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李治立了武媚娘为后之后,就成了“傀儡皇帝”,啥都听武则天的。其实不是,李治虽然身体不好(后来得了风疾,头晕目眩,看不清东西),但他脑子很清楚,大唐的核心权力一直握在他手里。
李治在位期间,干了不少大事,比他爹李世民还猛。首先是对外打仗,把大唐的疆域扩到了最大。
永徽六年(655年),高句丽和百济联合起来打新罗,新罗向唐朝求救。李治派苏定方、李积(就是徐茂公)等人出兵。显庆五年(660年),苏定方灭了百济,把百济国王押回长安;总章元年(668年),李积灭了高句丽,在平壤设了安东都护府。至此,高句丽这个困扰了隋朝和唐朝几十年的“钉子户”,终于被李治拔掉了。
《新唐书·地理志》里记载,唐朝最盛的时候,疆域“东极海,西至焉耆,南尽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陀界”,比李世民时期大多了。李治能打赢这些仗,一方面是因为唐朝国力强,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会用人——苏定方、李积、薛仁贵这些名将,都是在李治时期发光发热的。
对内,李治也没闲着。他修订了《唐律疏议》,这是中国古代最完善的一部法典,直到清朝还在沿用。他还重视科举,扩大了录取名额,让更多出身寒门的读书人有机会当官,打破了关陇集团对官场的垄断。许敬宗、李义府虽然人品不咋地,但他们都是通过科举上来的,代表了寒门子弟的利益。
李治和武则天的“二圣临朝”,更像是一种“夫妻搭档”。李治身体不好的时候,就让武则天帮忙处理一些日常政务,但重要的事,比如打仗、立太子、任免宰相,还是李治说了算。有一次,武则天想让她的亲戚当官,李治直接驳回了,说“外戚干政是祸根,不能开这个头”。还有一次,武则天想修改礼仪,李治也没同意,说“礼仪是国家的根本,不能随便改”。
《资治通鉴》里记载,李治曾经对大臣说“朕与皇后同体,故令皇后预闻政事”——这话的意思是“我和皇后是一家人,所以让她帮我处理政事”,但“预闻”不等于“做主”,真正的决定权还是在李治手里。
李治对武则天也不是完全信任,他曾经因为武则天权力太大,想废了她,还让宰相上官仪起草了废后诏书。可武则天一哭二闹三上吊,李治又心软了,说“这都是上官仪教我的”,结果上官仪被武则天杀了。这件事看起来是李治“怂”了,其实是他权衡利弊后的选择——当时武则天已经有了一定的势力,废了她可能会引起朝堂动荡,而且李治确实需要武则天帮他处理政务,毕竟他的身体越来越差了。
从显庆年间(656-661年)开始,李治的风疾就越来越严重了,经常头晕目眩,看不清东西,有时候连朝都上不了。没办法,他只能让武则天帮他处理更多的政务,武则天的权力也越来越大。
武则天是个有野心的女人,她利用处理政务的机会,提拔了不少自己的人,比如她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还有一些忠于她的大臣。李治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他身体不好,管不了那么多了。
更让李治头疼的是太子问题。他一开始立的太子是李忠,李忠是宫女所生,后来武则天当了皇后,李忠就被废了,改立武则天的儿子李弘为太子。李弘是个好孩子,仁厚孝顺,还敢跟武则天顶嘴。有一次,李弘发现王皇后的女儿还被囚禁着,就向李治求情,让她们嫁人。武则天知道后,气得不行,觉得李弘胳膊肘往外拐,没过多久,李弘就“暴毙”了——很多人说李弘是被武则天毒死的,《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也这么写,但《旧唐书》里只说李弘“薨于合璧宫”,没说被毒死,真相至今是个谜。
李弘死了,李治又立武则天的二儿子李贤为太子。李贤比李弘更聪明,还写了《后汉书注》,在朝堂上很有威望。武则天怕李贤以后会威胁自己的权力,就找了个理由,说李贤谋反,还在他宫里搜出了几百件兵器。李治知道李贤是被冤枉的,想从轻发落,可武则天不答应,说“太子谋反,罪该万死,陛下不能徇私”。最后,李贤被废为庶人,流放到巴州(今四川巴中),后来还是被武则天派人杀了。
连续两个儿子出事,李治的身体更差了。弘道元年(683年),李治在洛阳贞观殿病重,他知道自己快撑不住了,就召来宰相裴炎,交代后事:“朕死后,太子李显继位,军国大事要是他处理不了,就由皇后决断。”这道遗诏,既是李治对自己一生权力的最后安排,也为武则天后来的称帝埋下了伏笔。
同年十二月,李治驾崩,享年五十六岁。《旧唐书·高宗纪》里用“永徽之治,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来评价他的统治——这个评价很中肯,李治虽然没他爹李世民那么耀眼,也没他老婆武则天那么狠辣,但他在位三十四年,把大唐的国力推向了顶峰,也给后来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治临死前,肯定觉得自己的安排很稳妥:太子李显继位,是自己的亲儿子;武则天辅政,是自己的老婆,两人都是自己最亲近的人,肯定能守住大唐的江山。可他千算万算,没算到李显是个“扶不起的阿斗”,更没算到武则天的野心已经大到想当皇帝。
