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202章 元仁宗:仁政留青史,初心映汗青

第202章 元仁宗:仁政留青史,初心映汗青(1 / 2)

漠北风云定,中原新政行。

重开科举路,力挽奢靡风。

仁政留青史,初心映汗青。

奈何天不假,遗憾满都城。

元仁宗的开局,那可不是“天选之子”剧本。他是元武宗海山的弟弟,按元朝“兄终弟及”的约定,本该安安稳稳当王爷,可架不住命运的“神助攻”。

1307年,元成宗铁穆耳去世,没留下儿子,朝堂瞬间乱成一锅粥——皇后卜鲁罕想立安西王阿难答,权臣们各抱大腿,眼看就要上演“宫斗+权谋”大戏。这时候,爱育黎拔力八达正在河南封地“刷经验”,听说京城乱了,二话不说带着心腹往大都冲,堪称“元朝版闪电侠”。

他刚到大都,就联合中书省平章政事李孟(这可是他的“智囊团团长”),先把想搞事的皇后卜鲁罕和安西王阿难答抓了,直接掐灭了内乱的火苗。《元史》里写这事儿特简洁:“仁宗与太后定计,执阿难答、卜鲁罕,诛之,迎武宗于北边。” 翻译过来就是:仁宗跟太后合计完,直接把反派团一锅端,然后去北边接哥哥海山当皇帝。

就这么着,爱育黎拔力八达从“边缘王爷”变成了“定策功臣”,武宗登基后,直接封他为“皇太子”(元朝的“皇太子”常指皇位继承人,不是真太子),还约定“兄终弟及,叔侄相传”——意思是武宗百年后传位给仁宗,仁宗再传位给武宗的儿子和世?。这波操作,让他成了元朝最稳的“储君”,逆袭之路比爽文主角还顺。

1311年,元武宗去世,爱育黎拔力八达顺利登基,是为元仁宗。刚坐上龙椅,他就发现大元的“家底”快被败光了——武宗在位时花钱如流水,修寺庙、赏亲信,国库亏空得能跑老鼠;地方官贪污成风,老百姓怨声载道;更要命的是,蒙古贵族大多“躺平摆烂”,除了骑马射箭啥也不会,朝廷里全是“关系户”。

仁宗一看这情况,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再这么下去,大元要凉!” 于是他立马开启“改革模式”,招式一套接一套,比现代企业的“战略调整”还硬核。

第一招:“裁员+反腐”,给朝廷“瘦身”

武宗时期,朝廷里的“冗官”多到离谱——一个职位能塞三个人,还有不少“挂职不干活”的关系户。仁宗上台第一件事就是“裁员”,一口气撤了1843个多余的官职,还把那些靠行贿上位的官员全撸了。《元史》记载:“罢尚书省,改钞法,定官员员数,减冗员”,简单说就是“拆机构、砍编制、查贪腐”。

他还搞了个“绩效考核”——让吏部给官员打分,合格的留用,不合格的滚蛋,这操作简直是“元朝版KpI考核”。有个叫脱虎脱的权臣,在武宗时期贪了不少钱,仁宗直接把他抄家问斩,吓得其他贪官连夜把赃款退回来,反腐力度比现在的“打老虎”还猛。

第二招:重开科举,给朝廷“输血”

元朝从忽必烈建立后,就没正经开过科举,官员要么是蒙古贵族,要么是靠关系上位的,没几个有真才实学的。仁宗是个“儒家迷弟”,深知“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于是在1313年下旨:“开科取士,以经义、词赋、策论取士”,史称“延佑复科”。

这事儿在当时有多震撼?就好比现在突然宣布“取消公务员世袭,全靠考试录取”。第一次科举就录取了56人,其中有个叫宋本的汉人,后来成了元朝着名的文学家。仁宗还规定“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分榜录取”,既照顾了蒙古贵族的面子,又给了汉人读书人机会,堪称“兼顾公平与稳定的人才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