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女配?不,绿萍才是女主 > 第268章 担当:汪氏集团的就业突围方案

第268章 担当:汪氏集团的就业突围方案(1 / 2)

初夏的清晨,汪氏集团总部大楼前的广场上,几名穿着毕业服的大学生正举着 “求职” 牌子徘徊,他们青涩的脸上满是焦虑,时不时抬头望向这座象征着行业标杆的建筑,眼神里藏着期待与不安。我坐在车里,看着这一幕,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公文包上的金属扣 —— 这已经是本周第三次在公司附近看到求职的毕业生了。

刚走进办公室,林薇就拿着一份文件匆匆进来,脸色凝重:“汪董事长,这是人力资源部刚整理的一季度就业市场报告,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千万,但企业招聘需求同比下降了 12%,很多学生投了上百份简历都没收到回复,甚至有 985 高校的毕业生为了一份基层岗位挤破头。”

我接过报告,翻到数据图表页,眉头微微蹙起:“制造业、传统服务业的岗位缩减是主要原因,而新能源、人工智能这些新兴领域又面临‘招不到合适的人’的困境,这供需错配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了。”

话音刚落,办公室的专线电话突然响起 —— 这是只有政府高层联系时才会使用的号码。我按下接听键,电话那头传来国务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李主任沉稳的声音:“汪绿萍同志,方便现在来一趟京市办公厅吗?有件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急事,想和你当面聊聊。”

我握着听筒的手指微微一紧,随即语气坚定地回应:“李主任,我现在立刻出发,预计两小时后到达。” 挂了电话,我迅速拿起椅背上的外套,对守在门外的林薇叮嘱:“把我上周让战略部整理的‘新能源产业人才需求报告’和‘高校专业匹配数据表’带上,另外通知司机备车,走应急通道。”

车子平稳地行驶在长安街上,我翻看着手中的数据表,眉头越锁越紧。最新统计显示,今年华国高校毕业生规模突破千万,创历史新高,而传统制造业岗位缩减、新兴行业人才缺口与毕业生技能不匹配的矛盾愈发突出 —— 就像新能源部门上个月招聘时,收到的 200 份简历里,能熟练掌握光伏电站运维技术的不足 10 人,多数毕业生只懂理论却缺乏实操能力。

两个小时后,我走进京市办公厅的会议室,李主任已等候在门口,握着我的手语气凝重:“汪绿萍同志,辛苦你跑一趟。坐,我们边看数据边说。” 会议室的大屏幕上正滚动播放着各地就业市场的实时情况:北方某理工大学门口,数百名机械专业毕业生围着几家招聘企业投递简历,岗位却只有不到 30 个;南方某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上,电子商务、工商管理等专业的简历堆积如山,而芯片制造、工业软件相关岗位却无人问津。

“你看,这就是现在的困境。” 李主任指着屏幕,声音里带着焦虑,“高层这半个月开了三次专题会。汪氏作为民营企业的龙头,在新能源、智慧制造这些新兴领域布局早、产业链全,我们希望你能带头拿出方案,为其他企业做个示范。”

我放下手中的数据表,目光落在屏幕上的岗位供需对比图上,语气沉稳却掷地有声:“李主任,您放心,汪氏有责任也有能力扛起这份担子。但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能只靠企业‘硬招’,得从‘供需两端’同时发力 —— 一方面要让毕业生‘能就业’,另一方面要让企业‘招到对的人’。”

李主任眼中闪过一丝赞许,身体微微前倾:“汪绿萍同志,你具体说说,怎么从供需两端发力?”

