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更何况还提着礼物。
邻居们虽然对“王老栓”以往的品行颇有微词,但乱世之中,亲戚投奔是常事,看他如今“改过自新”的样子,又如此客气,便也都纷纷点头。
“放心吧老栓,谁还没个难处。”
“来了就好,都是乡里乡亲的,能帮衬就帮衬点。”
陈轩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他甚至还动用了一丝写轮眼的催眠能力,在与几位年纪较大、记性可能模糊的邻居“闲聊”时,植入记忆。
“我那几个侄子,前两年好像还来过一次上海,我记得……是不是还帮您家修过门框?”
在写轮眼微不可察的影响下,对方恍惚了一下,随即“恍然大悟”。
“对对对!瞧我这记性!是有这么回事,那个小伙子,手脚挺麻利的……”
如此一番操作,周卫民、李希等人尚未露面,其“合理”存在的背景便已在街坊邻里间悄然铺垫完成。
这些细节,在未来若遇到盘查,将是极好的佐证。
二十名队员,被陈轩分为四组,每组五人,分别安置在法租界、公共租界、日占区以及相对混乱的华界。
这样布局,既能分散目标,降低风险,又能最大限度地收集来自上海不同区域、不同层面的情报。
周卫民小组是一组,被陈轩安置在法租界“王老栓”那处狭小但位置尚可的住所。
他将一串钥匙交给周卫民。
“这里是暂时的落脚点,身份背景已经铺好。你们先熟悉环境,收集日常情报,重点是法租界巡捕房、各国领事馆的动态,以及流入租界的难民中有无特殊人物。没有我的命令,严禁擅自行动。”
“明白,长官!”
周卫民郑重接过钥匙。
随后,陈轩又指着站在一旁的“王老栓”。
“王老栓已经被我的人替代,有什么事情告诉他,他会联系我……另外,这是里面在上海的活动资金!”
说完后,递给周卫民一个箱子。
里面装满了法币、日币、美元、银元,还有小黄鱼。
看到箱子里的钱,周卫民等人都下意识的咽了口唾沫。
不愧是大少爷,就是有钱。
另一边,李希则被分到了公共租界的二组,但组长并不是他,而是一名叫李绍武的中尉,头脑灵活,懂得发电报,讲日语。
临行前,陈轩特意交代。
“李希,你的性子急,到了那边,一切听组长安排,收敛脾气,多看多听少说话。”
“少爷您就放心吧!”
李希拍着胸脯。
“俺晓得轻重,现在俺这条命是您的,也是打鬼子的,绝不会给您惹祸!”
三组分配在虹口,组长王凯,曾经在日本留学,精通日语和日本文化,组员也全都会一点日语。
四组华界,组长周斌,全都是一副老实巴交的样子,但最是狡猾,懂得不少黑话。
看着队员们各自融入指定的区域,陈轩心中稍定。
第一批班底,终于在敌营深处扎下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