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雨柱将纸条和卡片小心收好,揉了揉眉心,“既然答应了,就得尽力。好在症状不算凶险,主要是调理。到时候看具体情况,用最平和稳妥的方子,佐以微量灵泉,应该问题不大。关键是把握住那个‘度’,既不能无效,也不能效果太过神奇。”
他感到肩上的担子又重了一分。
如今,他不仅与赵家绑定的更深,现在又似乎即将与另一股可能更强大的力量产生关联。
这固然是护身符,但也是悬在头顶的利剑。
接下来的日子,何雨柱在轧钢厂后勤处愈发低调,将大部分具体事务交给手下得力的干事去处理,自己则专注于统筹和把握方向,避免在任何细节上授人以柄。
他利用工作间隙和下班后的时间,大量翻阅那本得自黑市的《嘉佑补注神农本草经·食疗篇衍义》,并结合自己现有的药材储备,反复推敲适合那位首长体质的药膳方子,力求在普通药材的搭配上做到极致,尽可能减少对灵泉的依赖。
同时,他也更加留意外界的信息。
虽然报纸和广播里依旧是铺天盖地的口号和批判文章,但细心的何雨柱,还是从李怀德偶尔透露的只言片语中,从王广福那里听来的零碎消息里,捕捉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动向。
比如,某个被下放到偏远地区多年的老专家,突然被调回了原单位,虽然还没有恢复实质职务,但已是一个明确的信号。
再比如,上面似乎开始重新强调“抓革命、促生产”,对一些重点大型企业的生产秩序和技术骨干,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连李怀德都在厂党委会上被点名要求确保后勤保障,不能影响生产任务。
这些变化极其细微,如同冰封河面下悄然涌动的一丝暖流,但对于经历过信息爆炸时代的何雨柱而言,却敏锐地嗅到了其中蕴含的时代转折气息。
“春雷……或许真的快要响了。”
深夜的书房里,何雨柱对苏青禾轻声说道。
他摊开一张自己悄悄绘制的简易时间线图,上面标注着近几年发生的重要事件和一些关键人物的动向。
苏青禾看着他笔下那些隐秘的关联和推断,眼中露出钦佩之色。
她握住何雨柱的手:“不管外面如何风雨变幻,我们守好这个家,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夫妻二人心照不宣。
何雨柱利用后勤处的便利和灵泉空间的隐蔽,开始更有意识地囤积一些易于长期保存的粮食、药品、以及他认为在未来可能具有价值的票据和特殊物资。
他甚至尝试着在空间那片黑土地上,种植一些产量高、耐储存的作物,虽然面积有限,但也是一个重要的补充。
苏青禾则利用医务工作的便利,系统性地整理常见疾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资料,尤其是针对营养不良、过度劳累等普遍性问题的调理方案,并悄悄收集一些市面上难以买到的医学书籍和期刊。
她知道,知识和技术,在任何时代都是最宝贵的财富和立身之本。
这个小小的家,在外部世界一片喧嚣与压抑之下,如同一个悄然运转的堡垒,默默积累着生存的资本与未来的希望。
这天下午,何雨柱正在后勤处核对一份上级下发的关于“整顿生产秩序,挖掘生产潜力”的红头文件,办公桌上的电话响了起来。
他拿起听筒,那边传来了唐秘书熟悉的声音,言简意赅地定下了次日傍晚的“拜访”时间与地点,并再次强调了保密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