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固执的掌舵人(2 / 2)

崔明远这才微微点头,脸色稍霁:带我去看看团队吧。

在研究院的小会议室里,十几位已经报到入职的研究员正襟危坐。这些人中,有从国内外知名高校挖来的年轻博士,有从企业研发部门重金聘请的资深工程师,还有几位是刚毕业就被星火优厚条件吸引来的顶尖院校硕士。

崔明远走进会议室,没有寒暄,直接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写下了一个复杂的化学方程式。

今天我们就从固态电解质的离子输运机理开始,他的声音在会议室里回荡,有人能告诉我,为什么传统的掺杂策略在氢离子导体中收效甚微?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几位年轻的研究员面面相觑,没想到第一次团队会议就这么硬核。

一位从镁国国家实验室回来的博士试探性地回答:是因为氢离子的半径和迁移机制与锂离子存在本质差异?

太笼统,崔明远面无表情,我要的是定量分析,是能指导材料设计的理论模型。

他转身在白板上画出一个复杂的相图:氢离子在固态基质中的传导,关键在于界面工程和晶格动力学的协同作用。我们接下来要突破的,不是简单的材料替换,而是要从第一性原理出发,重新设计氢离子的传输路径...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崔明远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固态氢电池面临的核心科学问题和技术挑战。他的讲解逻辑严密,数据翔实,展现出了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对前沿方向的精准把握。原本有些紧张的研究员们渐渐被他的讲解吸引,开始积极提问和讨论。

会议结束后,崔明远叫住了准备离开的众人:提醒一下,研究院不鼓励加班,但要求高效。每天早上的组会八点准时开始,我要看到每个人的实验日志和数据分析。另外,他顿了顿,所有发表论文和专利申请,必须经过我的审核。我不希望看到为了追求发表数量而牺牲研究深度的行为。

研究员们陆续离开后,陈薇等人走进会议室。

崔博士,感觉团队怎么样?陈薇问道。

基础不错,但需要规范。崔明远直言不讳,有三个人的研究方向需要调整,太追随热点,缺乏独创性。另外,实验员的培训要加强,我不允许任何不规范操作影响数据可靠性。

吴坤忍不住插话:崔博士,咱们是不是可以先集中精力做出个原型?林总那边等着要阶段性成果...

没有扎实的基础研究,哪来的可靠原型?崔明远立刻反驳,如果只是为了拼凑一个展示用的样品,我就不必来这里了。我要做的是开创性的工作,急功近利是大忌。

吴坤被噎得说不出话,脸色有些难看。

周伟赶紧打圆场:崔博士说得对,基础研究确实需要耐心。我们都会支持您的工作方式。

崔明远的神色这才缓和了些:感谢理解。科研不是工厂生产,不能简单用时间表来驱动。但我可以向各位保证,只要给予足够的支持和时间,我们一定能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

送走崔明远后,吴坤长舒一口气,抹了把额头:我的老天,这位崔博士可真是不好相处啊。这要求严的,比我管生产线还狠。

陈薇却露出满意的笑容:就是要这样的掌舵人。新材料研发需要的就是这种严谨甚至固执的精神。林总果然没看错人。

可是他那套按部就班的工作方式,会不会太慢了?吴坤不无担忧地说,咱们可是在林总那里立了军令状的。

欲速则不达,周伟若有所思,特别是在材料科学这种基础领域。崔博士虽然固执,但他的专业能力和敬业精神无可挑剔。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他创造最好的工作环境,让他能够心无旁骛地带领团队攻坚克难。

就在他们讨论的时候,崔明远已经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他放下公文包,从里面取出一叠厚厚的文献资料,在书桌前坐下。窗外,星火科技园区的其他建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而在这栋新落成的研究院里,一场关乎未来的科技攻坚战,才刚刚拉开序幕。

崔明远戴上眼镜,翻开笔记本,在上面工整地写下第一行字:固态氢电解质研究计划——星火研究院,第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