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重熙增币”。虽然宗真成功实现了自己以上国自居的想法,但也让宋辽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微妙。
辽兴宗时期,辽夏关系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西夏李氏自李继迁时开始就实行附辽抗宋的政策,和辽国关系一直不错。但李元昊称帝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辽夏交界处的党项部落多叛辽归夏,李元昊个人又与辽和亲的兴平公主不睦,导致兴平公主忧郁而终。更过分的是,西夏对这件事拖延很久才报告辽国,宗真觉得这是西夏对大辽的轻视,心中十分恼怒。
重熙十三年(夏天授礼法延祚七年,公元1044)九月,宗真决意亲统十万大军征夏。他任命南院枢密使萧惠、皇太弟耶律重元、东京留守萧孝友等分三路攻夏。
战争一开始,辽军来势汹汹,西夏军队抵挡不住,节节败退。可李元昊毕竟是个有谋略的人,他采用了诱敌深入之计。他故意让军队假装战败,向后撤退,辽军不知是计,一路追击。追到河曲时,辽军疲惫不堪,而此时西夏军队突然反击,辽军顿时陷入混乱。
萧惠的军队被西夏军队重重包围,士兵们惊慌失措。萧惠大声喊道:“不要慌乱,听我号令!”可混乱之中,士兵们根本听不进去。这一战,辽军大败,死伤惨重,驸马都尉萧胡覩等近臣数十人被擒,宗真也狼狈地逃回云州。
吃了败仗的宗真不甘心就此罢休。重熙十八年(夏延嗣宁国元年,公元1049),他趁着西夏李元昊新死主幼国疑之机,再次亲征攻夏。
这次,初期进展还算顺利,辽军一路势如破竹。可没想到,萧惠的军队再次为夏军所败。宗真无奈,只好带着俘虏的元昊遗孀没移氏及西夏官属、大量牲畜班师而还。
虽然两次征夏都没有取得完全的胜利,但西夏也损耗巨大,最终还是愿息兵,仍旧向辽朝称臣进贡。
耶律宗真虽然是一位帝王,但他对文化的热爱丝毫不亚于对权力的追逐。在他的统治下,辽国的文化呈现出多元融合的景象。
他本人精于诗文书画,现存的《题李俨黄菊赋》就展现了他深厚的汉学修养。有一次,他和大臣李俨一起欣赏黄菊,李俨作了一篇《黄菊赋》,宗真看后,十分赞赏,随即提笔在上面题诗:“昨日得卿黄菊赋,碎剪金英填作句。袖中犹觉有余香,冷落西风吹不去。”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也表达了他对汉文化的喜爱。
他还擅长绘画,尤其喜欢画鹿,他画的《千角鹿图》更是闻名遐迩。据说,他为了画好鹿,专门派人去山林中观察鹿的生活习性,一观察就是好几天。他笔下的鹿栩栩如生,仿佛随时都会从画中跑出来。
在他的倡导下,辽国的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儒家思想在辽国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佛教和道教也受到了重视。他下令修建了许多寺庙和道观,这些建筑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文化交流的中心。
在民间,契丹文化和汉文化相互交融。契丹人开始学习汉语、汉字,穿汉服;汉人也逐渐了解契丹的风俗习惯,学会了骑射。这种文化的交融,让辽国的社会更加丰富多彩。
随着时间的推移,耶律宗真逐渐步入晚年,他的身体也越来越差。但他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大事,经常召集大臣们商议朝政。
然而,在他统治后期,辽国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贵族们的土地兼并现象越来越严重,许多百姓失去了土地,生活困苦。为了满足自己的享乐,宗真广建佛寺,这使得财政压力越来越大,百姓的赋税也越来越重。
面对这些问题,宗真也想做出改变。他多次下令限制贵族的土地兼并,可这些贵族们势力庞大,根本不把他的命令当回事。他想减少佛寺的修建,可又遭到了一些宗教势力的反对。
重熙二十四年(公元1055年)七月二十六日,宗真到秋山,停驻在南崖北部的峪口时,突然病重。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于是召见其子燕赵国王耶律洪基,晓谕他治国的纲要:“你要以民为本,轻徭薄赋,重用贤能之士。”
八月初二日,宗真病危,他望着窗外的天空,回忆着自己的一生,权力的争斗、战争的硝烟、文化的交融,仿佛都在眼前浮现。他放飞了五坊鹰鹘,焚烧了钓鱼用具,似乎想要放下这一切。
八月初四日,辽兴宗耶律宗真在行宫去世,时年四十岁。他的一生,就像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有权力的辉煌,也有失败的落寞;有战争的残酷,也有文化的繁荣。
清宁元年(公元1055年)十月十六日,耶律宗真被上谥号为神圣孝章皇帝,庙号兴宗。十一月初十日,他被安葬于庆陵。
耶律宗真虽然离开了,但他给辽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故事,被人们口口相传,成为了辽代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辽史》《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