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150章 汉高祖刘知远:布衣天子的逆袭之路

第150章 汉高祖刘知远:布衣天子的逆袭之路(2 / 2)

刘知远登基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顿秩序。当时中原因为契丹人的抢掠和战乱,到处都是盗贼,老百姓根本没法过日子。刘知远下了一道严令:“凡是盗贼,不管偷了多少东西,一律处死;凡是官员贪污受贿,一经发现,全家抄斩。”

这道命令一出来,朝野上下都吓了一跳——以前的皇帝顶多就是流放、贬官,刘知远这是来真的!有个官员贪了老百姓十贯钱,被刘知远知道后,当即下令斩首,还把他的尸体挂在城门口示众。其他官员一看,再也不敢贪污了;盗贼们也吓得不敢出来作案,中原的秩序很快就稳定下来。

《旧五代史·汉高祖纪》里说他:“帝在藩邸,多历艰难,知民间疾苦,及即位,专以爱民为急,故能以少击众,平定天下。”意思是刘知远在没当皇帝的时候,经历了很多艰难,知道老百姓的疾苦,所以登基后,把爱护百姓当成最重要的事,才能以少胜多,平定天下。

不过,刘知远也不是个“软柿子”。他对那些不服从自己的人,下手也特别狠。有个叫杜重威的节度使,以前是后晋的将领,契丹人来的时候,他投降了契丹,后来又想归附后汉。刘知远知道杜重威反复无常,根本不信任他,就派人把杜重威的军队包围起来,逼他投降。杜重威没办法,只好开城投降,刘知远当场就把杜重威关了起来,后来又找了个借口,把他全家都杀了。

有人觉得刘知远太狠了,可刘知远却说:“这种反复无常的人,今天能投降我,明天就能背叛我。留着他,就是给天下留祸患。”也正是因为这种“铁腕”,那些原本还在观望的节度使,都不敢再耍花样,纷纷乖乖归附,后汉的疆域很快就稳定下来,基本上恢复了后晋时期的地盘。

可就在刘知远准备大展拳脚,好好治理国家的时候,意外发生了。乾佑元年(公元948年)正月,刘知远突然病倒了。一开始只是感冒发烧,他以为没什么大事,还坚持上朝处理政事。可没过几天,病情就越来越严重,连说话都费劲了。

刘知远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就把宰相苏逢吉、枢密使杨邠等几个心腹大臣叫到床边,嘱咐他们:“朕不行了,以后朝政就交给你们了。太子刘承佑年纪还小,你们一定要好好辅佐他,别让那些奸臣有机可乘。还有,河东是咱们的根基,一定要派可靠的人去镇守,千万别出乱子。”

大臣们听了,都忍不住哭了起来,说:“陛下放心,我们一定辅佐太子,守护好后汉的江山。”刘知远又看了看太子刘承佑,想说什么,可话到嘴边,却再也说不出来了。正月二十七日,刘知远在开封的万岁殿驾崩,享年四十六岁,在位还不到一年。

这位从放马娃逆袭成皇帝的“草根天子”,终究还是没能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刘知远死了,他的儿子刘承佑继位,也就是后汉隐帝。可刘知远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后汉,居然成了五代十国里最短命的王朝之一,只存在了四年就灭亡了。

要说后汉灭亡的原因,还得从刘知远留下的“辅政大臣”说起。刘知远临死前,安排了苏逢吉、杨邠、史弘肇、郭威四个人辅佐刘承佑。这四个人里,杨邠、史弘肇是武将,性格耿直,办事认真,但脾气不好;苏逢吉是文官,擅长耍小聪明,还特别贪财;郭威则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既能打仗,又会治理地方,而且为人低调。

刘承佑登基的时候才十八岁,正是叛逆的年纪,根本不想被大臣们管着。杨邠和史弘肇又特别“较真”,每次刘承佑想出去玩,或者想给身边的太监封官,杨邠都会站出来反对:“陛下,现在天下还没太平,您应该专心治理国家,怎么能整天玩乐?那些太监没什么功劳,怎么能随便封官?”

一次两次还好,次数多了,刘承佑就不耐烦了。他觉得杨邠、史弘肇太欺负人,连苏逢吉也在旁边煽风点火:“陛下,杨邠、史弘肇手握兵权,又这么不把您放在眼里,再这样下去,他们迟早会谋反的!”

刘承佑本来就没什么主见,被苏逢吉这么一撺掇,顿时起了杀心。乾佑三年(公元950年)十一月,刘承佑趁杨邠、史弘肇、王章(另一位辅政大臣)上朝的时候,埋伏了刀斧手,把他们三个当场砍死。杀了这三个人后,刘承佑还觉得不解气,又下了一道圣旨,要杀郭威——他觉得郭威也是辅政大臣,肯定跟杨邠他们是一伙的。

可刘承佑忘了,郭威当时正在邺都(今河北临漳)镇守,手握重兵,而且很得军心。郭威接到圣旨后,又惊又怒,他知道自己要是回去,肯定会被刘承佑杀死,于是干脆起兵造反,率领大军向开封进军。

刘承佑听说郭威造反,连忙派兵去镇压,可他派去的军队,要么是郭威的老部下,要么是害怕郭威的胆小鬼,根本不堪一击。很快,郭威的大军就逼近开封。刘承佑慌了,带着几个亲信逃出皇宫,结果在半路上被自己的侍卫杀死了——侍卫觉得跟着这个昏君,迟早会倒霉,不如先杀了他,向郭威邀功。

郭威率军进入开封后,本来想直接登基称帝,可又觉得时机不成熟,就暂时立了刘知远的侄子刘赟为皇帝。可没过多久,郭威就找了个借口,说契丹人入侵,率军北上,在澶州(今河南濮阳)的时候,被手下将士“黄袍加身”——将士们把一件黄色的袍子披在郭威身上,劝他登基称帝。郭威“推辞”了半天,最后还是答应了。

公元951年正月,郭威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后汉就此灭亡,从刘知远登基到灭亡,只过了四年。

回头再看刘知远的一生,他无疑是个“成功者”——从社会最底层的放马娃,靠着自己的勇猛和智谋,在乱世中打拼,最终建立了自己的王朝,这在五代十国那个“兵荒马乱、人命如草”的年代,简直是个奇迹。他爱护百姓,整顿秩序,要是能多活几年,说不定能把后汉治理得更好,甚至有可能统一中原。

可他的遗憾也很明显:一是寿命太短,在位不到一年,没能实现自己的治国蓝图;二是选错了辅政大臣,又没教好儿子,导致自己辛苦建立的王朝,短短四年就走向了灭亡。就像《新五代史·汉高祖纪》里评价的:“汉高祖起于寒微,而能以宽厚得民心,虽短祚而功烈着矣。然其教子无方,辅臣失选,故其亡也速。”意思是刘知远从寒微中崛起,用宽厚赢得民心,虽然在位时间短,但功劳很大。可他教子无方,选的辅臣也有问题,所以后汉灭亡得很快。

不过,就算后汉灭亡了,刘知远的故事也一直被后人津津乐道。他告诉我们:不管出身多低,只要有梦想、肯努力,再加上一点运气和智谋,就算在最混乱的时代,也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而他的教训也提醒后人: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选对人、教好下一代,比打下江山还重要。

参考《新五代史·汉高祖纪》《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