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城市的脉搏沉寂到最深处,唯有冰冷的电子设备仍在不知疲倦地吐纳着数据流。
林晚秋没有回复那封带着最后通牒意味的邮件,更没有向组织申报这份潜在的、足以将她拖入泥潭的“舆情风险”。
她比任何人都清楚,此刻任何一丝犹豫和程序性的汇报,都会被解读为心虚。
而上级为了规避风险,最稳妥的选择就是暂停她的职务,将青禾镇的案子移交给一个与此毫无牵连的人——那正是周志邦们最想看到的结果。
调查将被无限期延宕,真相将再次被厚厚的官僚程序和人情世故所掩埋。
她不能退。
林晚秋打开了省纪委监委的内部工作网站,指尖在键盘上敲击,没有半分迟疑。
她点开的是“廉政文化”板块下的内部投稿系统,一个通常只用来发表理论学习心得的平台。
她新建了一个文档,标题是——《一名纪检干部的情书与党性》。
没有愤怒,没有辩解,她以一种近乎解剖的冷静,坦诚了自己与陆承宇的恋人关系。
从青禾镇支教时的初遇到现在,她将这段感情的始末原原本本地铺陈开来。
她甚至扫描了部分两人过往的书信作为附件,只隐去了其中涉及承安集团具体工程的敏感信息。
她写道:“……当他察觉到父辈的项目可能存在严重问题时,他没有选择远走高飞,而是将他所能接触到的所有原始合同与内部账目交给了我。他说,他不能让承安集团的基石,建立在一座随时会坍塌的危楼之上。我爱他干净的初衷,正如我敬畏我身上的这身制服。”
“……如果我的个人情感,注定要成为某些人阻挠调查、攻击国家法度的靶子,那么我选择将它主动置于阳光之下。我请求组织与同志们审视,看一看到底是谁,在企图借所谓的‘私德’,行‘公义’之私,行刺杀调查之实。”
这篇万字长文,与其说是自述,不如说是一篇檄文。
它像一枚精准制导的炸弹,在凌晨三点半被她亲手投进了省纪委监委的内网系统。
根据系统规则,这篇文章将自动推送至“全省廉政教育学习平台”的首页。
清晨六点,当第一批早起的干部习惯性地点开学习平台时,这篇文章的标题如同一道惊雷,瞬间引爆了整个内部网络。
转发、评论、讨论……舆论的火焰以她未曾预料的速度燃烧起来。
她预判了对手的所有后手。
在周志邦一系的人还没来得及组织水军,煽动“女干部为爱徇私”的外部舆论之前,她已然打出了第二张牌。
一通电话打给了林小禾。
“小禾,联系‘清泉读书会’家长群里那几位最信任你的妈妈,让她们把孩子因为宿舍墙体析碱导致皮肤过敏的照片和医院诊断书,用最朴实的语言发到社交平台上。话题就叫#我们的校舍不是爱情的代价#。”
半小时后,几组触目惊心的照片伴随着一个个母亲焦灼的文字,出现在当地的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
一张张孩子红肿、溃烂的胳膊和后背,远比任何复杂的贪腐指控更能刺痛公众的神经。
几乎是同时,陈秘书按照林晚秋的授权,将一份剔除了核心人证、仅保留资金流向与工程质量问题的证据链摘要,匿名提供给了一家以深度调查着称的全国性媒体。
报道的切入点被严格限定在“草根举报人离奇横死,乡村振兴项目现惊天黑洞”,将公众的视线死死地锚定在“民生之痛”与“制度反腐”上,而非一场狗血的“干部情变”。
当天中午,舆论风向彻底逆转。
网络上,“不能让查腐者流血又流泪”的呼声,压倒了所有试图将脏水泼向林晚秋的零星杂音。
她赢得了舆论战的先手,但内部的程序压力接踵而至。
面对纪委内部可能启动的问责,林晚秋没有等待,而是主动走进了省监委主要领导的办公室,递交了一份《关于本人履职回避事项的说明》。
“领导,我申请暂停我目前的职务,并对我与陆承宇的关系进行全面审查。”她平静地开口,但下一句话却让在场的所有人感到了无比的震撼。
“但我同时请求,组织允许我继续留在专案组,完成所有证据的归集与整理工作。正因为我身处这段利益关联的旋涡中心,我才更应该、也更有责任,以自剖的姿态完成对青禾镇腐败问题的最后清算。后续所有人员的处置与案件定性,我将完全回避,交由跨区域联合调查组集体决策。”