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爷子又说,“可惜你下午就走了,不然我带你吃烤鸭去,你师母最爱吃烤鸭了。”
林晓晴笑着说,“等下次来的时候,我请您和师母吃。”
“那感情好,你师母肯定特别高兴。”
“你喝口这个,豆汁儿,别的地方根本喝不到。”
林晓晴看着一碗黄绿色的东西,以为跟豆浆差不多,谁知一口下去,她差点吐出来。
一股酸馊味。
周才良被她皱巴的表情逗笑了,“别吐,咽下去的时候有回甜和香味,仔细品尝。”
林晓晴闭眼咽了下去,并没有尝到所谓的甜香味。
“不行,我实在喝不来。”
跟馊水一样。
分别的时候,林晓晴把买的东西给他,“拜师礼,您回去再看。”
周才良看包装盒上都是本地的特产,调侃道,“买地道特产,送本地人,亏你想得出来。”
“先意思一下,下回给您带西北的特产。”
周才良乐呵呵的收了,叮嘱她研究上遇到疑问,给他写信。
周才良回到家,就把东西交给了自己妻子,说是刚收的小徒弟,送的拜师礼。
人进里屋衣服还没换好,就被爱人叫到了客厅。
“老头子,你快来看。”
两个大盒子里面根本没有京市特产,而是冬虫夏草、藏红花和人参等一堆珍贵药材。
年份和质量都是上乘。
里面还有张纸条,“意外吧,给您老两口补身子,使劲吃。”
周才良乐了,“这孩子。收起来一半留着自家吃,剩下的一半,我回头分一分,给那些身体不太好的糟老头子们送过去。”
顺便炫耀一下自己收了个好学生。
跟林晓晴一起回去的有两个研究员,两卡车的实验器材,以及一大笔的经费。
由京市的专人护送。
跟着林晓晴来驻地的研究员是自愿报名的,他们是周老实验室的研究员,政审和人品过硬,签了保密协议,都知道一点林晓晴的秘密。
男的叫韩文康,女的叫陈媛,两人都是二十多岁,正是斗志昂扬,心怀理想的时候。
不嫌弃西北的艰苦,愿意来西北工作。
林晓晴很感谢他们不远千里,从首都到边疆,尽自己所能,为他们申请了额外补贴。
年轻人不能光凭一股子信念燃烧自己,理想主义的人更需要现实的支持。
津贴就是最切实的支持。
因为林晓晴的体贴照顾,两人对新实验基地的建设充满希望。
一路上都在问驻地的情况。
林晓晴也将驻地的现状给两人讲了一遍。
除此之外,还打了预防针,让他们别对驻地期待那么高。
“林姐,你放心,我家就是普通家庭,我小时候还住过几年的大杂院呢,早上用水都要抢水龙头,不会嫌弃的。”韩文康说。
陈媛也点头,“林姐,你不用担心,我们跟着过来,是做好了吃苦准备的。”
林晓晴想说,就算是首都的普通家庭,跟西北戈壁滩比,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只是,两人正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她说再多估计也听不进去,只能让他们亲身体会了。
希望不会被吓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