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女配?不,绿萍才是女主 > 第264章 汪绿萍:以共赢格局破对手诘难

第264章 汪绿萍:以共赢格局破对手诘难(2 / 2)

林振邦握住我的手,用力点了点头:“好!我回去之后马上组织会议,尽快给你答复。”

送走林振邦一行人,办公室的门缓缓合上,空气中还残留着刚才激烈讨论的余温。我重新坐回宽大的红木办公桌前,指尖轻轻拂过合作备忘录上 “泡菜国现代汽车集团” 的落款,目光落在窗外 —— 楼下的车水马龙里,林振邦的黑色轿车正缓缓汇入车流,车身上现代汽车集团旗下高端品牌捷尼赛思的标志一闪而过,想必此刻他正迫不及待地要和团队商议合作事宜。办公桌上,刚从现代汽车集团总部寄来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样品盒还未拆封,透明的包装盒里,蓝色的电池正极材料泛着细腻的光泽,那是我们此次合作的核心产品。

“汪董,刚才林总的态度转变也太快了,我还以为要争执更久呢。” 助理小陈端着刚泡好的龙井走进来,将茶杯轻轻放在样品盒旁,语气里满是感慨,“您最后那番关于汽车产业链协同的话,说得真是太有道理了,连林总身边最固执的助理都在点头 —— 刚才他盯着您桌上那套现代汽车的零部件样品,眼睛都直了。”

我拿起笔,在备忘录上补充了 “与林氏对接汽车冲压设备采购标准” 的备注,笔尖划过 “新能源汽车电池材料供应” 的条目时,特意停顿了片刻。抬头看向小陈,嘴角扬起一抹浅笑:“不是我说得有道理,是现实摆在眼前。林振邦是个聪明人,只是之前被‘同行是冤家’的旧思维困住了。他心里比谁都清楚,林氏的汽车冲压设备在国内虽有口碑,可现代汽车集团的全球工厂一直用的是德国和日本的设备,林氏想挤进去,缺的就是一个靠谱的‘跳板’—— 而我们和现代汽车的合作,恰好就是这个跳板。你看这电池正极材料,现代汽车下一代纯电车型全要靠它,林氏要是能拿下配套设备订单,等于拿到了进入国际汽车供应链的门票。”

小陈在我对面的椅子上坐下,翻开笔记本,指尖在 “林氏汽车设备出口数据” 那一页停顿:“可您就不担心吗?林氏之前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的设备竞标中,三次针对我们联合投标的企业压价,万一这次合作他们耍手段,比如故意拖延设备交付,影响我们给现代汽车的材料供应……”

“担心是正常的,但不能因噎废食。” 我打断他的话,将身后的白板拉过来,上面贴着一张巨大的 “华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图谱”,红色线条标注着 “电池材料 - 核心零部件 - 整车制造” 的链路。我拿起记号笔,沿着 “电池材料” 节点画了个圈,又指向 “冲压设备” 节点:“你看,华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就像这张图,缺了任何一个环节都转不起来。汪氏做电池正极材料,林氏做冲压设备,我们俩家就像电池和电机,单独存在都发挥不了最大价值,配合在一起才能让整车跑起来。现代汽车集团明年要在华国扩建三座新能源汽车工厂,需要的不仅是我们的材料,更需要本土化的设备供应商来降低成本。林振邦就算再想跟我们竞争,也不会拿企业的未来赌 —— 他很清楚,错过这次机会,林氏的冲压设备只会在国内中低端市场打转,等现代汽车的国际供应商在华建厂,林氏连喝汤的机会都没有。”

小陈若有所思地颔首,笔尖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那您接下来打算怎么做?是等林氏那边先出设备适配方案,还是我们主动对接?毕竟现代汽车给的材料样品确认周期只有一个月,设备要是跟不上,我们的材料就算通过测试也没法量产。”

“当然是主动出击。” 我拿起笔,在备忘录上圈出 “三天内提交设备与材料适配合作框架” 的字样,眼神坚定,“明天你联系林氏的技术总监,把我们给现代汽车的电池材料物理参数、化学稳定性测试报告,还有量产线的产能规划全发过去,顺便约他们下周一过来开会,重点对接设备的冲压精度和自动化生产效率 —— 现代汽车的工程师下周就要来我们工厂考察,他们最关心的就是‘材料 - 设备 - 生产’的衔接效率,我们得尽快确定设备供应商,不能耽误进度。”

“这么急吗?” 小陈有些惊讶,笔尖顿了顿,“万一林氏还在犹豫,觉得我们给的合作分成太低,或者提出要独家供应设备的不合理要求……”

