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星空斗士 > 第59章 人类的智慧风暴

第59章 人类的智慧风暴(2 / 2)

来自华夏的李锐刚从模拟舱里出来,额头上还挂着冷汗。他抹了把脸,看向不远处正在交流战术的欧美战士:“这新家伙是真带劲,刚才硬生生吸了三道能量束,反手就把那只虚拟怪物轰成了渣。”

旁边的俄罗斯战士咧嘴一笑,露出两排白牙:“等真正上了战场,咱们就用这些铁家伙,把那些外星杂碎的能量,全变成给机甲‘加油’的燃料!”

当第一批量产机甲通过传送通道抵达希望之城时,所有战士都停下了训练。看着那些沉默矗立的钢铁巨人,阳光下,它们肩甲上的吸能阵法纹路仿佛活了过来,流转着令人安心的光芒。陈默站在高处,望着这一幕,知道人类对抗外星威胁的底气,正随着这些机甲的诞生,一点点变得坚实起来。

作战指挥室的灯光一夜未熄,全息屏幕上反复播放着那艘运输舰的最后影像——钢铁外壳上密密麻麻的孔洞里,涌出无数指甲盖大小的灰色虫豸,它们尾部的倒刺穿透驾驶员的防护服,将带着荧光的虫卵注入体内。当救援小队赶到时,整舰人员已经失去意识,皮肤下涌动着扭曲的凸起,而那些虫豸正啃噬着机甲的能量线路,在金属缝隙里产卵。

潘红猛地按下暂停键,画面定格在虫豸钻入通风管道的瞬间。她摘下眼镜揉了揉发红的眼眶,声音带着压抑的颤抖:“传统的生物扫描仪只能识别大于0.5立方米的生命体,这些虫族幼体太小了,还能屏蔽自身的生物电信号。”她忽然在虚拟键盘上敲出一串代码,调出机甲外壳的三维模型,“我想在机甲表层布满纳米级生物传感器,就像给钢铁穿上一层‘皮肤’。”

模型上瞬间浮现出无数针尖大小的光点,“这些传感器能捕捉到0.01微米级的生物活动迹象——无论是虫豸爬行的震动,还是它们分泌的酸性粘液。”潘红的指尖划过驾驶舱的通风口,“再给所有管道加装分子过滤器,内置基因识别系统,只要检测到虫族的dNA片段,就会瞬间释放低温液氮,冻结虫卵的活性。”她忽然抬头看向陈默,“但需要你的能量阵法配合,传感器的持续运转太耗能源了。”

刘江正用激光笔在战舰装甲的剖面图上划动,闻言突然一拍桌子:“我想到了!给机甲和战舰装一层‘活性防御层’!”他调出一组微型机械臂的设计图,这些比蚂蚁还小的机械单元长着锯齿状的合金爪,“平时它们像鳞片一样附着在外壳上,一旦传感器发现虫豸,就会像食人鱼一样围上去,用高频震动锯碎目标。”

他又切换出另一个方案,画面里出现了密布的微型喷嘴:“再搭配潘工的基因识别系统,针对不同虫族喷射特制消融液——比如对付啃金属的,就用能溶解它们几丁质外壳的蛋白酶;对付寄生型的,用干扰神经信号的生物电脉冲。”刘江的目光落在战舰的能源核心区域,“最关键的是内部防御,我打算在舱室连接处装‘能量脉冲门’,人员进出时自动扫描全身,发现虫卵就用定向微波烤熟,不伤人体但能穿透防护服。”

陈默一直沉默地盯着虫族寄生的生理数据,这时忽然抬手在空中画出一个螺旋状的符文:“你们的方案都需要精准定位和能量支持,我来做个‘净化场’。”符文在空中炸开,化作无数流动的能量线条,“我把吸能阵法倒过来用,在机甲和战舰周围形成逆向能量场,这种能量频率会干扰虫族的细胞分裂,让它们无法繁殖,甚至会被自身的生物能反噬。”

他指向潘红设计的传感器:“当你的系统锁定目标,净化场就会在那片区域形成能量漩涡,把虫豸的生命力‘挤’出来,变成防御场的动力。”陈默的指尖点在战舰的指挥舱,“特别是精神寄生类的虫族,这个场能过滤它们释放的精神孢子,就像给整艘船罩上一层思想防护罩。”