李显登基后,就是唐中宗。他刚坐上龙椅,就想提拔自己的老丈人韦玄贞当宰相,还说“我就是把天下给韦玄贞,也没什么不可以的!”裴炎一听,赶紧去告诉武则天。武则天本来就想掌权,一看李显这么荒唐,正好有了理由,当天就把李显废了,贬为庐陵王,发配到房州(今湖北房县)。
接着,武则天又立自己的小儿子李旦为帝,就是唐睿宗。李旦比李显聪明,知道自己就是个“傀儡”,干脆什么都不管,把朝政全交给武则天。武则天则借着这个机会,大肆打压反对自己的人,连李治留下的老臣都不放过,裴炎后来也因为反对武则天,被安了个“谋反”的罪名杀了。
李治要是泉下有知,肯定得气得跳起来——他本来想让武则天帮儿子守江山,结果武则天把儿子们都当成了“跳板”。不过话说回来,武则天能有后来的成就,也离不开李治的“铺垫”:是李治把她从感业寺接回宫,是李治力排众议立她为后,是李治让她参与朝政,甚至是李治的风疾,给了她掌握权力的机会。
有人说李治是“昏君”,因为他纵容武则天,导致后来李唐宗室被杀了不少;也有人说李治是“明君”,因为他在位期间,大唐的疆域最广,百姓最富,还开创了“永徽之治”。其实李治既不是“昏君”,也不是“完美明君”,他就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皇帝:他有软弱的一面,比如怕舅舅长孙无忌,比如对武则天心软;但他也有强硬的一面,比如敢跟关陇集团叫板,比如能灭了高句丽;他有私心,比如想把心爱的女人接回宫;但他也有公心,比如修订《唐律疏议》,比如重视科举,比如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新唐书·高宗纪》里说李治“溺爱衽席,不戒履霜之渐,而毒流天下,贻祸邦家”——这个评价有点太苛刻了。如果李治知道武则天后来会称帝,他肯定不会让武则天参与朝政;但如果没有武则天,李治可能也撑不了那么久,大唐的盛世可能也不会那么辉煌。历史就是这么有趣,往往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意外”和“无奈”。
李治这辈子,最出名的标签可能就是“六味帝皇丸”——他爹是皇帝(李世民),他妈是皇后(长孙皇后,后来被追尊为文德顺圣皇后),他自己是皇帝,他老婆是皇帝(武则天),他儿子是皇帝(李显、李旦),他孙子也是皇帝(李隆基)。放眼整个中国历史,能有这么“豪华”家族阵容的,也就李治一个人了。
但很多人提到李治,首先想到的不是他的功绩,而是“武则天的老公”“李世民的儿子”,好像他自己就是个“背景板”。其实这对李治很不公平,因为他在位期间干的事,比很多皇帝都强。
咱们来盘点一下李治的“成绩单”:
一、 搞定权臣,掌握实权:刚登基时被长孙无忌架空,硬是靠着“废后之争”,把权力从关陇集团手里夺了回来,让大唐的皇权重新集中。
二、对外扩张,疆域最大:灭百济、亡高句丽,打败西突厥,把大唐的疆域扩到了“东到朝鲜半岛,西到咸海,北到贝加尔湖,南到越南”,这是唐朝最盛的时候,后来再也没达到过这个规模。
三、对内治理,百姓安康:延续李世民的“贞观之治”,轻徭薄赋,重视农业,让百姓能吃饱饭、穿暖衣。据《通典》记载,永徽年间,唐朝的户口从贞观末年的三百万户,增加到了三百八十万户,人口增长了近三分之一,这就是“永徽之治”的最好证明。
四、完善制度,影响深远:修订《唐律疏议》,这部法典不仅唐朝用,后来的宋、元、明、清都在借鉴,甚至还影响了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的法律制度。
五、 重视人才,打破 垄断 :扩大科举录取名额,让更多寒门子弟有机会当官,比如后来的姚崇、宋璟(唐玄宗时期的名相),都是在李治时期通过科举进入官场的。
当然,李治也有缺点:他晚年因为风疾,让武则天掌握了太多权力,导致后来李唐宗室遭遇了一场浩劫;他在太子问题上优柔寡断,没能保护好李弘和李贤,让两个儿子成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但这些缺点,掩盖不了他的功绩。
李治就像一颗“被沙子埋住的珍珠”,因为他爹和他老婆太耀眼,所以他的光芒被遮住了。但只要你仔细看看历史,就会发现:没有李治的“承上启下”,就没有李世民“贞观之治”的延续,也没有武则天后来的“武周盛世”,更没有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大唐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之一,李治功不可没。
李治不是“昏君”,也不是“傀儡”,他是一个被低估的好皇帝,一个撑起了大唐盛世的“六味帝皇丸”。如果有机会,你不妨翻开《旧唐书》《新唐书》,看看这位皇帝的真实故事——你会发现,他比你想象中更厉害。
参考《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