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雪过后,城市进入了冬日的宁静。社区花园被一层洁白的雪毯覆盖,植物们进入休眠,只有常绿的冬青和松树还点缀着零星的颜色。黄小磊的日常工作从户外的浇水除草,转为室内的规划和学习。
老赵给了他一本厚厚的园艺百科全书:“冬天是园丁读书的季节。知识就像种子,现在埋下,春天就会发芽。”
黄小磊开始了系统性的学习,从土壤结构到植物生理,从有机肥料到病虫害防治。他发现自己特别喜欢研究植物根系,那些隐藏在土壤之下的网络令他着迷——看似寂静无声,实则繁忙活跃,是整个植物系统的基础和支持。
“根系决定了植物的健康,”他在笔记本上写道,“就像我们的过去,深埋却始终影响现在的生长。”
李医生在每周的会谈中注意到了这个比喻:“很有意思的联想。你觉得你的‘根系’现在状态如何?”
黄小磊思考了一会儿:“还在修复中。有些部分受损严重,但已经开始长出新根。”
十二月中旬,社区花园委员会计划举办一个冬至庆典。秦老师提议在温室里举行小型聚会,邀请社区居民一起制作天然装饰品和种子球——用粘土、堆肥和种子混合成的小球,来年春天可以随意抛撒,让野花随处生长。
黄小磊主动承担了准备材料的任务,这样可以避免直接参与人群密集的活动。他在老赵的温室里独自工作,混合不同比例的粘土和堆肥,分装各类野花种子,制成上百个小小的种子球。
庆典当天,温室里装饰着冬青和松枝,二十多位居民齐聚一堂,其中包括几个带着孩子的家庭。黄小磊原本计划只在后台帮忙,但看到大家对他制作的种子球如此感兴趣,他慢慢从角落走了出来。
一个小男孩拿着种子球问:“这个真的能长出花来吗?”
黄小磊点头:“只要给它土壤、阳光和水。”
“就像人一样,”秦老师微笑着说,“都需要合适的条件才能绽放。”
那一刻,黄小磊忽然理解了康复的真谛——不是消除所有创伤痕迹,而是创造让自己绽放的条件。
冬至过后,猴面包树苗进入了缓慢生长期。黄小磊查阅资料后发现,这种树在幼苗期需要特别照料,才能发展出存储水分的能力。他小心翼翼地调节温室温度,监控湿度,就像呵护一个珍贵的承诺。
与此同时,非洲那边的向日葵已经全部收获。阿米娜发来了最新消息:孩子们不仅收获了花盘,还学会了榨取葵花籽油,剩余的部分用作堆肥。社区花园项目正在扩展,现在包括了一片菜园和一个小型苗圃。
“你们的种子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变化,”阿米娜在邮件中写道,“不仅是食物和美景,更重要的是给了孩子们一种能动性——他们能够创造美好,而不仅仅是承受苦难。”
黄小磊反复阅读这封邮件,某种决心在他心中逐渐成形。
一月份寒潮来袭时,温室需要额外加热保护植物。黄小磊主动提出值班看守加热设备,每晚检查温度。这些寒冷的夜晚,他独自坐在温室里,只有植物和书本作伴,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平静。
一夜,他突然想起园区生活的某个细节:看守们曾经炫耀过他们的“安全屋”,据说即使园区被突袭,那里也能提供临时庇护。这个记忆片段之前一直被深埋,此刻突然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