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了空中恶魔的俯冲扫射和精准轰炸,守军的压力骤减。
外廓阵地大多建于险要的山岭之地,本就易守难攻,再加上张发魁听从陈轩建议,不惜工本构建的坚固防御体系,足以抵御日军大部分师团级配属的火炮轰击。
战斗因此进入了异常残酷且胶着的消耗战阶段。
更令人振奋的是,在紫金山、雨花台等主要防御方向上,敌我双方的战损比,国军首次实现了对日军的反超。
这并不奇怪。
驻守外廓阵地的部队,本就是国军中最精锐的德械师、教导总队以及部分调整师。
这些部队官兵素质较高,训练有素,即便其中补充了一定比例的新兵,但在残酷的战火洗礼和老兵的传帮带下,也在迅速蜕变为合格的战士。
当武器上的代差被陈轩源源不断输送来的日械、美械所弥补,当关键的后勤补给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当士兵们能够依托着坚固的工事进行防御作战时。
他们所能爆发出的战斗力,足以让此前不可一世的日军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
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言,在南京城下显得如此苍白可笑。
然而,巨大的杀伤也意味着惊人的消耗。
子弹、炮弹、手榴弹……每一天,每一场战斗,都在吞噬着海量的物资。
前段时间,为了尽可能多地疏散南京城内平民,张发魁几乎将所能调集的所有大小船只都投入了渡江运输,因此前线所需的庞大作战物资,超过八成依赖于陈轩一个人。
实际上,八年抗战时期,放眼整个中国战场,中国武器弹药的匮乏都是极其普遍的现象。
这场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殊死搏杀,并不仅限于淞沪和南京。
从华北平原到华东水网,从华中丘陵到华南山地,广袤的华夏大地上,处处燃烧着抗日的烽火。
正因如此,当初蒋委员长在仔细权衡并听取了张发魁那份近乎“天方夜谭”的南京固守计划后,才会最终接受。
战略层面的考量压倒了战术上的担忧——若能以南京一城之地,像一颗巨大的磁石,牢牢吸引并持续消耗日军最精锐的华中方面军主力,无疑将极大地缓解其他战场的压力。
为全国持久抗战的战略布局、工业内迁、军队整补赢得无可估量的宝贵时间。
事实上,这一战略的初步效果已经开始显现。
日军大本营不得不像挤牙膏一样,将原本计划投入华北、华南等方向的预备兵力和作战物资,源源不断地调往上海方向,填进对南京这个“硬骨头”的围攻之中。
华北等地的日军攻势,因后勤补给和兵力支援的相对减弱,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定的迟滞和削弱。
甚至,根据陈轩窃听到的情报显示,由于南京战事进展远不如预期顺利,且部队伤亡数字触目惊心,日本参谋本部和内阁,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意见分歧。
一部分激进狂妄的将领,主张继续甚至加大增兵力度,不惜一切代价,务求在1938年新年之前拿下中国首都,以期彻底粉碎中国的抵抗意志,逼迫国民政府投降。
而另一部分相对较为理性的官员,则担忧南京会变成一个持续吞噬帝国鲜血和财富的“血肉磨坊”,过早过度地消耗日本有限的战争潜力,从而影响其争霸世界的长远战略。
这种战略层面的分歧和动摇,正是陈轩和张发魁最希望看到的。
他们点燃的这把火,已经不仅仅在南京城下燃烧,更开始灼烤远在东京的日军决策中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