“首先看需求端。” 我拿出笔,在草稿纸上快速勾勒出框架,“汪氏旗下新能源、智慧园区、工业互联网三大板块,今年原本计划招聘 1200 人,现在我决定把招聘规模扩大到 2000 人,其中 80% 的岗位面向应届毕业生。但这些岗位不能是‘凑数岗’,要结合集团未来三年的战略规划 —— 比如新能源板块正在推进的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需要大量懂技术、能驻场的运维人员;智慧园区板块要打造‘数字孪生’系统,急需计算机、物联网专业的技术人才。我们会把岗位需求拆解成‘基础技能 + 专业方向’,让毕业生清楚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做什么。”

“那供给端呢?” 李主任追问,“现在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不是没有岗位,而是技能跟不上。”

“您说到了关键。” 我点点头,继续分析,“所以供给端要做‘校企协同培养’。我计划联合华国科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 10 所高校,成立‘汪氏产业学院’,把企业的岗位需求转化为高校的课程内容 —— 比如我们会派工程师去高校讲授‘光伏电站实操技术’,让学生在毕业前就能掌握设备调试、故障排查等技能;同时开放集团的实验室和项目现场,让学生参与真实项目研发,毕业就能直接上岗,避免‘毕业即失业’的尴尬。”

李主任拿起我画的框架图,仔细看着,语气里多了几分认可:“这个‘产业学院’的想法好,既解决了企业的人才储备问题,又帮高校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一举两得。但还有个问题 —— 有些毕业生专业不对口,或者想转行到新兴领域,这部分人怎么安置?”

“这就需要‘岗位孵化计划’。” 我补充道,“我们会拿出 200 个‘轮岗实训岗’,面向专业不对口的毕业生开放。比如学市场营销的毕业生,可以先在新能源部门轮岗,了解产品技术后,再转到市场推广岗位;学汉语言文学的,可以参与智慧园区的文案策划、品牌建设工作。实训期间,我们会安排导师一对一指导,考核通过后直接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另外,针对想创业的毕业生,汪氏创投会设立 1 亿元‘青年创业基金’,重点支持与新能源、智慧制造相关的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技术和场地支持。”

李主任听完,忍不住拍手称赞:“汪绿萍同志,你这个方案考虑得太周全了!既有短期的岗位扩招,又有长期的校企协同,还有针对特殊群体的孵化计划,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按需定岗’。高层之所以找你,就是因为汪氏不仅有实力,更有担当 —— 前几年疫情时,你们带头不裁员、不降薪,还主动吸纳失业人员,这次又能快速拿出这么系统的方案,果然没让我们失望。”

我站起身,语气诚恳地说:“李主任,这是汪氏应该做的。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离不开社会的滋养,现在国家有需要,我们当然要挺身而出。其实这些方案,我们战略部早就开始调研了,只是还没来得及完善,这次正好借着国家的号召,加快推进落地。预计下周,我们就会和高校、人社部门对接,月底前完成岗位发布和报名工作,争取让毕业生在毕业前就能拿到录用通知。”

“好!好!” 李主任欣慰地说,“高层会全力支持你们的工作,人社部门会帮你们对接高校资源,税务部门也会落实相关的就业补贴政策。另外,我们还会把汪氏的方案整理成范本,下发给全国的重点企业,推动更多企业参与进来,形成‘全社会共同解决就业问题’的合力。”

我不经意看到李主任的办公室一个角落的一张办公桌上,桌上摊着几份厚厚的文件,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各省市的就业数据。李主任指着其中一份文件,语气沉重:“汪绿萍同志,你看,这是上个月的统计数据,全国青年失业率已经突破 20%,仅北京、上海两地,就有超过十万名毕业生还没找到工作。中央这阵子开了好几次会,讨论怎么破解这个困局,思来想去,还是得靠你们这些有实力、有担当的龙头企业带头,为就业市场注入活力。”

我拿起文件,逐行仔细看着,指尖在 “专业对口率不足 30%”“企业培训成本增加 50%” 等关键数据上划过,沉吟片刻后开口:“李主任,您说的问题我深有体会。前阵子新能源部门招研发助理,收到了两百多份简历,其中 80% 的学生专业对口,但真正能独立完成基础实验操作的,不足 10%。不是学生不努力,是高校的课程设置和企业的实际需求脱节了 —— 我们需要的是懂光伏储能技术的应用型人才,而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学的还是十年前的理论知识,上岗前至少要培训三个月才能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