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物资,若集中使用,足够武装一个齐装满员的日军甲种师团进行一次大规模战役级别的高强度作战。
陈轩结合原主记忆与后世知识,冷静地评估着这份清单的份量。
日军的甲种师团(常设师团)编制庞大,总兵力约2.5万至2.8万人,下辖两个步兵旅团(各两个联队)及骑、炮、工、辎重联队,装备轻重机枪约六百余挺、掷弹筒近四百具、75山野炮36门、105榴弹炮12门等。
现代战争的本质是后勤消耗。
枪械本身耐用,一场战役的装备战损率通常不高(若不计算遗失),真正的无底洞是弹药。
日军单兵战斗携行弹药量通常在120-150发之间,参与南京战役的日军华中方面军后期总兵力约20万人。
粗略计算,仅步枪手进行一次完整的弹药补充,就需要消耗数千万发子弹。
他盗取的这百万发子弹,看似庞大,实则仅能支撑一场师团级别的激烈战斗。
“难怪历史上日军在进攻南京时,各级部队也屡屡在战报中提及弹药紧张、补给困难,甚至出现就地‘征发’(抢劫)的情况。”
11月20日参谋总长闲院宫载仁亲王向第10军发出指令——“部队为求得补给,应尽量利用现地物资”。
在当时的环境下发出这样一道指令,无异于指使日军进行公开抢劫,
松井石根作为方面军最高指挥官,对日军接到命令后的所作所为给予默认。
“其结果大规模的掠夺行为自然漫延到整个部队”。
可以说,日军此时的行为,正是南京大屠杀过程中大规模抢劫的预演。
从那些仓库物资的临时堆放状态和打听来的零星情报可以推测,这些物资大多是短期中转,很快就会通过内河航运与沪宁铁路线输往前线。
日本本土和东北的兵工厂正在开足马力,试图填补战争巨兽永无止境的胃口。
“我昨夜在特高科顺手拿的那点电台和手枪,跟今晚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不值一提。”
想到之前那略显“小家子气”的行动,陈轩自嘲地笑了笑。
但沉重的现实随之压在心头:物资虽多,但相对于整个华东战局,仍是局部。
而日军的进攻已迫在眉睫。
自己只知道南京沦陷的大致时间是12月13日,却对具体的进攻轴线、各师团任务划分、战役发起日等关键战术情报一无所知,毕竟他不是历史专业的人。
“哎,前世怎么就没多读读这方面的战史着作呢!”
一股强烈的懊悔涌上陈轩心头。
若有详细情报,他行动的目标性和有效性将呈几何级数提升。
这样的话,必须冒险接近日本海军特别陆战队司令部或其它日军核心机关。
那里是日军在沪的指挥中枢和情报交换中心,或许能打听到一些关于进攻时间和军事部署的情报。
思绪如潮水般翻涌,极度的精神疲惫最终将陈轩拖入沉沉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