三人的方案在全息屏幕上逐渐融合:潘红的纳米传感器织成无形的监测网,刘江的微型机械臂与消融系统组成第一道物理防线,而陈默的净化场则构成了无处不在的能量屏障。当第一台改进型机甲在测试场启动时,工作人员故意释放了一批捕获的虫族幼体——它们刚接触机甲外壳,就被传感器锁定,微型机械臂瞬间将其撕碎,残余的生物信号则被净化场吸收,化作机甲表面一闪而过的淡金色流光。

潘红看着监测屏上归零的威胁指数,终于露出一丝释然的笑:“下次再遇到这些东西,它们再也别想钻进我们的钢铁堡垒了。”刘江正调试着战舰防御系统的参数,闻言回头咧嘴一笑:“不止,咱们还要让这些虫子知道,敢靠近就把它们变成‘肥料’!”陈默望着窗外列队起飞的新机甲,那些钢铁身躯上流动的能量纹路,仿佛在诉说着人类用智慧筑起的、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沉默,把这些改进的阵法等,也传输进了魔神战甲的进化系统,魔神战甲同时也拥有了这些功能。

深空之中,那艘隐匿在小行星带阴影里的“观察者”文明监测舰,正将一束束幽蓝色的探测波投向地球。舰桥中央的全息沙盘上,代表人类机甲与战舰的光点正以一种令他们费解的轨迹移动——就在三个月前,这些钢铁造物还像脆弱的纸船,在虫族的能量洪流中摇摇欲坠,可现在,它们不仅能硬抗下“掠夺者”虫族的酸液喷射,甚至能将那些腐蚀性极强的能量转化为自身动力。

“数据异常。”负责战局分析的观测者发出电子合成音,它的生物光脑上,代表人类科技树的绿色线条正以近乎垂直的角度疯狂上扬。屏幕上回放着人类新机甲的作战画面:一只“刺尾虫”喷射的精神孢子刚接触机甲外壳,就被一层淡金色的能量场撕碎,那些蕴含着寄生指令的生物波,竟被转化成了机甲内部的能源指示灯闪烁的光芒。

观测者长老的复眼微微收缩,调出三个月前的记录——那时人类的防御系统还在依赖物理屏障,面对虫族的微型寄生体几乎毫无办法,有艘运输舰甚至因为一只指甲盖大小的“噬铁虫”钻进引擎,最终引发了连锁爆炸。可现在,人类战舰的外壳覆盖着一层会“呼吸”的纳米薄膜,任何试图附着的虫族生物,都会被瞬间弹出的高频震荡波震成粉末,连带着它们分泌的腐蚀性粘液,都会被一种奇特的阵法吸收、分解。

“八类的思维模式不符合逻辑。”年轻的观测者调出陈默三人的工作记录:潘红连续七十二小时不眠不休,将虫族的基因序列拆解成数百万个片段,只为让纳米传感器能精准识别每一种寄生体的生物电信号;刘江带着机械师团队,在战舰通风管道里塞满了能释放定向微波的“捕虫盒”,那些装置的设计灵感,竟然来自原始的“粘蝇纸”;而陈默,那个能操控能量流的人类,竟把一种古老的“修行法门”改造成了防御阵法,让虫族最引以为傲的精神控制,变成了给机甲“充电”的能量源。而且这些所获得的情报被陈默的屏蔽阵法干扰而变得断断续续难窥全貌,想通过隐形监视器获得人类技术已经变为不可能。

观测者长老试图用母星的文明发展模型推演人类的进步轨迹,可模拟结果一次次崩溃。在他们的认知里,文明的升级需要漫长的积累,就像母星用了三万年才掌握的能量转化技术,人类竟然在几个月内就完成了从“防御”到“吸收”再到“反制”的三级跳。更让他们无法理解的是,那些原本互相猜忌的人类国家,此刻竟能共享最核心的技术,来自东方的阵法图纸、西方的机械设计、非洲的矿物提炼工艺……这些本该在战争中被视为机密的东西,正通过一个叫“地球联盟”的组织高速流通。