“他不会犹豫。” 我放下笔,端起茶杯抿了一口龙井,茶香在舌尖散开,目光重新落回桌上的现代汽车零部件样品盒。打开盒子,用镊子夹起一片电池正极材料,对着阳光观察它的均匀度:“刚才林振邦握我手的时候,力道比平时重了三分,眼神一直瞟着这个样品盒,那里面的不确定早就变成了期待。他现在缺的不是犹豫的时间,是说服团队的底气 —— 林氏董事会一直质疑他拓展国际市场的能力,我们主动递出合作框架,附上现代汽车的设备需求清单,就是给他这份底气。至于不合理的要求,你放心,我在和现代汽车的合作协议里留了‘设备供应商需通过三方联合认证’的条款,林氏要是想耍花样,比如虚报设备精度,就得承担失去现代汽车订单的风险,他不会这么傻。而且我们还备选了两家设备企业,林氏要是不配合,有的是人想接这个单子。”

小陈恍然大悟地拍了下笔记本,翻到 “备选设备企业名单” 那一页:“原来您早就想到这一步了!我还以为您是临时决定跟林氏合作的呢,没想到连备选方案都准备好了。”

“临时决定的从来不是合作,是提出合作的时机。” 我靠在椅背上,目光重新投向窗外,阳光透过玻璃洒在脸上,暖得让人安心。远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塔吊林立,现代汽车的工厂已经初具雏形:“从跟现代汽车谈合作的第一天起,我就把林氏算进去了。你还记得去年我们做的‘华国汽车设备企业竞争力报告’吗?国内三十多家冲压设备企业里,只有林氏的设备能达到现代汽车要求的 ±0.02 毫米冲压精度,只是他们一直没机会证明自己。我们跟现代汽车合作,表面看是拓展材料市场,实际上是在为整个华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搭台子 —— 现在台子搭好了,林氏要是不来,自然会有其他企业来,只不过林振邦运气好,先一步想通了而已。”

小陈翻出去年的报告,指着数据说:“您看这里,去年林氏的汽车冲压设备出口量只占总产量的 8%,而现代汽车集团全球工厂每年的设备采购额超过 200 亿欧元。要是他们能通过我们拿到现代汽车的订单,出口量至少能翻三倍!”

“不止三倍。” 我接过报告,在数据旁画了个箭头,指向 “现代汽车供应链辐射效应” 的分析章节,“现代汽车的供应链有连带效应,一旦林氏的设备通过现代汽车的认证,起亚、捷尼赛思这些关联品牌,甚至其他国际车企都会注意到他们。到时候,林氏的设备就不是‘华国品牌’,而是‘通过国际车企认证的华国品牌’—— 这才是我们合作的真正价值,不是短期的利润分成,是让华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你想想,未来华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用的是我们的材料、林氏的设备,这才是真正的产业链自主可控。”

正说着,我的手机响了,屏幕上显示 “现代汽车金代表” 的名字。我接起电话,用流利的韩语寒暄几句后,便切入正题:“金代表,关于联合研发中心的选址,我建议选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内 —— 那里不仅有政府给的研发补贴,还聚集了十几家核心零部件企业,未来我们的电池材料和林氏的冲压设备可以直接在园区内进行适配测试,比送到韩国总部测试至少节省半个月时间,完全能赶上你们下一代车型的研发进度……”

电话那头,金代表的声音带着明显的兴奋:“汪董考虑得太周全了!我之前还担心设备适配的问题,没想到您已经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了。上周我们总部的技术团队还在讨论,要是找不到本土化设备供应商,可能要推迟华国工厂的量产时间,现在看来完全不用了。”

“这是华国企业的优势 —— 我们懂得抱团取暖。” 我笑着说,目光扫过桌上的合作备忘录,“下周我会让林氏的技术总监跟您的团队对接设备参数,他们已经准备好了适配方案的初步草案。相信我们三方的合作,会成为华国与泡菜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的典范,未来还能一起开拓东南亚和欧洲市场。”

挂了电话,我看着备忘录上密密麻麻的规划,从 “材料量产时间表” 到 “设备适配节点”,再到 “联合研发中心人员配置”,每一项都标注得清清楚楚,心中充满了底气。小陈感慨道:“汪董,您总是能看到我们看不到的层面。之前大家都觉得跟现代汽车合作,能拿下材料订单就已经是‘大动作’了,没想到您早就把林氏、甚至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未来都规划好了。”

“做生意不能只看眼前的一亩三分地。” 我拿起笔,在备忘录的最后写下 “推动华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材料国产化率提升至 55%(2026 年目标)”,笔尖用力划过纸面,留下清晰的印记,“华国民营企业要想在国际上有话语权,靠的不是单打独斗,是‘拧成一股绳’的合力。今天我们拉林氏一把,帮他们进入国际供应链,明天林氏的设备升级了,就能反过来提升我们材料的生产效率。只有大家都把目光放长远,不纠结于一时的得失,华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才能真正站起来 —— 这才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比汪氏一家独大,有意义得多。”

阳光渐渐西斜,将办公桌上的文件和零部件样品染成温暖的金色。我合上备忘录,指尖轻轻敲击桌面,每一次敲击都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产业变革倒计时 —— 与林氏的合作只是第一步,未来还有电池回收、智能驾驶系统适配等更多领域等着我们探索。但我坚信,只要秉持着 “团结一致、互利共赢” 的信念,汪氏集团,乃至整个华国的民营企业,一定能在国际新能源汽车市场上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让世界看到华国企业的实力与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