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吵了整整一个月,最后汉昭帝拍板:废除酒的专卖,放松铁和盐的管制。这招特别聪明——既没完全否定汉武帝的政策(给足了老祖宗面子),又缓解了民间的压力(给老百姓留了条活路)。
《昭帝纪》里记载,会后百姓安之。其实哪是百姓安了,是国家的经济终于喘过气了。这就像一个人长跑之后,总得慢下来歇歇,不然会猝死的。
汉武帝时期,赋税重得能压死人。汉昭帝一上台,就开始减税。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减漕三百万石(减少粮食征收);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令民得以律占租,流民还归者,假公田,贷种、食(允许流民租种官田,还借给种子和粮食)。
最关键的是,他多次免除徭役,让老百姓能安安稳稳种地。《昭帝纪》里动不动就毋令民出今年田租除今年马口钱(减免养马的税)。这些政策看着不起眼,却是实实在在的惠民措施。就像给干旱的土地浇了点水,虽然不能立刻长出庄稼,但至少能让根须活下来。
汉武帝一辈子跟匈奴死磕,虽然打出了大汉的威风,但也耗光了国力。汉昭帝时期,匈奴还想来挑事,霍光派兵揍了他们几次,但见好就收,没像汉武帝那样穷追猛打。
后来匈奴内部乱了,有人来投降,汉昭帝也大方接纳,给吃给喝给地盘。他还在西域加强了屯田,让边疆驻军自己种地,减少了内地的负担。这种以和为主,以打为辅的策略,比一味强硬要高明得多。
《昭帝纪》里说北边安宁,四夷宾服,虽然有点夸张,但确实没再发生大规模战争。老百姓不用再被拉去当兵送死,这比啥都强。
汉昭帝的成长速度,比春天的竹笋还快。刚即位时,他还需要霍光手把手教,但到了十四五岁,已经能独立处理政务了。
有一次,某地上报说发现了(祥瑞的一种),大臣们都劝汉昭帝大赦天下、庆祝一下。汉昭帝却说:祥瑞这东西,看看就行,别太当回事。老百姓过得好不好,才是真的。于是下令减免当年的赋税。这格局,比那些沉迷祥瑞的皇帝强多了。
他还特别重视吏治,经常派使者去地方考察,发现贪官就严惩。《昭帝纪》记载,元凤元年(公元前80年),武都氐人反,遣执金吾马适建、龙頟侯韩增、大鸿胪田广明将三辅、太常徒,皆免刑击之。这里说的是镇压叛乱,但后面加了句皆免刑击之——让罪犯去打仗,打赢了就免罪,既解决了兵源问题,又清理了监狱,一举两得。
更难得的是,汉昭帝不贪权,也不猜忌霍光。霍光权倾朝野,难免有人说他坏话,但汉昭帝从来不信。有一次,一个侍卫不小心把剑带到了殿前,按照律法要处死。霍光说:他不是故意的,算了吧。汉昭帝立刻同意。这种君臣互信,在历史上真是少见。
可惜的是,汉昭帝太短命了。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他突然病逝,年仅二十一岁。《昭帝纪》说他天年蚤终,意思是英年早逝。至于死因,史书没细说,有人猜测是病死,也有人怀疑是阴谋,但都没有证据。
汉昭帝在位只有十三年,比他爹汉武帝少多了。但他做的事,却影响了整个西汉的走向。
汉武帝就像个疯狂的赌徒,把家底都押了上去,赢了面子,却输了里子。汉昭帝则像个稳重的管家,一点一点把家重新打理好。他没打过大胜仗,没搞过惊天动地的改革,但他让老百姓过上了安稳日子,让动荡的帝国重新稳定下来。
《汉书》作者班固评价他:承孝武奢侈余敝师旅之后,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光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至始元、元凤之间,匈奴和亲,百姓充实。举贤良文学,问民所疾苦,议盐铁而罢榷酤,尊号曰,不亦宜乎!
这个谥号,意思是圣闻周达——聪明通达。这个评价,汉昭帝当之无愧。他可能不是最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但绝对是最适合那个时代的皇帝。
如果汉昭帝能多活几十年,西汉可能又是另一番景象。但历史没有如果。他像一颗流星,短暂却明亮,照亮了汉武帝晚年的黑暗,也为后来的宣帝中兴打下了基础。
有时候想想,当皇帝真不一定非要开疆拓土、建功立业。能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汉昭帝做到了,所以他值得被记住。
参考《汉书·昭帝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