“他们在‘疼痛’中进化。”观测者长老的生物光脑发出一阵紊乱的电流声。它看到人类的战士在模拟舱里一遍遍承受虫族的攻击,只为记录下最精准的痛苦反馈;看到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对着战友的牺牲报告流泪,转身就把悲痛变成了改进方案里的一行行代码;甚至看到那些刚失去家园的平民,自发组织起来研究虫族的习性,给军方提供了数万个有效的观测数据。

这种在绝境中迸发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是观测者文明从未见过的。他们的母星从未经历过如此残酷的生存危机,科技进步如同精密的齿轮缓缓转动,而人类,却像被烈火灼烧的凤凰,每一次伤痛都化作了重生的火焰。

当全息沙盘上,人类的新型战舰首次主动驶出大气层,将一艘虫族的前哨舰的能量核心“吸干”时,观测者长老的复眼终于闪过一丝名为“恐惧”的情绪。它意识到,他们面对的或许不是一个即将被征服的文明,而是一群在逆境中学会了“吞噬风暴”的猎手。

“重新评估目标等级。”长老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这个种族的潜力……不在我们的认知范围内。”

深空的寂静里,只有人类战舰引擎的轰鸣在回荡,那声音里,藏着观测者们永远也读不懂的、名为“韧性”的密码。

天空之城的中央数据库里,陈默正将一份加密数据包拖进全球科研共享平台。屏幕上跳动的进度条旁,密密麻麻排列着文件夹名称:“刺尾虫族酸液腺样本分析”“镰刀舰能量核心残骸图谱”“精神寄生体神经信号特征”……这些都是近半年来太空战斗中收集的“战利品”,每一份数据背后,都沾着人类战士的血与汗。

“权限设置好了,”潘红将各国科研机构的数字密钥导入系统,“基础样本数据对所有实验室开放,涉及能量转化的核心参数,只对联盟认证的37家重点实验室解锁。”她指着其中一份闪烁红光的文件,“这个‘虚空蠕虫’的细胞样本有强腐蚀性,我加了三层安全协议,下载前必须提交防护方案备案。”

刘江扛着一个半人高的合金箱走进来,箱壁上的冷却管还在冒着白气。他掀开箱盖,里面固定着一块泛着幽紫色光泽的金属碎片,表面布满蜂窝状的孔洞。“这是昨天打下的‘母舰残骸’碎片,能吸收90%的雷达波,”他用特制镊子夹起碎片,对着灯光晃了晃,“我已经做了初步的材质分析,把分子结构模型发下去了,看看那些材料学疯子能不能搞出反隐形涂层。”

陈默的指尖在虚拟键盘上轻轻一点,全球科研共享平台的后台瞬间涌入数百万次访问请求。华夏的生物实验室里,科学家们正围着全息投影的“刺尾虫族”三维模型,研究它尾刺里的能量压缩机制;德国的材料研究所里,研究员们盯着“镰刀舰”的装甲分解图,试图破解那种能自我修复的合金配方;甚至连南极洲的极地观测站,都有物理学家下载了“虚空风暴”的能量数据,试图用它来改进地球的天气预报系统。

三天后,第一批研究反馈传了回来。巴西雨林的基因实验室发现,“精神寄生体”的神经毒素虽然致命,但其中一种活性成分能精准定位癌细胞,他们据此设计出了新型靶向药物;俄罗斯的军工团队从外星舰船的残骸里提取出一种超导体,将机甲的能量传导效率提升了23%;最让人惊喜的是印度的天体物理学家,他们通过分析外星母舰的跃迁轨迹,推导出了三条新的星际航道,为人类舰队开辟了安全的迂回路线。

陈默坐在观测台旁,看着屏幕上不断刷新的研究成果,忽然想起第一次在苗王空间见到外星舰船时的震撼。那时的人类,还在为未知的威胁感到恐惧,而现在,他们正像拆解拼图一样,将外星文明的技术碎片重新组合,变成属于地球的力量。

“刘江,把最新的‘噬能阵法’改进方案也发下去,”他忽然开口,眼底闪过一丝笑意,“让那些科学家看看,咱们从敌人那里学来的东西,能玩出多少新花样。”

潘红笑着调出传输界面:“已经准备好了,标题就叫‘来自太空的礼物——请签收’。”

当数据包再次发出时,全球各地的实验室里,又响起了此起彼伏的惊叹声。那些曾经象征着威胁的外星样本,此刻正化作一块块基石,支撑着人类文明向更广阔的宇宙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