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领地的增长,财富的增多,军队数量的增大,赫连勃勃不满足于先前单纯的游牧生活和游击作战的方式,他开始策划修筑一座宏伟坚固的都城,作为大夏国进一步发展的根据地。
他带着人四处寻找合适的地方,终于,在朔方水北,黑水之南,找到了一处让他满意的位置。赫连勃勃站在这片土地上,感慨道:“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未有若斯之美。”于是,他决定在这里修筑都城,并取名为统万城,寓意“统一天下,君临万邦”。
公元413年,赫连勃勃改年号为凤翔,任命自己最信任的手下,对他有救命之恩的叱干阿利为将作大匠,全权负责筑城事宜。这叱干阿利聪明工巧,对筑城的劳工却极为苛刻残暴。他采用蒸土筑城的方法,如果锥子能插入一寸,就杀死修筑的工匠一并筑入墙中。就这样,动用十万民众,历时六年,统万城终于建成。
建成后的统万城规模宏大、气势雄浑,整个建筑“皆雕镂图画,被以绮绣,饰以丹青,穷极文采”。城高十仞,基厚三十步,上广十步,宫城五仞,其坚可以砺刀斧。台榭高大,飞阁相连,堪称当时的一座雄伟巨城。当时,夏国政权周边南有宋公刘裕,北有朔方重镇,东有北魏,西有北凉。赫连勃勃将西城南门称为朝宋门,北门为平朔门,东门为招魏门,西门为服凉门,这足以可见他一统天下的野心。
可是,为了修筑这座城,不知道有多少劳工丢了性命,民间对赫连勃勃的怨恨也越来越深。但赫连勃勃不在乎,在他眼里,只要能实现自己的野心,牺牲再多的人也无所谓。
赫连勃勃特别注重人才的笼络,对于敌国投奔来的人才,他注意招降重用,对于汉族归降的文人也不吝惜,给予适当的官职。除了招揽人才,他还主动派遣使者与北凉结盟,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公元417年,东晋的刘裕灭掉了后秦,晋军主帅刘裕进入长安后,派使者给赫连勃勃送书信,请求和好,约为兄弟。赫连勃勃心里明白,刘裕这是想稳住自己,好回去争权夺利。于是他表面上答应和好,实际上却在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刘裕果然留下自己的儿子刘义真镇守长安,自己则返回东晋谋权篡位去了。赫连勃勃听闻后心中大喜,立刻出兵大举进攻关中。他的军队势如破竹,击败晋军,攻占了长安。
公元418年,在“群臣固请”下,赫连勃勃于灞上筑坛,祭告天地,正式称帝,改年号为“昌武”。此时的赫连勃勃,达到了人生的巅峰,夏朝疆土南界秦岭,东戎蒲津,西收秦陇,北薄于河,国势达到全盛。
可登上皇位后的赫连勃勃,却逐渐迷失了自己。他变得骄横起来,统治极端残暴,嗜杀戮,视民如草芥。他常常站在城墙上,将弓箭放置左右,心有嫌怨,便动杀机,“群臣忤视者毁其目,笑者决其唇,谏者谓之诽谤,先截其舌而后斩之”。在他的统治下,人人自危,忠良卷舌,人心尽丧,儒士寒胸,军将失信。
赫连勃勃的残暴统治,不仅让百姓受苦,也让他的儿子们之间矛盾重重。公元424年,赫连勃勃想把太子赫连璝废掉,立其幼子酒泉公赫连伦为太子。这一下,可引发了一场大乱。
赫连璝听到消息后,不甘坐以待黜,他心想:“我好好的太子之位,凭什么说废就废?”于是他由长安发兵七万,北上讨伐其弟赫连伦。双方在高平展开大战,结果赫连伦兵败被杀。
赫连伦的胞兄、太原公赫连昌,一看两个弟弟打起来了,也想趁机捞点好处。他率骑一万,袭击其兄、太子赫连璝,赫连璝败被杀,其众八万五千人,尽归赫连昌所有。
赫连昌带兵回到统万城,赫连勃勃虽然悲愤不已,但也无可奈何,只得封赫连昌为太子。这场太子之争,连损夏朝两根顶梁柱,令夏朝大伤元气。
公元425年,“落落神武,恢恢圣姿”的赫连勃勃因诸子争夺王位,手足相残而积郁成疾,最后郁郁而终,时年45岁,谥号武烈皇帝,葬于嘉平陵,庙号世祖。
赫连勃勃死后,他的儿子赫连昌即位。可赫连昌根本不是北魏的对手,仅仅过了两年,北魏便攻取了统万城,赫连昌被擒。之后,赫连昌的弟弟赫连定虽然做了皇帝,但也没能挽救大夏的命运,最终也被北魏所擒,夏国至此灭国。
参考《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