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15章 汉元帝刘奭:儒学的忠实“粉丝”,亲手将西汉拖入深渊

第15章 汉元帝刘奭:儒学的忠实“粉丝”,亲手将西汉拖入深渊(2 / 2)

汉元帝虽然也察觉到了权力结构的异化,但他却始终犹豫不决,既不忍心对石显下手,也无法有效遏制外戚势力的膨胀。他的优柔寡断,使得朝廷内部的斗争愈发激烈,政治环境愈发黑暗,整个国家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汉元帝在位的16年间,可谓是天灾不断。据《汉书·元帝纪》记载,这期间发生了较大的水旱灾害9次,地震4次,蝗灾3次。这些自然灾害,对以农业为主的西汉社会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面对灾荒,汉元帝也采取了一些救济措施,比如将皇家苑囿的土地分给贫民耕种,免除受灾地区的租税,由官府向灾民提供无息贷款,甚至命令宫廷减少用度以节省开支。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危机,但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更糟糕的是,汉元帝在儒生“与民争利”的谏言下,于初元五年(前44年)废除了常平仓制度。常平仓制度是由桑弘羊创立、宣帝完善的一项粮食储备制度,其作用是在谷贱时增价收购粮食储存,在谷贵时减价出售粮食,以此来平抑粮价,遏制投机行为。常平仓制度的废除,使得粮食市场失去了有效的调控,灾年时粮价暴涨,豪强们趁机囤积居奇,兼并土地,大量农民被迫流离失所,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到了汉元帝后期,“关东流民二百万口,无名数者四十万”的记载,深刻揭示了理想主义政策背后的民生代价。曾经繁荣昌盛的西汉王朝,在天灾与人祸的双重打击下,已经是千疮百孔,摇摇欲坠。

在汉元帝统治时期,西汉在外交和军事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看似辉煌的成就。建昭三年(前36年),西域都护甘延寿与副校尉陈汤矫诏出兵,千里奔袭,斩杀了北匈奴郅支单于,留下了“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千古名句。这场战役,彻底摧毁了北匈奴的威胁,使西域地区更加稳固地纳入了汉朝的版图。

竟宁元年(前33年),宫女王昭君远嫁南匈奴呼韩邪单于,以和平的方式巩固了汉匈之间的关系,开创了汉匈和亲的新模式。这一事件,被后世传为佳话,也成为了汉元帝时期外交上的一大亮点。

然而,这些辉煌成就的背后,却隐藏着深深的隐忧。甘延寿和陈汤的“矫诏”之举,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也反映出了汉元帝中枢决策的迟缓与无能。如果不是他们当机立断,擅自出兵,这场战役的结果还犹未可知。而王昭君的和亲,虽然暂时安定了边疆,但也从侧面暴露了汉朝军事威慑力的下降,不得不依靠和亲来维持和平。

这些成果,就像是在一座即将倾塌的大厦上涂抹的一层华丽的油漆,看似光鲜亮丽,实则无法掩盖大厦内部已经腐朽不堪的事实。

公元前33年,年仅42岁的汉元帝病逝,结束了他充满争议的一生。对于他的评价,历史上也是众说纷纭。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毫不留情地指出:“元帝多材艺,善史书,然优柔寡断,权移宦官,汉业由是衰焉。”他认为汉元帝的优柔寡断和对宦官的宠信,是导致西汉衰落的主要原因。现代学者也大多认同这一观点,认为汉元帝打破了西汉长期以来“霸王道杂之”的治国传统,过于依赖儒家的“仁政”思想,缺乏实际的政治手腕和战略眼光,为外戚、宦官专权打开了方便之门。

但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汉元帝在面对天灾时积极采取救济措施,体现了他的民本思想;他大力推动儒学的制度化,对后世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他在外交和军事上的成就,也为边疆的稳定奠定了基础。西汉的衰落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的结果,不能完全归咎于汉元帝一人。

客观地说,汉元帝更像是一个被时代和理想主义所裹挟的悲剧人物。他有着美好的理想和抱负,想要以儒家的“仁政”思想来治理国家,实现天下大治,但他却忽视了现实政治的复杂性和残酷性。他的优柔寡断、他的理想主义,最终将西汉王朝推向了衰落的深渊。

汉元帝的故事,就像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材,它告诉我们,治国理政不能仅凭一腔热血和理想,还需要有清醒的头脑、果断的决策和务实的行动。否则,再美好的理想,也只能是镜花水月,最终化为泡影。

参考《汉书·元帝纪》《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