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完粮草,苏梓陌并未停下,他深知一份完整的作战计划还需要考虑到具体的战术应用。他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皇上,接下来,是微臣根据苍狼部落周边地形,以及可能前来救援的突厥部落情况,所做的一些具体伏击战术推演。”
他指着那张简易地图上苍狼部落左侧的一条标记出的小径:“微臣推断,一旦苍狼部落被围,最先抵达的援军,很可能是距离它最近的巴图部落,以及稍远但实力更强的逐日部落。”
“先说这巴图部落。”苏梓陌分析道,“根据微臣所知的情报,此部落民风彪悍,作战勇猛,但多倚仗个人勇力与蛮劲,武器装备相对落后,罕有重甲出现。且其前来支援,必然经过左侧这条狭窄小径。针对其特点和地形,微臣专门制定了一套‘三三制’作战法,来应对他们。”
“三三制作战法?”皇上听到这个新鲜词,微微一愣,脸上露出了明显的困惑之色,他好奇地追问:“苏小子,这‘三三制’又是何物?朕带兵多年,倒是头一次听闻此种战法,你快与朕细细道来,莫要卖关子。”
苏梓陌见成功勾起了皇上的好奇心,不敢怠慢,立刻解释道:“皇上,这‘三三制’,简单来说,就是以三人为一个最基础的战斗小组,再以三个这样的小组,组合成一个稍大的战斗单位,我们暂且称之为‘大组’,来协同进行进攻与防守。”
皇上听着这前所未闻的编组方式,疑惑反而更重了,他皱着眉头:“三人一组?三个小组又成一大组?苏小子,这…如此分散的编组,如何能形成战力?你快快详细讲来!”
“是,皇上。”苏梓陌清了清嗓子,开始详细阐述这套源自后世的经典步兵战术,当然苏梓陌他做了一些本土化理解和解释:“微臣是这般设想的。每一个最小的三人小组中,这三名士兵分工明确:一人为刀盾兵,负责正面格挡与防护;一人为长矛兵,手持长兵器,在盾牌掩护下进行突刺,杀伤敌人;一人为弓弩兵,装备连发弩枪或弓箭,在稍后位置进行精准射击,提供远程支援。”
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小组的配合:“这样一个小组,虽仅三人,却集防护、近战、远程于一体,自成体系,极其灵活。”
接着,他上升到“大组”层面:“而由三个这样的小组,组成一个九人的‘大组’。在巴图部落必经的那条狭窄小径上,由于地形限制,大军无法展开,传统的密集方阵反而会互相掣肘,施展不开。而采用‘三三制’,这些九人‘大组’可以灵活地在小径上梯次配置,或并列阻击。”
他描绘着战斗场景:“接敌时,位于最前方的刀盾兵可以迅速举盾,结成小型盾墙,抵挡巴图部落士兵惯用的投掷武器或冲锋。其身旁的长矛兵则可以从盾牌间隙中迅猛突刺,击杀靠近的敌人。而位于小组后方或侧翼的弓弩手,则可以自由寻找射击角度,精准点杀敌军中尤为凶悍者或试图指挥的头目。由于小组人数少,机动灵活,可以在狭窄地形中充分利用每一寸空间,相互掩护,交替前进或后撤,让习惯于一窝蜂冲锋的巴图部落有力无处使,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
皇上听着苏梓陌这番细致入微、仿佛身临其境的讲解,起初紧皱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眼中的困惑被一种豁然开朗的明悟所取代,他仔细推演着这种战术在狭窄地形下的应用,越想越觉得精妙,脸上不由得露出了赞叹的笑容,抚掌道:“妙啊!苏小子!朕明白了!以小组为单位,化整为零,在狭窄地形中反而能形成局部优势,相互配合,层层消耗敌人!此‘三三制’战法,因地制宜,堪称对付巴图部落这等莽夫的神来之笔!苏小子,你究竟还隐藏了多少这等奇思妙想?”
他夸赞了一番,随即话锋一转,提到了另一个部落:“不过,苏小子,你方才说这巴图部落相对好对付,听你之意,那逐日部落,莫非更为难缠?”
苏梓陌点了点头,神色也凝重了几分,开口说道:“皇上明鉴。那逐日部落,与巴图部落截然不同。他们不仅族人骁勇,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武器装备相当精良,无论是士兵的甲胄还是手中的弓矢,都远非巴图部落可比,可称得上是突厥联军中的一支劲旅。因此,伏击逐日部落,不能再依靠简单的‘三三制’,需要更为严谨的阵型布置。”
他指向地图上苍狼部落后方左侧的另一条路径:“根据地形和距离判断,逐日部落若来增援,极大概率会选择从苍狼部落后方右侧的这条小径前来。这条小径相比巴图部落那条,要相对宽敞一些,足以让部队展开一定的阵型。”
他开始布置虚拟的阵型:“因此,微臣计划在此处设伏。阵型安排如下:第一排,部署刀盾兵,结成盾墙,作为整个伏击圈最前沿的屏障。第二排,部署长枪兵,长枪如林,从盾牌间隙中探出,专司抵御可能的骑兵冲击或敌军步兵的强行突破。第三排,再次部署刀盾兵,作为第二道防线和预备队,随时准备填补缺口或向前支援。第四排,部署弓弩兵,这是此次伏击的主要远程杀伤力量,负责在敌军进入射程后,进行密集的箭雨覆盖。第五排,仍是刀盾兵,保护后方核心。第六排,也是最后一排,部署火枪兵,他们将作为决定性的打击力量,在关键时刻,以排枪齐射的方式,给予逐日部落援军毁灭性的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