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顿好苏青禾,只是第一步。
他和大本营------轧钢厂后勤处、副食品基地,以及那个依旧留在四合院里的家,仍是风暴可能席卷的中心。
他变得更加谨慎。
上下班路线不再固定,有时甚至会绕很远的路。
在厂里,除了必要的工作交流,他更加沉默寡言,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管理和生产上,让人抓不到任何把柄。
他甚至主动加大了副食品基地对厂内困难职工的补助力度,赢得了不少好感。
李怀德对他的“识趣”和“能干”表示满意,偶尔会拍拍他的肩膀,暗示他“稳住就行”。
但暗地里的较量从未停止。
“呢子大衣”没有再直接出现在四合院或轧钢厂,但何雨柱感觉那股窥视感并未消失,只是变得更加隐蔽,如同潜伏在草丛里的毒蛇,等待着致命一击的机会。
四月底的一天下午,何雨柱正在后勤处核对一批新到的劳保用品清单,行政科的一个办事员忽然敲门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文件。
“何股长,打扰一下。区里刚发来个通知,要统计一下咱们厂高级别技术职工和干部的家庭成员情况,尤其是配偶的工作单位和出身背景,说是要建个什么人才档案库。您看,这是您家的,您填一下?”办事员将一张表格放在他桌上。
何雨柱的心猛地一沉。
来了!果然还是来了!换了一种更“正规”、更难以拒绝的方式!
他拿起那张表格,目光扫过“配偶工作单位”、“配偶家庭出身”、“社会关系”等栏目,每一个字都像淬着毒的针。
他面色如常,甚至带着点不耐烦:“怎么又搞这种统计?尽是形式主义。放这儿吧,我回头填了给你送过去。”
办事员笑着应了声,转身走了。
何雨柱拿着那张薄薄的纸,却觉得有千钧重。
填,等于将苏青禾及其家庭背景再次送到对方眼皮子底下,不知会被如何解读和利用。
不填,就是公然对抗上级指示,立刻就会被人抓住把柄。
他沉思片刻,有了决断。
他拿起笔,在“配偶工作单位”一栏,工整地写下“红星轧钢厂医院”,在“家庭出身”一栏,写下“职员”(这是苏伯渊明面上的成分),在社会关系栏,简单地写了“父母均为教育工作者”。
内容完全真实,却最大限度地淡化了苏青禾“归国”背景可能带来的敏感色彩。
然后,他拿着表格,没有直接交给行政科,而是去了李怀德办公室。
“厂长,您看这个。”
他将表格递给李怀德,苦笑一下,“区里要的,让统计家庭成员情况。我这……青禾的情况您也知道,我这心里有点打鼓,别给您和厂里惹什么不必要的麻烦。要不……您给把把关?”
他将难题巧妙地抛给了李怀德,既显示了自己的“服从”和“坦荡”,又将最终决定权交给了上司,试探他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