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任也很倔强,他觉得自己是为了国家和百姓着想,没有错。他毫不退缩地和李遵顼争辩起来,父子俩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李遵顼被气得满脸通红,他一怒之下,直接就废掉了李德任的太子之位,还把他囚禁起来,眼不见心不烦。
这一下,朝堂上下都炸开了锅。大臣们纷纷为李德任鸣不平,可李遵顼根本不理会,他依旧按照自己的想法,继续发动战争。他就像一个固执的赌徒,把西夏的国运当成赌注,押在了一场又一场看不到尽头的战争上。
李遵顼这么折腾,西夏的国力越来越弱,百姓们的生活也越来越艰难。终于,李遵顼也意识到了自己不能再这么盲目地跟着蒙古人瞎干了。有一次,蒙古又来征调西夏的兵力,让他们一起攻打金朝。李遵顼这次犹豫了,他想着,再这么打下去,西夏可就真的要完蛋了。于是,他一咬牙,拒绝了蒙古的要求。
可他没想到,这蒙古人哪能咽下这口气。成吉思汗一听李遵顼敢拒绝自己,顿时暴跳如雷,他大手一挥,下令攻打西夏。蒙古大军就像潮水一样,朝着西夏涌来,很快就包围了中兴府。李遵顼这下慌了神,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一个拒绝,会招来这么大的灾祸。他吓得屁滚尿流,连都城都顾不上了,带着几个亲信,偷偷地逃到了西凉,留下太子李德任守中兴府。
李德任虽然被父亲囚禁,但在这危急时刻,他还是挺身而出,承担起了保卫都城的重任。他带领着城中的军民,顽强地抵抗着蒙古人的进攻。可蒙古人太强大了,李德任拼尽全力,也难以抵挡。好在蒙古人攻城许久,也未能成功,最终退兵了。
李遵顼听说蒙古退兵了,这才灰溜溜地回到了中兴府。经过这次惊吓,他终于清醒了一点,意识到蒙古才是西夏最大的威胁。于是,他采纳了枢密都承旨苏寅孙的建议,想要和金国修好,一起抵抗蒙古。可他之前把金国得罪得太狠了,金国根本不买他的账,直接拒绝了他的求和请求。李遵顼这下可没辙了,他就像一只无头苍蝇,在朝堂上急得团团转。
眼见着联金抗蒙的计划泡汤了,李遵顼又把目光投向了宋朝。他想着,既然金国不愿意和我合作,那我就找宋朝。从光定八年起,李遵顼就几度派使者前往四川,和宋将联络,商量着一起夹攻金朝。可这李遵顼做事一点都不坚定,和宋朝的合作也是时断时续,摇摆不定。有时候,他觉得和宋朝合作有希望,就积极地筹备战事;可有时候,他又担心宋朝靠不住,就又犹豫不决,不敢轻易出兵。
这一来二去,不仅宋朝对他失去了信任,西夏国内的百姓和大臣们也对他失望透顶。大家都觉得,这个皇帝太不靠谱了,整天变来变去,把国家当成了他的玩具。在这种情况下,西夏的国力越来越弱,内忧外患也越来越严重,国家就像一艘在暴风雨中飘摇的小船,随时都有可能沉没。
随着西夏的局势越来越危急,反对李遵顼依蒙抗金政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朝堂上,大臣们纷纷上书,要求李遵顼改变政策,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可李遵顼此时已经是骑虎难下,他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他看着满朝文武愤怒的眼神,听着百姓们的声声抱怨,心中充满了无奈和绝望。
终于,在光定十三年十二月,李遵顼在朝中一片反对声中,不得不宣告退位。他把帝位传给了次子李德旺,自己则躲到了幕后,做起了太上皇。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状元皇帝,在位仅仅15年,就以这样一种狼狈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统治生涯。
退位后的李遵顼,日子也不好过。他看着西夏在蒙古的铁骑下,一步步走向灭亡,心中充满了悔恨。他后悔自己当初的决策,后悔自己没有听大臣们的劝告,后悔自己把西夏推向了深渊。可这一切都已经太晚了,他只能在悔恨中度过自己的余生。
不久之后,蒙古军攻陷了西夏的河西诸城,西夏的灭亡已经不可避免。就在这个时候,李遵顼病死了,终年64岁。他死后,谥号英文皇帝,庙号神宗,被葬于今宁夏贺兰山平羌堡西北西夏王陵第161号陪葬墓。
回顾李遵顼的一生,他从一个才华横溢的状元,到成为西夏的皇帝,本有着改变国家命运的机会。可他却因为自己的刚愎自用和错误决策,把西夏拖入了战争的深渊,让国家和百姓遭受了巨大的痛苦。他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统治者的错误决策,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在历史的长河中,李遵顼的名字或许并不响亮,但他的经历,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参考《西夏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