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步棋,关乎长远,关乎未来可能到来的更大风浪中的生存资本。
接下来的几天,何雨柱表面上一切如常,甚至比以往更加勤勉地投入到后勤处的日常管理中,将“三级台账”、“定额领用”等新制度推行得一丝不苟,让李怀德越发觉得他“踏实可靠,可用之才”。
暗地里,他却开始大量查阅资料。
利用去图书馆、以及通过吴教授的关系,他搜集了能找到的所有关于机关单位、大型厂矿创办农场的文件、报道和经验介绍。
从选址、土地性质、作物选择、畜禽养殖、管理模式到政策风险,他默默地进行着研究和梳理。
他注意到,上面确实有鼓励“自力更生、生产自救”的风向,不少兄弟单位已经走在了前面,只是规模大小、成效好坏不一。
轧钢厂作为万人大厂,若能成功办起自己的基地,其政治意义和实际效益都将十分显着。
时机成熟了。
这天下午,何雨柱拿着一份精心准备的、关于近期后勤物资保障工作的汇报材料,敲开了李怀德办公室的门。
例行公事地汇报完毕后,何雨柱话锋一转,神色变得略显凝重:“李处长,工作虽然按部就班,但有个根本性的问题,我心里总是没底,想着还是要跟您汇报一下,请您指点。”
“哦?什么问题?说吧。”李怀德心情颇佳,靠在椅背上,拿着茶杯吹了吹气。
“还是老问题,物资来源太单一,太被动。”
何雨柱语气诚恳,“全靠上面计划调拨和少量采购,量卡得死,质也没保证。眼下是稍微缓过气了,可谁知道下半年、明年光景怎么样?万一再有个天灾人祸,或是计划指标收紧,咱们厂这上万张嘴,可是说断顿就断顿啊。到时候,咱们后勤处首当其冲,压力太大了。”
李怀德闻言,放下茶杯,眉头也皱了起来。
这话戳到了他的痛处。后勤保障不出事则已,一出事就是大事,他刚立了“功”,可不想因为吃饭问题栽跟头。
“这是个现实问题。你有什么想法?”李怀德看向何雨柱,他知道这个下属脑子活,不会无的放矢。
何雨柱拿出另一份他私下准备的、写得密密麻麻的草案,双手递了过去:“处长,这是我业余时间查了些资料,瞎琢磨的一个不成熟的想法,关于咱们厂自己筹建一个副食品生产基地的可行性初探,您看看能不能行?”
“副食品基地?”李怀德愣了一下,接过草案,饶有兴致地翻看起来。
草案写得条理清晰:
一、背景分析:当前国家经济形势和物资供应状况,指出依赖单一计划调拨的风险。
二、政策依据:列举了近期上级鼓励机关厂矿开展农副业生产、改善职工生活的相关文件精神。
三、初步规划:
1. 选址建议:优先考虑厂区周边废弃或低效使用的零星土地、或与附近公社协商租赁贫瘠土地,成本低,易获批。
2. 生产内容:初期以种植高产蔬菜(如土豆、南瓜、萝卜)、耐粗饲的生猪养殖和蛋鸡养殖为主,技术门槛低,见效相对较快。
3. 管理模式:建议由后勤处牵头,成立专门领导小组,抽调少量职工为骨干,主要利用工人家属、闲散劳力和职工义务劳动解决人力问题。
4. 预期效益:估算若能建成,即便规模不大,一年也可为食堂提供数万斤蔬菜、相当数量的肉蛋,显着改善职工伙食,稳定人心,甚至可有余力补贴困难职工。
四、潜在困难与应对:土地审批、初期投入、技术指导等问题的初步解决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