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44章 晋明帝司马绍:黄须天子,短暂的“续命灯”

第44章 晋明帝司马绍:黄须天子,短暂的“续命灯”(2 / 2)

摸清王敦军营情况后,司马绍开始制定详细的平叛计划。他深知,王敦的叛军兵力强大,如果正面硬拼,自己未必能占到便宜,所以必须要用计。

司马绍先是派人散布王敦病重的消息,以此来动摇叛军的军心。同时,他又给王敦送去“九锡之礼”,表面上是对王敦的尊崇,实际上是在麻痹王敦,让他放松警惕。而在暗中,司马绍则积极调兵遣将,集结了一批精锐部队,准备随时向王敦发起进攻。

在这场平叛战争中,司马绍充分发挥了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智慧。他亲自指挥作战,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他对士兵们说:“我们是为了保卫国家、保卫百姓而战,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打败叛军!”士兵们听了,都热血沸腾,纷纷表示愿意为皇帝效命。

战斗打响后,司马绍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他那独特的黄发在战场上格外显眼,士兵们看到皇帝都如此英勇,更是士气大振。而王敦那边,由于军心已经被司马绍之前的计谋所动摇,再加上士兵们对这场叛乱本就心存疑虑,所以在晋军的猛烈攻击下,很快就陷入了混乱。

最终,王敦的叛军被打得大败,王敦也在军中病逝。这场威胁东晋政权的叛乱,在司马绍的精心策划和指挥下,仅用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被成功平定。

平定王敦之乱后,司马绍并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他深知,东晋的问题远不止一个王敦那么简单。为了重振皇权,改变东晋被门阀士族操控的局面,司马绍开始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

他首先从人事任免入手,规定“州郡长官不得任用本族子弟”,试图打破士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为寒门子弟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有一次,吏部尚书想提拔自己的侄子担任重要官职,司马绍直接驳回了他的请求,严肃地说:“要想得到重用,必须靠自己的真才实学和政绩,不能靠裙带关系。先让他从基层做起,做出成绩再说。”

司马绍还亲自到太学选拔人才,破格录用了几个出身寒门但才华出众的儒生。他对这些儒生说:“朕不拘一格用人才,就是希望你们能够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不要辜负朕的期望。”这些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士族的利益,但也为东晋朝廷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经济方面,司马绍深知江南百姓在经历了王敦之乱后,生活困苦,急需休养生息。于是,他下旨“免除扬州三年租税”,还派使者到各地慰问流民,关心他们的生活。他甚至亲自到田间查看收成,与老农一起锄地,体验百姓的辛劳。在他的努力下,东晋的经济逐渐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晋书》记载,他在位期间,“江东户口渐增,田野辟,仓库实”。

然而,司马绍最大的梦想还是北伐中原,收复故土。他常常对大臣们说:“先帝定都建康,只是权宜之计,朕一定要让长安、洛阳重回晋室版图。”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任命祖逖的部将戴渊为征西将军,还秘密联络北方的刘琨旧部,计划兵分两路北伐。

但命运似乎总是喜欢捉弄人,就在司马绍雄心勃勃地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他的身体却突然垮了下来。太宁三年(325年),司马绍病重,他深知自己时日无多,却还有太多的事情没有完成,心中满是遗憾。

临终前,司马绍把王导、庾亮、温峤等七位大臣召到床前,进行托孤。他把象征兵权的“白虎幡”交给庾亮,希望他能够辅佐太子,稳定朝政。同时,他又单独握住王导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公族望所归,善辅幼主。晋室的未来,就全靠你们了。”

司马绍还做了一件极具深意的事情,他命人将鲜卑民歌《敕勒川》与中原《诗经》合编成《南北雅韵》,作为太子启蒙读物。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下一代能够继承他的理念,促进胡汉融合,为东晋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最后,司马绍对自己的陵寝也做了特别的安排,他要求武平陵“不树不封”,墓道刻满胡汉杂居的浮雕,暗合他“胡汉一家”的政治理想。

太宁三年闰八月二十五日,司马绍病逝于东堂,年仅27岁。他的死,对东晋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太子司马衍当时只有5岁,根本无法掌控朝政,大权再次落入王导、庾亮等士族手中,东晋又重新回到了门阀政治的轨道,司马绍未竟的北伐大业也随之搁置。

王导站在司马绍的灵前,不禁叹息道:“黄须儿若在,晋室或许还有希望。”这句叹息,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也让后人对司马绍的早逝感到无比惋惜。

参考《晋书》《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