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女配?不,绿萍才是女主 > 第195章 汪氏之光:照亮华国民营企业前行路

第195章 汪氏之光:照亮华国民营企业前行路(1 / 2)

楚濂被警方带走的那天下午,我刚回到汪氏集团总部,就看到办公楼前的广场上停着三辆印着 “青峰机械” 字样的商务车。车窗降下,青峰机械的创始人林建军探出半个身子,手里还攥着一本卷边的笔记本,脸上带着几分局促又急切的神情。

“汪董事长,你好,实在不好意思,没提前跟您预约就跑来了。” 林建军快步迎上来,掌心的汗把笔记本封面浸出淡淡的印子,“我们厂最近在拓展海外市场,可卡在供应链整合这一步了,想向您取取经,看看汪氏当年是怎么突破这道坎的。”

我看着他眼底的红血丝,想起三年前第一次见他时的场景。那时青峰机械还是个只有二十多个工人的小作坊,连一条完整的生产线都没有,如今能有勇气冲击海外市场,已是极大的进步。“林总客气了,先进会议室聊,正好我这边有份汪氏早期的供应链规划图,或许能帮上忙。”

走进会议室,林建军带来的团队成员立刻拿出平板电脑,准备记录。我让助理把汪氏集团近五年的供应链数据、海外合作案例以及风险防控方案一一分发下去,看着他们眼中逐渐亮起的光芒,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汪氏集团转型的那些年。

会议室的空调风驱散了午后的闷热,林建军刚坐下就把笔记本摊在桌面上,笔尖悬在纸页上方,显然早已做好记录准备。我示意助理先倒两杯茶,指尖轻轻敲了敲桌面:“林总,咱们先不说规划图,我问你个问题 —— 你们现在对接的海外原材料供应商,是通过外贸公司牵线,还是已经直接建立联系了?”

林建军握着笔的手顿了顿,脸上露出一丝犹豫:“目前还靠两家外贸公司周转,毕竟我们没经验,怕直接对接会出纰漏。”

“这就是第一个要改的地方。” 我向前倾了倾身子,语气放缓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当年汪氏第一次做东南亚市场,也走了半年外贸公司的弯路,后来发现中间环节不仅吃掉 15% 的利润,还会让供应链反应慢三倍。你现在要做的,不是等海外订单稳定再找供应商,而是立刻派团队去目标市场的产业带考察 —— 比如你们做机械零件,德国鲁尔区、美国底特律都有成熟的配件集群,哪怕先建立初步沟通,把样品检测、产能评估做在前面,也能避免后期被外贸公司牵着走。”

林建军飞快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格外清晰,末了他抬头时,额角又渗出一层薄汗:“可我们团队里没人懂外语,去了也怕沟通不明白……”

“找本地第三方咨询公司。” 我打断他的顾虑,从抽屉里取出一支笔,在便签纸上画了个简单的流程图,“花点钱请他们帮你做供应商背景调查,重点看三点:一是近三年的海关报关记录,判断对方是否有稳定出口能力;二是合作企业的回款周期,这能看出对方的信誉;三是生产线的备用产能,万一你们订单突然增加,对方能不能及时跟上。这些信息比外贸公司给的‘口头保证’靠谱得多。”

他盯着便签纸上的流程图,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笔记本边缘:“那…… 物流这块呢?我们之前算过,机械零件重,海运成本快赶上原材料本身了。”

“这就要说到供应链整合的‘隐性成本’了。” 我端起茶杯抿了一口,目光落在他眼底的红血丝上,知道他肯定为成本问题熬了不少夜,“当年汪氏为了降海运成本,花了半年时间和三家船运公司谈‘季度包舱’,虽然前期要预付一部分费用,但单箱运费能降 22%。更关键的是,你要把售后配件的供应链和主产品分开 —— 主产品走海运压成本,常用的易损配件可以在海外建个小仓库,找本地仓储公司代管,客户需要维修时当天就能发货,这既能提升口碑,也能避免因配件短缺导致的订单违约。”

林建军的笔尖在 “海外仓库” 四个字上反复圈画,突然抬头时眼里多了些光亮:“您这么一说,我倒想起前阵子有个欧洲客户提过,他们更愿意选能提供本地售后的供应商…… 原来这也是供应链的一部分?”

“不仅是一部分,还是海外市场的‘敲门砖’。” 我笑了笑,示意助理把那份供应链规划图拿进来,“你看这张图,汪氏早期在欧洲的供应链,其实是‘主产品 + 配件仓 + 维修合作点’三位一体的模式。配件仓负责快速响应,维修合作点找当地的机械维修厂代工,我们只需要提供技术支持和配件 —— 这样既不用投入大量资金建分公司,又能让客户放心。你现在的青峰机械,规模虽不如当年的汪氏,但这个思路完全可以借鉴,先从一个目标市场试错,再逐步复制。”

规划图铺在桌面上,我用红笔在 “供应商直连”“海外仓储”“维修合作” 三个节点上分别标注,林建军凑过来看得格外认真,连茶凉了都没察觉。他忽然抬起头,掌心又开始冒汗,这次却带着兴奋:“汪董事长,您这几句话点透了我好几个月的困惑!之前总想着把生产线扩到最大,却没想着供应链要‘跟着市场走’……”

“做实业就是这样,既要低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 我把笔递给她,“你先把这几个节点的细节理清楚,下周可以带团队来汪氏,让供应链部门的负责人跟你对接具体操作流程。海外市场不难,但急不得,稳扎稳打才能走得远。”

“汪董事长,” 林建军翻到供应链成本控制那一页,手指在数据表格上滑动,“您看我们厂现在的情况,原材料采购成本比行业平均水平高 8%,物流配送还经常延误,您当年是怎么把这些成本压下来的?”

我指着表格里的 “集中采购联盟” 字样,解释道:“汪氏刚做海外市场时,也遇到过同样的问题。后来我们联合了长三角地区五家做机械配件的企业,成立了集中采购联盟,统一向海外供应商下订单,采购量上去了,单价自然就降了。而且联盟还和物流公司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不仅配送时效有保障,运费也比单独合作低 15% 左右。”

“集中采购联盟?” 林建军眼前一亮,“可我们要是联合其他企业,会不会出现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毕竟每个企业的需求量不一样。”

“这个问题我们早就考虑到了。” 我拿出一份联盟章程复印件递给她,“联盟内部会根据各企业的年度采购量划分权重,采购成本按权重分摊,物流费用则按实际运输量结算。为了保证公平,我们还专门聘请了第三方机构做审计,每季度公开一次账目。林总要是有兴趣,汪氏可以帮你们牵线,联系几家有合作意向的企业,一起探讨联盟的运作模式。”

林建军激动得站起身,紧紧握住我的手:“绿萍总,您真是帮我们解决了大难题!要是没有您指点,我们还不知道要在黑暗里摸索多久呢。”

“都是华国民营企业,互相帮衬是应该的。” 我笑着摆摆手,“汪氏能有今天的成绩,也离不开行业内其他企业的支持。当年我们开发智能生产系统时,资金周转困难,是周边几家企业主动预付了货款,才让我们渡过了难关。现在汪氏有能力了,自然要把这份情谊传递下去。”

正说着,助理敲门进来,递过来一份邀请函。“绿萍总,这是珠三角民营企业协会发来的,邀请您下周末去广州做分享,主题是‘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