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67章 梁元帝萧绎:一个被书画耽误的亡国之君

第67章 梁元帝萧绎:一个被书画耽误的亡国之君(2 / 2)

有次西魏使者来访问,萧绎居然拉着人家讨论,从有无之辩名实之论,一聊就是仨小时,把使者听得一脸懵。使者告辞时问:陛下,边境最近不太平,您打算怎么应对?萧绎挥挥手:小场面,我已经让画师把西魏军营画下来了,看画就能破敌。气得旁边的将军直跺脚。

他的猜忌心也跟着皇位一起膨胀。王僧辩平定侯景有功,他怕人家功高盖主,天天找碴儿,又是夺兵权又是派眼线。陈霸先在京口发展势力,他居然说:陈霸先嘛,一个蛮子,成不了气候。结果这俩人后来一个成了权臣,一个直接篡了梁朝江山。

更荒唐的是他对读书人的态度。有个叫刘之遴的学者,家里有本绝版的《汉书》,萧绎想要,人家不给,他居然找个借口把刘之遴流放了。《南史》记载:之遴有古本《汉书》,绎求之,不与,乃遣人害之。活脱脱一个我得不到就毁掉的霸道总裁,还是没脑子那种。

这时候西魏已经把爪子伸到了荆州边境,大将于谨带着五万铁骑虎视眈眈。大臣们天天上奏请他备战,萧绎却在宫里搞书法大赛,还得意洋洋地说:西魏蛮夷,懂什么兵法?我这里有《孙子兵法》的孤本,看一遍就能退敌。直到敌军兵临城下,他才慌了神,赶紧让太监去搬书——不是搬兵书,是搬他那些宝贝字画。

公元554年冬天,江陵城外喊杀震天。于谨的大军把城池围得水泄不通,萧绎这时候才想起披甲上阵,可他手里拿着的不是 sword,而是一本《左传》,嘴里还念叨着兵者诡道也,搞得将士们都以为皇帝疯了。

守城的士兵饿得拿不动刀,萧绎却让人把宫里的好酒好菜搬到城楼上,一边喝酒一边作诗,题目叫《悲落叶》,其中两句是叶坠空阶净,烟凝古殿愁,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在参加诗会。有个老将军哭着求他:陛下,再不想办法,城就破了!他居然怼回去:慌什么?我夜观天象,西魏军队必败。

城破那天,萧绎做了件让后世读书人骂了一千多年的事。他看着满殿的藏书和字画,突然疯了似的大喊:我读了这么多书,还不是落到今天这个地步?留着它们何用!然后下令点火。十四万卷古籍,从先秦诸子到魏晋诗文,还有无数顾恺之、陆探微的真迹,就这么被一把火烧成了灰烬。《资治通鉴》里那句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字字都在滴血。

有大臣劝他:陛下,这些书是文化命脉啊!萧绎冷笑一声:文化?能当饭吃吗?能挡住敌军吗?他甚至还想跳火自焚,被人拦下来了。结果西魏士兵冲进来时,看到的不是皇帝殉国的壮烈,而是一个抱着烧焦书简发呆的文化人。

于谨见了他,第一句话就问:你为什么要焚书?萧绎还嘴硬: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于谨差点被气笑了:你亡国是因为杀兄弟、信奸臣,跟书有什么关系?这话算是说到了点子上——一个把治国当艺术创作的皇帝,从来没想过:书本教不了权谋,画笔挡不住铁骑。

萧绎最后被西魏废为湘东侯,没多久就被用土袋子活活闷死了。死的时候,他怀里还揣着半卷没烧完的《论语》,真是把文艺至死贯彻到了底。

后世说起萧绎,总绕不开那把焚书的火。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骂他:自江陵焚书之后,中华文化几成断代。但换个角度看,这哥们其实是个被皇位耽误的艺术大师——他写的《金楼子》是南朝重要的文学理论着作,他画的《职贡图》流传至今,连唐太宗都收藏过他的书法作品。

可问题是,他偏偏坐在了龙椅上。一个连兄弟阋墙都觉得是艺术冲突的人,怎么可能懂得安邦定国?他的悲剧不在于读书太多,而在于把书本当成了逃避现实的象牙塔,把猜忌当成了权谋,把杀戮当成了艺术。

就像那首诗里说的:翰墨堆中误国身。萧绎用一生证明了一个道理:搞艺术可以不问世事,但当皇帝不行。可惜他到死都没明白,烧掉十四万卷书容易,烧掉自己那颗精致的利己心,难。

如今江陵城的旧址上,还能捡到几片烧焦的书简残片。风一吹过,仿佛还能听见那个独眼皇帝的叹息——是叹自己命不好,还是叹那些没能读完的书?大概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参考《梁书》《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