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账本的作用二(1 / 2)

他翻开那本蓝色账本,纸张已经泛黄,但上面的字迹却工整得如同印刷体,一丝不苟。李怀德一眼扫去:

“1954年3月15日:收后勤科调拨精白面10斤(苏专家面包用),实耗8斤半,余1斤半入大灶次日早餐馒头。经手:何雨柱(签章),赵大姐(核对)。”

“1954年5月20日:收李科长特批五花肉5斤(娄董事家宴用),实耗4斤8两,边角肉渣(约2两)按规带走。经手:何雨柱(签章)。”

“1954年9月10日:聚仙居赵金川处购干蘑菇1斤(市价),收据编号:聚字0947(附收据粘贴)。用于苏专家红菜汤,实耗12两。余4两入食堂干货柜。经手:何雨柱(签章),老张(核对)。”

……

一笔笔,一条条,时间、物品、数量、来源、用途、损耗、剩余去向、经手人签名,甚至附着的原始票据粘贴痕迹,都清晰无比。

账本后面,还专门钉着一叠叠用线仔细捆扎好的原始票据——粮站开的购粮单,聚仙居的调料收据,后勤科的调拨单,甚至还有几份外单位请去做宴席时签的简单收条(清楚注明劳务费和少量食材折价,金额都很小)。

李怀德越看,眼神越凝重。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流水账,而是一套严谨得近乎苛刻的物资追踪体系!

每一分钱的来龙去脉,每一两粮油的消耗去向,都在这一笔一划中无所遁形!

尤其是那些经手人的签名和核对痕迹,更是将责任链条锁得死死的。

“那这个呢?”李怀德指着那本崭新的食堂工作日志。

“这是厂里统一发的日志,记录每日大灶工作安排、人员调配、卫生检查等常规事项。”

何雨柱平静地解释,“小灶物资敏感,涉及厂领导和外宾,为防混淆和遗失,也为了分清责任,我个人一直单独记录这本小灶物资账。所有数据,与大灶总账和后勤科备案的月度报表,都能对上。李科长您随时可以派人核查后勤科留存的报表底单。”

李怀德没说话,拿起桌上内线电话:“小刘,去档案室,把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第一季度食堂报上来的物资月报表底单,还有后勤科给食堂的物资调拨单存根,都给我拿过来!立刻!”

等待的间隙,办公室里的空气只剩下翻动账页的沙沙声。

李怀德仔细比对了几笔关键账目,尤其是举报信中提到的“虚报损耗”部分。

何雨柱账本上记录的损耗率,不仅远低于当时大锅菜的平均水平,而且每一次损耗都有具体原因记录(如运输颠簸导致的鸡蛋破损、储存不当导致少量蔬菜蔫萎等),并有相关责任人(通常是采购员或库管)的确认签名。

与粮站王广福、聚仙居赵金川的交易记录更是清清楚楚,市价购买,票据齐全,毫无“勾结”痕迹。

很快,小刘抱着一摞厚厚的单据存根进来。

李怀德亲自抽了几份关键时间点的报表底单和调拨单存根,与何雨柱账本上的记录一一核对。

时间,吻合。

物品,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