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下一刻,宗渝猛地从回溯中抽离意识,此时他的额头已布满冷汗,胸口还在剧烈起伏,仿佛亲身经历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宫廷惨剧和珍妃最后的绝望守护。
“宗渝哥!你没事吧...?”
李晓和胖子紧张地围了上来。
宗渝摆摆手,眼神锐利如电看向那把残破的琵琶琴:
“快!检查这琵琶颈的断裂面!里面有东西!”
而后在特遗局技术人员的精细操作下,琵琶颈末端被小心剖开。果然,一个用早已腐朽的油绸包裹的、极小的扁平油纸包被取了出来!
油纸包内,是两张脆弱发黄、却保存相对完好的纸张,正是雷思起绘制的“惠陵地宫疑冢图”,
他清晰标注了通往地下前朝祭坛(蚀月遗迹)的隐秘入口和内部结构草图,并特别标注了发现青铜残片神树部件的位置。
第二个是珍妃后来藏入的符号拓印,正是那黑色薄片也是青铜残片上的完整阴刻纹路!
这纹路,竟然与龟甲符号有同源之感,但更加复杂、古老,充满一种阴冷的禁锢意味。
此时宗渝脑海传来了系统的提示音:
叮:【发现关键关联信息!符号与“蚀月之影”能量禁锢\/召唤仪式高度相关!疑似为更古老的“蚀月”符文变体!】
宗渝此刻也初步梳理出了后来这个器物的来源和经过。
这把琵琶流落民间后,几经辗转。清末民初时期,一个参与过盗掘清东陵,很可能也包括珍妃墓所在妃园寝的军阀军官,
得到了这把残破但木料名贵的琵琶。他和其手下应该是不识货,只当是普通古董,在后来参与一次对龙门山古墓实为商周祭祀坑的盗掘活动时,
将此物随身携带或作为工具。后在盗墓团伙内讧或遭遇某种意外,如触动祭坛残余能量引发塌方时,琵琶被遗落或掩埋在坑中。
黑色薄片也是青铜残片的真相正是龙门山神树基座散落的第三块“节点钥”碎片!
它被清人发现于惠陵下的蚀月遗迹,可能是另一处小型节点或分支,因其材质特殊、纹路诡秘,被雷思起当作珍品镶嵌于琵琶上。
其蕴含的微弱同源能量,正是吸引宗渝注意的关键!
而这幅惠陵疑冢图的价值可就太大了,它直接指向一处未被发现的、与“蚀月之影”相关的清代遗迹惠陵下,那里可能还存有其他神树部件或关键信息。
这也印证了“蚀月之影”的遗迹并非孤例,而是多点分布,且被后世清代偶然发现并试图掩盖。
而珍妃藏入的拓印符号,为后续解析龟甲和石板的符号体系也提供了更古老、更核心的参照,可能揭示出控制或对抗蚀月能量的关键!
“血泪琵琶弦”的故事震撼了所有人。一段清宫秘辛,两代人的守护,正是雷思起的忠诚珍妃的坚持,最终通过一件跨越时空的器物,将线索传递到了宗渝手中。
这也让宗渝成功获取了第三块“节点钥”碎片也就是那黑色薄片,虽然能量微弱,但本质同源。
而惠陵疑冢图又给他指向了新的蚀月遗迹探索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