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数据之海与未来之锚(1 / 2)

“川江号子”的喧嚣与激情,如同退潮的海水,在翌日清晨阳光照进星火科技研发中心时,已然沉淀为记忆里一抹温暖而振奋的色彩。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深沉、更加严谨、甚至更加枯燥的日常。

庆祝是短暂的犒赏,而通往成功的道路,永远由无数个平凡甚至繁琐的日夜铺就。

实验室里,气氛与昨日的狂喜截然不同。空气中弥漫的不再是沸腾的欢呼,而是仪器风扇低沉的嗡鸣、键盘敲击的嗒嗒声、以及测试工程师们压低声音的激烈讨论。

“这里,Adc在高温85度环境下,信噪比下降了3.2个db,虽然还在规格书范围内,但裕量不足,量产风险很高。”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测试工程师指着屏幕上的波形图,眉头紧锁。

“看这里,这个状态机在连续注入异常指令流时,有万分之一的概率会进入死循环,必须通过看门狗复位才能恢复。”另一个女工程师指着逻辑分析仪上捕获到的一段异常时序,语气严肃。

“功耗数据汇总过来了。静态功耗完美达标,但动态功耗在180hz超频时,比仿真预期高了8%。散热方案需要重新评估压力。”

“Io口驱动能力测试,部分批次的上拉电阻确实偏小,导致带载能力临界。王工,这个问题必须要在‘燎原’的板级设计上规避掉,或者通知华勤在封装测试环节进行筛选。”

……

巨大的白板上,早已画满了表格。左边一列是“bug Id”,中间是“问题描述”和“复现条件”,右边则是“严重等级”、“可能根因”以及“解决方案建议(初步)”。

每确认一个问题点,就有一条记录被添加上去。白板上的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密,像一张不断扩大的星图,只不过这些“星星”代表着需要被攻克的技术障碍。

测试工程师们围着各种昂贵的仪器——示波器、频谱分析仪、逻辑分析仪、温箱——他们时而凝神屏息地观察屏幕上细微的波动,时而激烈地争论着某个异常现象的根源。

“肯定是电源纹波导致的!你看这个毛刺出现的时间和pIc的开关频率完全同步!” “我不认为!我更倾向于是时钟树上的抖动传递放大效应!应该重点检查pLL的环路滤波参数!” “你们两个说的可能都有贡献,但主因或许是地弹噪声?需要加测一下地平面噪声……”

争论声此起彼伏,充满了技术术语。这不是内耗,而是工程师文化中最宝贵的部分——对技术真相的极致追求和对潜在风险的零容忍。每一次争论,都意味着一个问题正被从各个角度反复审视,避免将来在产品上埋下隐患。

林烨端着一杯浓茶,静静地站在实验室的角落,听着这些争论,看着白板上不断增加的记录。他的脸上没有了昨晚庆功时的放松,重新恢复了那种沉浸式的专注。

他没有直接参与争论,但他的大脑在飞速运转。听着下属们的分析,结合自己【超维记忆库】中的海量知识,他往往能更快地抓住问题的本质。

偶尔,当争论陷入僵局时,他会走过去,轻声点一句: “小张,你重点测一下Vdd_RE在负载瞬变时的响应波形。” “老王,把你刚才说的时钟抖动分析数据拉出来和电源噪声做一下相关性对比。” 往往就是一语中的,为陷入迷雾的团队指明下一个测试方向。

这就是他现在的日常。作为领袖,他不再需要事必躬亲地去焊接每一个电路,编写每一行代码,但他必须是最了解这艘船整体状况的船长,能在迷雾中看清航道,能在众人争论时做出最接近正确的判断。

一整个上午,他几乎都泡在实验室里,和测试团队一起,逐条分析那些枯燥却至关重要的数据。

中午吃饭时间,大家也只是轮流去食堂快速扒拉几口饭,又立刻回到岗位上。林烨让行政部定了丰盛的盒饭直接送到实验室门口。

他拿起一份盒饭,却没有在实验室吃,而是独自走回了自己的办公室。

办公室的陈设依旧简单,最显眼的就是那块占满整面墙的白板。上面画的不再是电路图,而是“星火科技”未来的产品与技术路线图。

“星曦·基础版”(基于现有通用芯片+优化算法) -> “星曦·pro”(搭载“玄武-1.0”,实现性能与功耗的飞跃) -> “脑环\/AR眼镜概念机”(探索下一代交互形态) -> “星火脑联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