到六七月间,好不容易到达京城如果发现有个小数点错了,那不好意思,你只好回到你的任职地,盖好章,再回来。“high 老兄你又来了”这已经是第二年的六七月份了……

所以朱元璋知道后大怒,认为这是官员互相勾结作弊,一口气杀了几百个官员。

郭桓案是说,户部侍郎郭桓勾结地方官,贪污了大量粮食。朱元璋彻查此案,牵连了几万人,从中央到地方,很多官员都掉了脑袋。

这些案子杀的人确实太多,连太子朱标都觉得父亲太严厉,劝他手下留情。朱元璋没说话,把一根长满刺的荆棘扔在地上,让朱标捡起来。朱标不敢捡,朱元璋说:我现在杀贪官,就是在替你拔刺,等你继位时,这天下就是一根没刺的荆棘了。

除了杀贪官,朱元璋还搞了很多制度创新。比如废除丞相制度,把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设立锦衣卫,监视大臣的一举一动;制定《大明律》,让全国有法可依...这些措施,有的确实加强了中央集权,有的却也造成了不少问题。

但不管怎么说,朱元璋治国是真的用心。他怕官员偷懒,就亲自去衙门检查;他怕百姓受委屈,就经常微服私访(虽然大多是传说);他甚至还编了本《大诰》,里面全是案例,让老百姓没事就看看,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对那些跟着他打天下的功臣,一开始还是不错的。徐达、常遇春、李善长、刘基等人都被封了大官,赏了土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元璋开始担心了:这些人居功自傲,会不会将来造反?尤其是他的太子朱标性格仁厚,万一自己百年之后,镇不住这些老臣怎么办?

于是,一场针对功臣的清洗开始了。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丞相胡惟庸被指控谋反,朱元璋借此机会,杀了胡惟庸及其党羽三万多人,还顺便废除了丞相制度。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大将军蓝玉被指控谋反,朱元璋又杀了蓝玉及其党羽一万五千多人。这两大案,几乎把明初的功臣杀了个精光。

“狡兔死,走狗烹”这可是实实在在的概括,朱元璋晚年时候,几乎将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淮西勋贵”统统送回老家,死啦死啦的干活!

只有少数几个人幸免,比如徐达。传说徐达得了背疽,不能吃鹅,朱元璋却故意送了一只蒸鹅给他。徐达知道皇帝的意思,含泪吃了下去,没多久就死了。当然,这只是传说,正史里并没有记载,但也能看出朱元璋对功臣的猜忌有多深。

刘基(刘伯温)的死也很蹊跷。他生病后,朱元璋让胡惟庸带医生去看他,结果吃了药病情反而加重,没多久就死了。很多人都怀疑是朱元璋授意胡惟庸干的——毕竟,刘基太聪明了,朱元璋怕他将来辅佐别人。

朱元璋的发妻马皇后,是唯一能劝住他的人。马皇后为人仁慈,经常劝朱元璋少杀人。有一次,朱元璋要杀朱文正,马皇后说:文正虽然有错,但他是你侄子,立过大功,就饶他一次吧。朱元璋听了,果然放了朱文正一马。可惜,马皇后在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就去世了。失去了马皇后的劝阻,朱元璋杀起人来更没顾忌了。

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又遭遇了一个沉重打击——太子朱标死了。朱标是朱元璋精心培养的继承人,性格仁厚,很受大臣们爱戴。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朱标病逝,朱元璋悲痛欲绝。最终,他决定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为了让朱允炆能顺利继位,朱元璋又开始清洗那些可能威胁皇太孙的人。他甚至对朱允炆说:我把那些危险的人都给你除掉了,以后就没人能威胁你了。可他没想到,真正的威胁,来自他的儿子们——尤其是燕王朱棣。

晚年的朱元璋,越来越孤独。曾经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要么战死沙场,要么被他亲手送上断头台;最懂他的马皇后走了,寄予厚望的太子也走了,身边只剩下一群小心翼翼的大臣和年幼的皇太孙。他常常一个人坐在皇宫里,看着窗外的落叶发呆,想起濠州乡下的日子,想起那些一起放牛、一起讨饭的伙伴,不知道心里是啥滋味。

但他没忘了自己是皇帝。就算到了晚年,他依然坚持批阅奏折,关注着国家大事。他下令编纂《洪武正韵》,规范汉字读音;他派人丈量全国土地,编制《鱼鳞图册》,让赋税征收更公平;他还兴修水利,治理黄河,让老百姓能安心种地。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七十一岁的朱元璋病倒了。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躺在病床上,拉着皇太孙朱允炆的手说:爷爷把能做的都做了,剩下的,就靠你了。记住,要善待百姓,严惩贪官,守住这大明江山。

这年闰五月初十,朱元璋在应天皇宫的西宫去世。临终前,他留下遗诏: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

这段话,没有皇帝的威严,倒像个操劳一生的老人在交代后事。他承认自己起自寒微,没什么学问,做不到尽善尽美,但他真的尽力了——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这九个字,是他一生最好的写照。

朱元璋死后,葬在南京紫金山南麓的孝陵。这座陵墓,没有像其他帝王陵那样奢华,却透着一股朴实和威严,就像他本人一样。

纵观朱元璋的一生,实在太传奇了。从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放牛娃,到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他的逆袭之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他的功劳很大。他推翻了元朝的统治,结束了元末的战乱,让老百姓重新过上了安稳日子;他整顿吏治,打击贪官,虽然手段狠了点,但确实让官场干净了不少;他重视农业,休养生息,让明朝初年的经济迅速恢复,为后来的永乐盛世打下了基础。《明史》评价他帝天授智勇,统一方夏,纬武经文,为汉、唐、宋诸君所未及,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但也不算太离谱。

但他的争议也很大。他杀功臣,手段残忍,株连甚广,让很多人觉得他刻薄寡恩;他设立锦衣卫,搞特务统治,让大臣们人人自危;他废除丞相,虽然加强了皇权,却也让皇帝的工作量大增,为后来的宦官专权埋下了隐患。

不过,要是站在朱元璋的角度想想,或许也能理解他的做法。他见过太多贪官污吏害民,如果没有他们,他的父亲母亲不会被饿死,哥帝也不会……所以才对贪污零容忍;他出身底层,深知权力的危险,所以才把权力牢牢抓在自己手里;他怕功臣造反,是因为他见过太多乱世,不想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又陷入战乱。

就像他自己说的:吾非徒恃武力,实以仁德感化。然仁德之外,不得不有威刑,以惩凶顽。他不是天生就喜欢杀人,只是觉得,在那个乱世刚过的年代,不用重典,不足以震慑宵小,不足以让天下安定。

如今,六百多年过去了,朱元璋的故事依然被人们津津乐道。有人骂他是暴君,有人赞他是明君,但不管怎么说,他都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个性、最具传奇色彩的皇帝之一。

最后,用一首诗来总结他的一生吧:

出身寒微志气高,乱世沉浮逞英豪。

手提三尺龙泉剑,扫尽胡尘定九宵。

铁腕治国安黎庶,严绳整纪肃官曹。

功过是非任凭说,千古一帝朱洪武。

参考《明史》《明朝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