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岁登基承大统,十年励治开疆。
文韬武略绽锋芒。
汉风融旧俗,盛世谱华章。
南北和谈息战火,契丹伟业昭彰。
千秋功过任评量。
圣宗英名在,青史永流芳。
公元971年,一个小男孩在契丹的皇宫里呱呱坠地,谁也想不到,这个孩子将来会成为契丹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辽圣宗耶律隆绪,小字文殊奴。他是辽景宗耶律贤与睿智皇后萧氏的长子,自幼就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聪慧。别的孩子还在玩泥巴的时候,他就已经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整天拿着毛笔写写画画;十岁的时候,便能赋诗一首,出口成章,把身边的大臣们惊得合不拢嘴。长大后的耶律隆绪,不仅文采出众,还精通射法,对音律也颇有研究,闲来无事还喜欢画上几笔,妥妥的文艺青年一枚。
乾亨二年(公元980年),九岁的耶律隆绪被封为梁王,这可是迈向皇位的重要一步。谁料,仅仅过了两年,命运的齿轮就开始加速转动。乾亨四年(公元982年)的秋天,景宗皇帝突然驾崩,整个皇宫瞬间陷入了一片混乱。年仅十二岁的耶律隆绪,就在这样的动荡局势下,在父亲的灵柩前匆匆登上了皇位。《辽史》记载:“乾亨四年秋九月壬子,景宗崩。癸丑,即皇帝位于柩前,时年十二。”
一个十二岁的孩子,能懂什么治国理政?好在他有一位了不起的母亲——萧太后。萧太后奉遗诏摄政,她可是个厉害角色,头脑清醒,手段果断。在她的主持下,朝廷很快稳定了下来。萧太后下诏晓谕诸道,任命南院大王勃古哲总领山西诸州事务,北院大王、于越休哥为南面行军都统,奚王和朔奴为其副都统,同政事门下平章事萧道宁率本部军马驻扎南京,把各方势力安排得明明白白。
小皇帝耶律隆绪虽然年纪小,但也知道自己责任重大。他开始努力学习如何治理国家,每天跟着大臣们学习契丹和汉族的文化、历史,还时常向母亲请教治国之道。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耶律隆绪逐渐成长起来,为日后亲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萧太后摄政的那些年,绝对是契丹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她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棋手,在复杂的政治棋局中纵横捭阖,把契丹治理得井井有条。
政治上,她大力整顿吏治,选拔人才。不管是契丹人还是汉人,只要有真才实学,都能得到重用。那些贪污腐败、碌碌无为的官员,都被她毫不留情地清理出了朝堂。在她的治理下,官场风气焕然一新,官员们都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懈怠。
军事上,萧太后更是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面对宋朝的威胁,她毫不畏惧,亲自披挂上阵,与宋军展开激战。最着名的当属“雍熙北伐”后的反击战。当时,宋太宗赵光义以为辽国孤儿寡母好欺负,便发动了北伐,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萧太后带着小皇帝耶律隆绪,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她派出名将耶律休哥,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打得宋军丢盔弃甲,狼狈逃窜。这一战,不仅让辽国保住了燕云十六州,还大大提升了辽国的威望。
在萧太后的统治下,辽国逐渐走向繁荣富强。但她也知道,不能一直把权力攥在自己手里,儿子耶律隆绪迟早要亲政。于是,她一边治理国家,一边培养耶律隆绪,教他如何处理政务,如何用人,如何带兵打仗。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耶律隆绪慢慢学会了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皇帝。
统和二十七年(公元1009年),对于耶律隆绪来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这一年,萧太后病逝,耶律隆绪终于迎来了亲政的时刻。《辽史》记载:“统和二十七年,太后崩,帝始亲政。”
亲政后的耶律隆绪,迫不及待地想要施展自己的抱负。他深知,辽国虽然在母亲的治理下已经很强大了,但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革和完善。于是,他开启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
政治上,他进一步完善了南北面官制。北面官负责管理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采用契丹旧制;南面官负责管理汉人事务,仿照唐朝制度。这样一来,既照顾了契丹人的传统,又能让汉人更好地融入辽国的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他还扩大科举取士的规模,选拔了一大批有才能的汉人进入官场,为辽国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经济上,耶律隆绪推行均田制,把土地分配给无地的农民耕种,鼓励他们发展农业生产。同时,他还减轻赋税,让老百姓的生活负担大大减轻。为了促进贸易往来,他在边境地区设立榷场,与宋朝等周边国家进行贸易,辽国的经济因此得到了飞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