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敌后幽灵(2 / 2)

在这个过程中,陈轩与周卫民他们的信任与默契也日益加深。

这支万里挑一的二十人小队,亲眼见证了陈轩不仅在个人武力上深不可测,在战术决策、情报获取和临阵指挥上也展现出超乎寻常的能力,甚至还有一手神奇的气功。

而陈轩也看到了这群铁血军人的忠诚、勇猛和坚韧。

他们分享着食物和水,在寒冷的冬夜里互相依偎取暖,在战斗中用生命掩护战友。

一种超越上下级的袍泽之情,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悄然诞生。

时间,悄然来到了12月13日。

这一天,在原本的历史上,是浸透了三十万同胞鲜血、烙印着中华民族无尽耻辱的一天——南京沦陷,随后便是持续六周、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超过六千吨黄金被掠夺,无数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瑰宝被劫往东瀛,许多到了二十一世纪,仍被冠以“日本国宝”之名,恬不知耻地陈列在日本的博物馆中,标注为“东洋文化结晶”,刻意回避掠夺历史。

刻有“南京”字样的城砖、庄严的麒麟浮雕石,甚至被运至日本宫崎县,用于建造那座象征其侵略野心的“八纮一宇”塔基座。

此等国仇家恨,每次在陈轩脑海中浮现,都让他胸中怒火翻腾,恨不得立刻化身六道斑,给日本来几百发天碍震星,将那个岛国从地图上彻底抹去。

但在这个时空,因为他的介入,历史的车轮已然偏转。

南京的外围防线虽经过激战最终被日军突破,但并未出现历史上那样崩溃性的溃败。

川军、桂军、粤军等各部将士,在张发魁的统一调度和源源不断的物资支援下,大部分得以有序地撤退至南京城内休整。

精锐的教导总队,第88师,第87师,第41师、第48师,第36师,以及其他支援部队,则驻守于外廓阵地,依托紫金山、雨花台、乌龙山、幕府山等地利和工事,迎头痛击冒进的日军,给予极大的杀伤。

还有相当一部分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潜入广大的沦陷区乡村、山区,与当地民众结合,进行灵活的游击战,不断袭扰日军的后方。

陈轩利用飞雷神之术的便利和系统背包的空间,早已在苏南、皖南的许多偏僻山区、废弃村落,秘密设置了数十个小型的隐蔽物资仓库。

里面存放着武器、弹药、药品、衣物和粮食,专门用于支援这些敌后游击武装。

他就像一只不知疲倦的工蚁,为抵抗之火输送着珍贵的薪柴。

而南京城,经过一个星期近乎疯狂的加固和改造,早已不是历史上那座防御松懈、指挥混乱的城市。

坚固的街垒、密布的火力点、错综复杂的地道网,使其变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巨型要塞。

更关键的是,利用夜间和日军空袭间隙,南京卫戍司令部组织军民,建造了无数的竹筏、木船,成功地将超过三十万市民分批运送过江,极大地减轻了城内的负担和潜在的人员伤亡。

张发魁也将再次收集的50吨黄金,和大量的珍奇古玩交给陈轩,并且自信满满的宣称。

“南京已成铜墙铁壁,粮弹充足,士气可用!坚守两月,绝非虚言!望你在敌后继续放手施为,你我前后呼应,必让倭寇付出十倍代价!”

与此同时,趁着陈轩率领教导特战队在后方搅乱日军后勤线的时候,张发魁更是将“添油战术”运用得愈发纯熟。

他轮番将新兵部队派上前线,在残酷但可控的战斗中接受淬炼。

短短数日,又锻炼出了近两万见过血、敢拼杀的老兵。

虽然总的伤亡数字依然触目惊心,但相比历史同期已是巨大改善,更重要的是,他们给日军造成了接近万人的伤亡。

双方的战损比和士兵的战斗力,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拉近。

一支在战火中迅速成长、愈战愈强的铁军,正在南京这座熔炉中逐渐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