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更是叮嘱何大清和刘翠兰,近期若有生人打听家里情况,一律推说不知,尤其要看好年幼的何晓。
内部的防线初步巩固,外部的信息搜集也刻不容缓。
何雨柱动用了包括王广福、侯三在内的多条暗线,留意四九城内是否有可疑人员或陌生势力活动的迹象。他自己在轧钢厂后勤处也更加留意往来人员,尤其是与西北方向有业务关联的部门。
日子在一种外松内紧的氛围中悄然流逝。
表面上,一切如常。
何雨柱依旧按时上下班,沉稳地处理着后勤处越来越繁杂的事务,李怀德对他的倚重与试探并存,但在何雨柱滴水不漏的应对下,倒也维持着微妙的平衡。
苏青禾在医院的工作按部就班,她凭借精湛的医术和低调的作风,赢得了同事和病人的尊重,也避开了大部分是非。
何雨水在研究所潜心于她的技术世界,只在上下班路上更加留心周围环境。
然而,暗处的波澜却从未停歇。
通过侯三的渠道,何雨柱零星得到一些消息:似乎有一股不明势力正在暗中调查与赵家有关联的人员背景,行动十分隐秘。
这印证了赵卫国的预警。
何雨柱愈发谨慎,将主要的精力投入到利用现有资源,为未来布局上。
他通过侯三弄到的那本记录黑市物资流通的小册子,成了他洞察时代暗流的宝贵窗口。
结合从李怀德那里偶尔透露的、关于上层政策争论的只言片语,以及报纸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微妙变化,何雨柱敏锐地感觉到,冰封的河面之下,改革的春潮正在蓄积力量。
虽然口号依旧震天响,但“抓生产”、“促效率”的声音开始隐约出现,对一些技术骨干的政策也有所松动。
这种大势的判断,促使何雨柱更加坚定了“深挖洞、广积粮”的策略。
他利用后勤处的职务之便和灵泉空间的隐蔽,持续地、小心翼翼地囤积着各类物资:粮食、药品、燃料、乃至一些他认为在未来可能极具价值的工业品票证和特种钢材指标。
这些储备,并非为了眼前,而是为那个他预感到即将到来的、充满机遇与风险的时代做准备。
灵泉空间在经历了那次剧烈的波动后,似乎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新阶段。
泉眼依旧活跃,碧波荡漾,那点炽白光芒稳定下来,如同泉眼之核,散发着更加精纯磅礴的生机能量。
空间的面积没有明显扩大,但内部的灵韵更加浓郁,黑土地更加肥沃。
之前种植的作物长势极好,周期也缩短了近三分之一。
何雨柱尝试着移栽了一些更珍稀的药材种子,如人参、三七,在灵泉的滋养下,竟然也顽强地存活下来,展现出勃勃生机。
这让他对空间未来的“产出”充满了更大的期待。
他每日饮用少量泉水,感觉身体状态始终保持在巅峰,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连苏青禾都说他“好像越来越不显年纪了”。
时光荏苒,就在这种表面平静、内里紧锣密鼓的筹备与等待中,日历一页页翻过。
轰轰烈烈的运动浪潮在达到某个顶点后,其内部的疲态与裂痕也开始逐渐显现。
街上的大字报依旧更新,批斗会偶尔还有,但那种全民狂热的劲头,似乎悄然褪去了一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弥漫在空气中的、难以言说的迷茫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